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七 不思议品第六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七 不思议品第六

  

  不思议品第六

  

  关于“不思议品”,回忆“方便品”中维摩现疾,意为集不思议众说不思议法,现不思议境,赞佛不思议功德,使众生生发不思议心,净不思议佛土,成就不思议众生。

  所谓“不可思议”,有两种情形,一是佛陀所证空性(真如法性等)不可思议,二是众生不能测知,称为不可思议。而佛陀所证又有体用二不可思议。体是所证空性(真如);用是所现神通,二者之间,由体起用,用又回归体。此品的不思议,是所现大小相容之事,丈室之中容纳三万二千狮子座,此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即是佛菩萨不可思议解脱,这样的境界,在《楞严经》中就有“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说起来,一般人会问,科学能证明这一点吗?曾经同一位教授探讨这个问题,他一定要把科学同佛法搅在一起,最后我沉默了,因为两个切入的角度不同,更何况,科学永不完美,需要不断创新,否则就将被淘汰。而佛法是对事物真相的阐述,如三法印,永远如此,必然如此,不论东西南北,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当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我们将告别我们曾拥有的错误的思维观念,此时转迷为悟,恢复本地风光,还我本来面目。关于神通之事,莫将俗见测如来境,以为神话而轻慢佛法。

  不思议品是由舍力弗听法不是特别契机,即站久了,身心疲倦,于是就打了妄想,而引起风波,因此因缘,维摩诘才显现法界不思议的事迹,由此可见,诸佛菩萨显现神通,都是因众生的妄想分别心而起但切记显神通并不是让大家去学神通。

  【经文】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

  【经文意思】正当妙吉祥与维摩诘对话刚刚结束之际,舍利弗多少有些不耐烦,其中不乏不契机的成分,佛法是要解决我们问题,必要针对人出现的问题下手。维摩经讲到今天,自然也发生了一些问题,修养、耐心、迷茫,现在就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当时舍力弗年龄偏高,站立过久,自然疲劳(一是没有入定,二是契机说法,作当机众,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于是舍力弗开始打妄想,此丈室之中,空空如也没有床坐,如此看来,这些菩萨和大弟子等应当在哪里就坐呢?此有舍力弗一向情愿,用自己(声闻人)的情绪衡量其他人的观念,不过只是想想,没有我们诸位中的,说话,出点怪声而影响他人。

  【经文】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求床座耶?

  【经文意思】此时维摩诘以他心通知舍力弗心中所想,就对他说:舍力弗!你感觉你是为法而来呢?还是为床坐而来呢?(在座也要反省自己,我们有座位,还有我是不是为了自己现在的座位动过念头,生过烦恼?)若然法喜充满,不会顾及身体疲倦,如果真能法喜充满,则如《法华经》所说“五十小劫,犹如半日。”

  【经文】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

  【经文意思】就一般人而言,常会有虚荣心、自尊心,不愿当众出丑,更何况已断烦恼的罗汉境界,虽未在定中,我执尚在,但也不应表现如此。于是违心地对维摩诘说:我是为听法而来,不是为床座而来。就过失而言有三种:1,心口相违;2,轻法重身;3,舍大取小。舍力弗有三过的原因是我们今天听闻此经者通病,需要反省的是我们,而不是舍力弗,舍力弗只不过是作为众生通病的切入点的代表。

  【经文】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说:喂,舍力弗!如果是真正求法的人,应当照见五阴皆空,无我,自然不会贪著自己的身体性命,更何况身外之物的床座呢?佛陀因地之际的雪山听到:“诸行无常,是生死法”,为求“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而不惜舍身夜叉,如此壮举,怎不会令我辈汗颜。

  【经文】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无色之求。

  【经文意思是】真正求法的人,不是在有色受想行识五阴中追求,因五阴和合缘起假有,绝不长久,也不是在有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入(六根、六尘)中追求,也不是在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中追求,因为阴界入是众生正报,三界是众生依报,追求依正报受用是凡夫所为,况阴、界、入空,三界如幻,不可靠也。

  【经文】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

  【经文意思是】因为众生著有无二相,所以真正求法者淫荡超越迷(不觉)、觉、邪、正、染、净的对立二元之相,如是即能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

  【经文】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

  【经文意思是】真正求法者,应当同声闻人的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有本质的不同,所以是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即是无苦集灭道,因一切法空,当下解脱,即是大乘佛法。

  【经文】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

  【经文意思是】为什么呢?因为诸法实相(空性),不落入戏论之中,如果说我应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则是相对的缘起法,落入二边,不是诸法实相,不是事物的真相,所以是戏论,不是真正的求法,真正的求法是二边不著,中道不住,即无戏论,所以是大乘佛法。

  【经文】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

  【经文意思是】啊,舍力弗,诸法不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即是寂灭无生,不落诸相之中,如果依然执著有诸苦生、有诸苦灭等四谛法,同样是求生灭之法,不是真正的求法者,况且,太阳一直都在,不会因为阴云合雨天而没有,本来具足。此也说明舍力弗身疲念床座而身无常是生灭法,如求身安逸,即求生灭,非求法也。

  【经文】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著,非求法也。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

  【经文意思】既然法的本质超越一切名言概念,那么自然无有染污,如果染著于法,则凡夫住于生死之中,二乘住于涅槃之中,即是被名相所束缚,不是真正的求法者;既然诸法不生不灭是空性,那么自然也就没有能缘的心法,也无所缘境界,即是法无行处,如果以攀缘心(能缘所缘)听法,那么这个攀缘的心境了不可得,如是,不是真正的求法者。

  【经文】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法无处所,若著处所,是则著处,非求法也。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

  【经文意思是】诸法空相,即无取舍之相,如果舍生死取涅槃,断烦恼证菩提,仍是取舍,不是究竟空相,如是,不是真正求法者;诸法空相,即法无处所,如果执著某一处所的法,那么就是执著有实在自性处所,如是,不是真正求法者;诸法空相,即法无有不变的相,虽如是,却又不离诸法见空相,如果随法差别相上分别执著,那么就是著相,如是,不是真正求法者;诸法空相,即是法不会停留不变,如果以为有法可住,即轮回六道,如是,不是真正求法者。

  【经文】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经文意思】诸法空性周遍法界,一切法皆是佛法,即法不可以见闻觉知所求,如果在见闻觉知(心意识)上寻觅法性,那么即是执著见闻觉知(分别心)的实在性,如是,即不是真正求法者;法尔如是,即空性,即法称无为,不加造作,如果追求有为造作之法,即不是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如是,即不是真正求法者,所以说,舍力弗,如果是真正求法的人,则应是,在一切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不取不求,才是真正求法人,如《西游记》中“无字真经”,看不懂时,只好有字,今日传法也是一样,应是与佛心心相印(空空相契),不似一般人所贪求,以为灌顶受记,即是一劳永逸,传法只是一种方便,也许刚开始还贪求,待到最后,则是无所求而求,应该说,法师传法之时,应有责任感,不应随意,如果不负责任,与骗子何异?

  【经文】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经文意思是】契机说佛法必定利益众生,所以维摩诘说这段时,慰问团即与会大众中,有五百天子,对诸法不再妄想纷飞,豁然开朗,因法法皆如,于是,得法眼清净。

  【经文】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言: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

  【经文意思是】正在这时,长者维摩诘又对妙吉祥菩萨说:您游历过无量千万亿世界,即经多见广,哪一种佛国有无上妙好功德成就的狮子宝座呢?此中所说得“阿僧祇”译无量数,即表示极多的意思。尽管维摩诘呵斥了舍力弗,但还是要准备座位与大家结缘,表示佛菩萨慈悲之心,面对今天要饭的人,我提倡:不给就别找借口,说了人家,一定要给予慰籍满愿。

  【经文】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

  【经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萨回答说:维摩居士,从这娑婆世界东方过三十六恒沙数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土有佛,号须弥灯王如来,彼佛身高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有八十、六十、四十里之说),此佛国内的狮子宝座也高八万四千由旬,庄严无比,应属第一。

  【经文】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之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

  【经文意思是】此时长者维摩诘,现神通之力,比今天的手提电话还要快捷,也就在当时,须弥相如来,遣三万二千狮子宝座,…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七 不思议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