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八 观众生品第七
观众生品第七
或许听完“不思议品”之后,我们有些感动,觉得非常非常的不好意思:学佛,我们缺少一种敬业精神,需要努力,需要改变,那么,现在我们可以打一个妄想,我们也要效法、实践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现行不可思议事,但如果真想把妄想变成现实的话,我们必须人法皆空,而人法皆空实在是事物的真相,只有人法皆空,才能契真空理,然后起大用,由根本智生起方便智,成就不可思议之事,因此能净佛国土,然后经过努力,极乐国土清净,成就娑婆众生往生得以解脱。可见,我们今天走的路是阿弥陀佛曾经走过的路。
所谓“众生”,梵语是“萨埵”,即是四大五阴和合的生命体,唐代译为“有情”,是专就有情边说,事实上凡是生命,都是因缘所生,所以称为众生。
所谓“观”是观照般若,是真正的佛法实践,即是由文字认识实相(空性)的过程,能够与之相应乃至相契称为观,可见观有透视的意思,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六根对六尘生六识,是分别心产生作用,反过来,观察六根自性空,外尘无自性,则分别不真实,即是妙观察智,如以金造佛像、茶杯、尿壶,分别好坏是识分别心的作用;如以智慧观照,则佛像、茶杯、尿壶都是金器。我们要学习金店老板,一眼看穿,不被外表所迷惑。所以,“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更何况本来就是梦里六趣,原是空空如也。
在此品众,二乘人不得法空,所以对之以天女散花著在声闻身上;不得人空,所以对之转男成女。因此菩萨观一切众生,本自空性,即是涅槃。只是因众生不得通达,才对之救治之药,如病愈则药也除。
【经文】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经文意思是:正当维摩诘说完不可思议解脱之时,妙吉祥菩萨问维摩诘,维摩居士,菩萨怎样观照众生呢?如果以为有众生,即同于凡夫;如果以为无众生,即同于二乘,则无度生事业,那么到底怎样观照众生呢?
【经文】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回答说,菩萨观于众生,应当这样观照,就如幻师一般,所见自然是幻人;如智者,发见水中之月,也如在镜中寻找自己的形象;如渴鹿热时阳焰,如山谷中的回音,如空中停留的云,如水面上的聚沫,如水中的泡影。此是说明一切法无实,如小孩玩泥巴,指出六道众生无有自性,纯是泥巴所成。
【经文】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经文意思是:如果以为众生是实在有,那么情况是怎样的呢?如同芭蕉一样坚实,如同闪电一样久住,如同四大之外的第五大,如同五阴之外的第六阴,如同六情(根)之外的第七根,如同十二入之外的第十三入,如同十八界之外的十九界,都是画蛇添足,本来没有的事,如龟毛兔角,菩萨观众生当如是观。
【经文】如无色界色,如焦谷芽,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经文意思是:菩萨观众生如同无色界色(不存在),为什么?因为无色界众生无业果感召的色身,他们只有神识作用,没有形色的活动。如烧焦的谷种发出的芽,如阿那含(译为不来)又入胎,如阿罗汉已然无生又有三毒,如让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悭贪、嗔恚、犯戒,如佛陀的烦恼习气,如瞎眼的人能看到外色境,如入了灭尽定的圣者的呼吸,如空中飞鸟的足迹,如石女的儿子,如幻化人的烦恼,如梦中见到自己睡醒,如已经涅槃的灭度者受身,如没有烟的火焰,菩萨观于众生当如是,本来没有,硬要说有,所谓的有也不是真有。
【经文】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经文意思是:当维摩诘说到此,妙吉祥菩萨就问,如菩萨如上所观,则没有了众生相,事实上,菩萨行慈,以众生为所缘境,如果没有了众生,菩萨怎样行慈呢?而无慈又违背菩萨道,违背佛经所说:若无众生,即无如来可成。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经文】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说,菩萨对众生作以上如幻如化观之后,自我感觉应当为有缘众生演说这种观众生之法,使他们转迷为悟,即转识成智,这才是最真实的慈啊!不忍众生苦,要行真慈,不能趁火打劫;不忍圣教衰,要说真法,不能耍戏法魔术之法,反思每一个人的经历,提醒自己不能再混沌下去了。
【经文】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
经文意思是:菩萨能随顺法性,无缘缘于所缘的众生,起一切相,生相不生,灭相不灭,即以无生法教化众生,即是寂灭慈;菩萨随顺法性(空性),无有烦恼,即是行不热恼;菩萨随顺法性,则不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即能行平等之慈;菩萨随顺法性,幻化不真,起无所起,即是行无诤慈;菩萨随顺众生法性,即内六根不与外六尘和合,都无自性,即是行不二平等慈。
【经文】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经文意思是:宇宙万有纷纷扰扰,虽都是空,此空却分明在纷纷扰扰的宇宙万有得以通达,即“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菩萨即能观不坏诸相见真如法相,即是行不坏慈;菩萨即能所而非能所即空性,如是不被八风及各种烦恼所动,面对现实,一切究竟坚固,即是行坚固慈;菩萨观诸法本性是空,超越染净,本来清净,即是行清净慈;菩萨心包太虚,量同沙界,与空相应,即是行无边慈。
【经文】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经文意思是:菩萨观空断惑,破烦恼贼,即是行阿罗汉慈;菩萨以无所缘而缘众生,行四摄法,使众生安乐,即是行菩萨慈;菩萨观本质即如,现象即来,空即相,相即空,即是如来无二,如金刚经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即是空义,能观诸法如义即是行如来慈;菩萨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则人我两亡,则能自他两利,若如是行即是行佛之慈;菩萨即诸法空相中不见于因,其来无始,天然大业,最忌装潢,本来如是,即是行自然慈;菩萨以一切法平等一昧,觉根本空智,则一切法无有障碍,如是即行菩提慈。
【经文】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经文意思是:菩萨与空相应如春风化雨,普润群生,即是行无等慈;菩萨能引导凡夫二乘,进取大乘无上妙道,如是开阔视野心量,即人病己病,人溺己溺,如是行者,已是行大悲慈;菩萨观法如化,则无我法二执,即无身心束缚、系累,广度众生永无疲倦、满足,即是行无厌慈。
【经文】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
经文意思是:菩萨与平等相应,把所证得的佛法全部布施给众生,没有一点点保留和吝惜悭贪不舍之心,如是即是行法施慈;可见,人人为自己,佛菩萨为大家;菩萨与空相应,透视化解五欲:财色名食睡的束缚,即能所无所得,如是不但没有守戒之人和所犯之戒,如是行者,即是行持戒慈;菩萨与忍无可忍相应,内则不动心,外不见声色之尘,即能不嗔恚恼恨一切众生,如是行者即是行忍辱慈;菩萨与空相应,身心无自性可得,则能广度众生而不退,在生死大海之中,不知疲倦地打捞众生(指愿意被打捞的众生),如是行者即是行精进慈;菩萨与心境俱空相应,于万法之中,百花丛中,无牵无挂,即“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不惧妄想纷飞,如如不动,如是行者,即是行禅定慈;菩萨与一切真空妙有相应,深知众生根机时节因缘,而能应机施教,对症下药,如是行者即是行智慧慈。
【经文】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经文意思是:菩萨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随其类别而为现身说法,是权智范畴,如是行者即是行方便慈;菩萨直心如箭,一切法空,一切法都是佛法,如是行者,即是行无隐慈;菩萨发菩提心,不著二边,行于中道,无所得,如是行者,即是行深心慈;菩萨行于真如法性,如行而说,如说而行,不伪善、装模作样,如是行者,即是行不诳慈;菩萨行于菩提涅槃,是诸法所依是空,而空即涅槃,寂灭为乐,如是行者,即是行安乐慈。妙吉祥菩萨,菩萨的慈悲,正是象这样啊。
【经文】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经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萨又问维摩诘居士:“什么是菩萨的悲呢?”维摩诘回答说,菩萨所作见相离相,即相见性,如气象万千而归于金,如是即能处变见常(空),以不变应万变,不落生死,随顺法性,随缘任运,而此法性又与众生平等,都是空,如是即是菩萨大悲,不似一般人“执象而求,咫尺千里”,虽能帮助众生,也完全按照自己的取相标准衡量行事,爱别人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即更爱自己,一旦这标准不合自己规格,马上就会另眼相看。
【经文】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经文意思是:什么是菩萨的喜呢?维摩诘回答说,菩萨悟入自他平等,即…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八 观众生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