..续本文上一页老病死之束缚,如是自利利他,才可以称得上真正得菩萨。
【经文】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说,那有病的菩萨,也就是法身所致,则无有病因,慧心生发,所以应当再作这样的观念:如大悲心所致的我病,非真非有同样是虚妄,我如是,众生也是这样。
【经文】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经文意思是】有病菩萨当作非真非有观时,如果对于众生起贪爱而悲悯,即爱见大悲,即同修观相违,而应舍离。
【经文】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
【经文意思是】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菩萨修观之时,以根本智(空智)观照,能断除一切客尘烦恼(外境所扰),同时也要断除众生客尘烦恼,即时众生与我同体而生起大悲心。如果执著众生可爱而怜悯,即是爱见大悲,因所爱众生即外境客尘,依然是一份障碍不得自在,即对于生死有疲厌之心,堕二乘人,灰身灭智,如离爱见悲,对生死则无疲厌之心。
【经文】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
【经文意思是】僧肇大师说过:夫有所见,必有所滞;有所爱,必有所憎;此有极之道,案能致无极之用?若能离此,即法身化生,无在不在;生死无穷,不觉为远;何有见爱之覆、疲厌之劳乎!如是能离爱见悲,则无有疲厌,随所生处;不再被爱见所缠覆,此时,才能为众生说解脱法,以解其束缚。
【经文】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
【经文意思是】关于束缚的问题正如释迦牟尼佛所说,如自己有束缚,能解除他人束缚,则无有是处;如果自己没有束缚,能解除他人束缚,这有道理。所以菩萨度众生不应生起束缚。
【经文】何谓缚?何谓解?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说,什么是束缚?什么是解脱呢?如果贪著于禅观(空观)的寂静,不能作利生事业,即是菩萨法身的束缚;如果于禅观之时的观智相契,虽空而又能方便受生说法利生,如是则不被无生所拘束,空不碍缘起,所以是菩萨的解脱。
【经文】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
【经文意思是】进一步说,无方便慧缚,菩萨如果没有方便智住于涅槃(空性)或者住于禅观,即是偏空(二乘人境界);如是对于菩萨而言,即是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就是菩萨随缘任运,终日庄严佛土,度化众生,不见有庄严度化的能所,虽无能所,却又能够庄严佛土,度化众生,缘起是性空,性空又从缘起上悟入,所以是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菩萨在有为法种作济世利人的事业,包括有贪嗔等各种烦恼,却仍有正义感的人,即爱憎分明,并不是从实智生出的方便,所以称“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菩萨随法性不见贪嗔等烦恼,在无为法种弘法利生,回向佛道,即是从根本智起方便智,也就是“有慧方便解”。
【经文】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
【经文意思是】什么是无方便慧缚呢?是说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如无方便智所照,即以定慧为实,则被定慧之境所缠,所以无方便慧缚。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经文意思是】什么是有方便慧解呢?是说菩萨不以爱见而庄严佛土成就众生(无心修道),在空无相无作法,用以调伏自己,不执著于法,自然不疲厌,即不被定慧境所缠,所以称“有方便慧解”。
【经文】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经文意思是】什么是无慧方便缚呢?是说菩萨虽停留在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却又能广种福田,这称为无慧方便缚。
【经文】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经文意思是】什么是有慧方便解呢?是说菩萨远离各种贪欲、嗔恚、邪见等各种烦恼,而广种福田,回向无上正等正觉,这称为有慧方便解。
【经文】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
【经文意思】妙吉祥菩萨,那些有病的菩萨, 应当如此观照一切诸法,即空观、无所得观,即有方便慧解、有慧方便解。
【经文】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
【经文意思】进一步,菩萨再观身无常,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红楼梦》的感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终归大梦一场,没有主宰,即是无常、苦、空、非我,能够感受到此的是真空妙慧,即根本智。
【经文】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经文意思】此是以方便修观行,菩萨虽身现有病,却是为度众生,所以能常在生死,为饶益一切众生而不感到厌倦,这称为方便,如金制精美饰物。
【经文】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
【经文意思】进一步菩萨再观察自己的身体,因为有身皆病,所以身不离病,病也不离身,大患在有身,所以身病一体,那么二者之间谁先谁后呢?因为缘起,所以身病是非先非后,即是空性、不可得性,这称为根本智。如身有病,而求之入灭,则失大悲,所以菩萨示疾,悲悯同疾众生,而不入涅槃,这称为方便智。
【经文】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
【经文意思】妙吉祥菩萨!有病的菩萨应当如前所说调伏自己的心,但也不可以执著在其中,同时也不可执著不调伏其心,离是二边行于中道(无所得),是谓般若波罗蜜。
【经文】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经文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回答是,如果执著不调伏心,则是凡夫的随波逐流法,如以有色眼镜看物,如果不摘眼镜则会永被颜色所转;如果执著调伏心,则是声闻法,偏空涅槃,不求上进佛道,如对有色眼镜中的感受,急急摘下,深恶痛绝,却不知本来没有眼镜,只是我执作怪,观念改变,原是无是无非。菩萨离住不住心,就是大乘佛法的菩萨行。
【经文】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经文意思】菩萨之所以在于生死不为污行,是因为即生死而非生死,住于涅槃而不灭度,是因为即涅槃而非涅槃,消融二法的对立,入于平等,这就是菩萨所行;能够不造三毒恶业的不净行,同时,也不求寂灭无为的净行,即不垢不净之行,这就是菩萨行。
【经文】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虽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是菩萨行。
【经文意思】菩萨虽超过诸魔,却又示现降伏众魔,因为:1,魔佛一如,平等无差,没有魔罗这个实在体,事事无碍,2,魔也众生,菩萨有教无类,调理知见,魔可转化,这就是菩萨所行;菩萨求般若空智,虽功夫未到,也不偷工减料要求速成,即“无非时求”,况且法性无时空,所以不被时空所缚,如此可以顿超(速成),这就是菩萨行;菩萨虽观诸法生无生相,灭无灭相,即不生不灭,如是即涅槃相,而菩萨却不入涅槃的正位,因法法本自涅槃,有生死涅槃是二乘,而无生死涅槃是菩萨行。菩萨虽观诸法十二缘所生,即非自然和上帝所生,但仍可随缘入诸邪见,如对红色眼镜,可以说是红色的,对绿色眼镜的人可以说是绿色,为什么,因为对于没有去除眼镜的众生而言是对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讲鬼言,而这是结缘的权说,不是实说,因实说诸法实相,不可以说,所以说,这就是菩萨行。又菩萨虽然摄化一切众生,同入一乘佛法,却不起爱见大悲,因诸佛与众生无二无别,所以爱见,却不是贪著之爱见,这就是菩萨行。
【经文】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经文意思】菩萨虽乐入远离之理(空性),却并不灰身灭智离万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即是“不依身心尽”,因为境无好丑因心有,心无是非缘境生,境不缘心心寂寂,心不著境境如如。如是即是当下净土,这就是菩萨行;又菩萨虽行于三界即见法性,即事显理,回事向理,所以不坏法性,而凡夫则是众生现而法身不现,所以流转六道;二乘不坏法性,却不愿行三界。能够行三界不坏法行,即是菩萨行;又菩萨虽行于毕竟空而不执空,因为真空不碍万有,因为缘生如幻,幻即是空,那么,何妨缘生的植众德本,广种福田,虽如是又了无挂碍,即是成佛因缘,所以这就是菩萨行;又菩萨虽行于无相境界,却又能大悲心切,以不著相而度众生,即度无量众生却无一众生可度,此时一切色相不再是障碍相,这就是菩萨行;又菩萨虽行无作之中,却又能作一切法,只是心无作意,即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所以能示现生死,受身,却常住涅槃,这就是菩萨行,又菩萨虽行于无起境界,却不是消极情绪,如二乘及外道逃避现实,因缘起并碍于性空,性空也不碍缘起,所以能缘起一切善行,虽如是却又是不起(空),这就是菩萨行。
…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六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