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九 佛道品第八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九 佛道品第八

  

  佛是梵语,全称佛陀,译为觉者。佛道就是佛所觉悟诸法的真实相,也就是诸法的本来面目,而这个本来面目不是悟时就有,迷时就没有,只是诸佛悟得本来面目,与之相应,即能随顺法的相状和世间价值观念而没有任何困难和痛苦,即是佛道;众生迷惑,则起颠倒妄想,没事找事,无事生非,违背事物的本来面目,即是非道,可见,正如《思议梵天所问经》中所说:“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迷悟而异。如《坛经》中法达读三千遍《法华经》即有了大我慢,参六祖时,顶礼也不着地,六祖说他心中必有一物,于是说读三千部《法华经》,于是就有了“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诵经久未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又如《大智度论》说“譬如小儿见镜中像以为实,欢喜欲取,谓为真实。大人观之,云诳惑人眼。”又如憨山大师诗中所说“一枕黄粱梦,千秋血汗功,只知常不朽,谁信转头空”。可见,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此即是佛道,若不了即是六道。

  【经文】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经文意思是】在维摩诘说完天女来历之际,妙吉祥菩萨又问维摩诘,菩萨怎么样才能通达佛道呢?维摩诘回答说,如果菩萨行在非道之中,这称为通达佛道。所谓道是诸法实相,空,反之则是非道,如《大智度论》说:“非道有三,谓烦恼道、业道、苦道。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道;行、有二支是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为苦道”。事实上,二途一辙,针对非道通达空性天然之理,即是佛道;违背空性天然之道,向外执取,起惑造业,受苦,则是非道。而菩萨知惑业苦三者无自性,则空,空即“天然之性德也”。如是,即行非道入于佛道,更有菩萨悲心,“不忍众生苦”,入于非道,方便善巧使众生舍非道入正道,而对他自己却没有非道、佛道的观念。

  【经文】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

  【经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萨进一步问维摩诘居士,菩萨怎样行于非道呢?意即与会大众以及未来众生部一定能够理解关于“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的道理,于是替大家发问,对此,维摩诘回答说,如果菩萨行于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种无间罪,而无有恼恚之心,因为如果恼恚(嗔恨)之心,即依我法二执而造五逆,则应堕地狱;而无恼恚(嗔恨)之心而造五逆,即是菩萨通达佛道。如文殊菩萨仗剑逼佛之意,又如福建雪峰有一位法师父亲落水不救而出家,感慨。佛说一人出家,九祖升天,若不如是,诸佛妄语等,那种超然的孤独的魅力,一般人无法效法和理解;菩萨能够入于地狱,现地狱身而度众生,实在不是业报罪垢入于地狱;菩萨在畜生道度众生,没有骄慢愚痴等过;菩萨在饿鬼道度众生,而能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

  【经文】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经文意思是】菩萨在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并不以为殊胜而贪著;菩萨在欲界之中,示行贪欲,而自己却无染著;菩萨示行嗔恚恼恨,而对众生却不被嗔恚恼恨所障碍;菩萨示行愚痴,却能以智慧调伏其心(大智若愚),如常不轻菩萨。

  【经文】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经文意思是】菩萨示行悭贪,却能内舍身心性命,外舍妻子财宝;菩萨示行毁禁(戒),却能安住净戒,如“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为度众生方便随缘,如果不是这样,不能说喝酒吃肉即乃至小罪,仍然怀有大恐惧,不敢胡作非为;菩萨示行嗔恚、恼恨,而常作慈悲忍辱;菩萨示行懈怠,而能精进勤修功德;菩萨示行乱意,如镜对各种物象,能了知一切诸法本是空寂,而常住三昧,如是迎宾待客,举手投足,一切自在,无有挂碍;菩萨示行愚痴,大智若愚,通达世出世间真相的智慧。

  【经文】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经文意思是】菩萨示行谄伪,虽表面看起来示巧言令色,却分明是方便善巧,能够随顺依止大乘经典的义趣;菩萨示行骄慢,折服刚强难度众生,却能心中不蔑视众生,如同桥梁使众生顺利通过障碍;菩萨示行烦恼,如太虚容纳诸相回归空性,即是而能心清净;菩萨示入于魔,却能不离魔业而有佛地业,即能随顺佛智,不接受外道之教。

  【经文】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经文意思是】菩萨示入声闻乘身,却能为众生说未曾有的大乘佛法;菩萨示入辟支佛身,却能成就大慈大悲之行,以此教化众生。

  【经文】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经文意思是】菩萨示入贫穷,而有信手拈来的法性无尽功德法财;菩萨示入形残,或盲或跛等残疾,却能以成就法身之功德,具足相好的报身以自庄严;菩萨示入下贱,被人瞧不起,而内心却能入佛种性之中,具足法性功德;菩萨示入羸弱、丑陋,却有他的内在的顽强之美,而能得到那罗延身,即金刚一样坚固不坏之身,一切众生都因此而乐见,即是通达佛道。

  【经文】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彩女,而常乐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经文意思是】菩萨示入老病,为度众生,却能随顺法性永断病根,超越生老病身之畏;菩萨示有资生财物,如大富长者,却能恒现诸法无常无我,幻化不实,即贪无所贪,错觉导致的分别心而已;菩萨示有妻妾、彩女等事,即于因缘法中为作法侣,却又不是沉溺于五欲淤泥之中不能自拔;菩萨现于口齿不清呆苯,却事能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即能成就辩才,而总持不失于中观正见;菩萨示入旁门外道,却又能以正法广度众生,即是邪法让正人说,邪法不得不正;菩萨示现于三界六道,却能够断除众生造三界六道的因缘;菩萨示现于涅槃,心无所著,则能不碍缘起的生与死,虽现生死却又能心常空寂,因真如法性的空中,不取不舍,则一切法本自涅槃,不似凡夫执法,二乘舍法,如是等种种,妙吉祥菩萨,一切菩萨如果能够象这样行于非道,则即是通达佛道。

  【经文】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回答了妙吉祥菩萨之后,反问妙吉祥菩萨,前面是所修之法,现在则是所修之人,所以问,什么是如来种姓呢?妙吉祥菩萨回答说:因众生都有身体,能于此身观空无著即身是如来种;一切众生的轮回都是无明、爱、取、有所导演,就欲界众生而言,事实上,爱取有虚幻,无明无性,可见,即此无明、爱取有为如来种;贪嗔痴三毒是一切众生所具,如能即三毒观三毒无自性即是如来种;众生执身为净,执心为常,执受为乐,执法为我,为四种颠倒,如能观即颠倒非实,只是众生的一厢情愿的分别,如是颠倒即是诸法实相,即如来种;众生被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惑所覆盖,事实上,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惑五盖无有自性,即诸法实相,即是如来种。

  【经文】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经文意思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等七识,违背八正道的八邪法:1,邪见2,邪思维,3,邪语,4,邪业,5,邪命,6,邪精进,7,邪念,8,邪定。九恼即爱我怨家、憎我知识、恼我己身,因有三世,一世有三,如是为九。十不善道即:身:杀盗淫;口: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贪嗔痴,等都无自性,即是诸法实相,则即是如来种。以此简要概括,即指六十二种邪见及一切烦恼等都是佛种。

  【经文】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问,为什么要说有身等为如来种呢?妙吉祥菩萨回答说,如果有人悟入无为法而证得偏空以为究竟(即入正位),即焦芽败种,如是则不得诸法真实相,空不碍有,即不能再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利根人则于生死烦恼中顿入菩提涅槃,因为不离生死烦恼而另有涅槃;如果离烦恼而另求菩提,那么就如同高原陆地不能生长莲花一样,只能地势低下,潮湿有淤泥的地方,才会生此洁白高雅的莲花,虽然如此,却是“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如此看来,如果有人悟入无为法而证得偏空以为究竟(即入正位),那么即是不见诸法真相,可见,这样的人如果不转变观念,就如同焦芽败种,终究不能从生死烦恼中再生出佛法;只有在烦恼的淤泥中,才有众生生起佛法啊!

  【经文】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九 佛道品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