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九 佛道品第八
佛是梵語,全稱佛陀,譯爲覺者。佛道就是佛所覺悟諸法的真實相,也就是諸法的本來面目,而這個本來面目不是悟時就有,迷時就沒有,只是諸佛悟得本來面目,與之相應,即能隨順法的相狀和世間價值觀念而沒有任何困難和痛苦,即是佛道;衆生迷惑,則起顛倒妄想,沒事找事,無事生非,違背事物的本來面目,即是非道,可見,正如《思議梵天所問經》中所說:“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迷悟而異。如《壇經》中法達讀叁千遍《法華經》即有了大我慢,參六祖時,頂禮也不著地,六祖說他心中必有一物,于是說讀叁千部《法華經》,于是就有了“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誦經久未明,與義作仇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又如《大智度論》說“譬如小兒見鏡中像以爲實,歡喜欲取,謂爲真實。大人觀之,雲诳惑人眼。”又如憨山大師詩中所說“一枕黃粱夢,千秋血汗功,只知常不朽,誰信轉頭空”。可見,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此即是佛道,若不了即是六道。
【經文】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菩薩雲何通達佛道?維摩诘言:若菩薩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經文意思是】在維摩诘說完天女來曆之際,妙吉祥菩薩又問維摩诘,菩薩怎麼樣才能通達佛道呢?維摩诘回答說,如果菩薩行在非道之中,這稱爲通達佛道。所謂道是諸法實相,空,反之則是非道,如《大智度論》說:“非道有叁,謂煩惱道、業道、苦道。無明、愛、取叁支是煩惱道;行、有二支是業道;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爲苦道”。事實上,二途一轍,針對非道通達空性天然之理,即是佛道;違背空性天然之道,向外執取,起惑造業,受苦,則是非道。而菩薩知惑業苦叁者無自性,則空,空即“天然之性德也”。如是,即行非道入于佛道,更有菩薩悲心,“不忍衆生苦”,入于非道,方便善巧使衆生舍非道入正道,而對他自己卻沒有非道、佛道的觀念。
【經文】又問:雲何菩薩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
【經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進一步問維摩诘居士,菩薩怎樣行于非道呢?意即與會大衆以及未來衆生部一定能夠理解關于“若菩薩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的道理,于是替大家發問,對此,維摩诘回答說,如果菩薩行于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種無間罪,而無有惱恚之心,因爲如果惱恚(嗔恨)之心,即依我法二執而造五逆,則應墮地獄;而無惱恚(嗔恨)之心而造五逆,即是菩薩通達佛道。如文殊菩薩仗劍逼佛之意,又如福建雪峰有一位法師父親落水不救而出家,感慨。佛說一人出家,九祖升天,若不如是,諸佛妄語等,那種超然的孤獨的魅力,一般人無法效法和理解;菩薩能夠入于地獄,現地獄身而度衆生,實在不是業報罪垢入于地獄;菩薩在畜生道度衆生,沒有驕慢愚癡等過;菩薩在餓鬼道度衆生,而能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
【經文】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爲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于諸衆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
【經文意思是】菩薩在色界天和無色界天,並不以爲殊勝而貪著;菩薩在欲界之中,示行貪欲,而自己卻無染著;菩薩示行嗔恚惱恨,而對衆生卻不被嗔恚惱恨所障礙;菩薩示行愚癡,卻能以智慧調伏其心(大智若愚),如常不輕菩薩。
【經文】示行悭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經文意思是】菩薩示行悭貪,卻能內舍身心性命,外舍妻子財寶;菩薩示行毀禁(戒),卻能安住淨戒,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爲度衆生方便隨緣,如果不是這樣,不能說喝酒吃肉即乃至小罪,仍然懷有大恐懼,不敢胡作非爲;菩薩示行嗔恚、惱恨,而常作慈悲忍辱;菩薩示行懈怠,而能精進勤修功德;菩薩示行亂意,如鏡對各種物象,能了知一切諸法本是空寂,而常住叁昧,如是迎賓待客,舉手投足,一切自在,無有挂礙;菩薩示行愚癡,大智若愚,通達世出世間真相的智慧。
【經文】示行谄僞,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于衆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于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經文意思是】菩薩示行谄僞,雖表面看起來示巧言令色,卻分明是方便善巧,能夠隨順依止大乘經典的義趣;菩薩示行驕慢,折服剛強難度衆生,卻能心中不蔑視衆生,如同橋梁使衆生順利通過障礙;菩薩示行煩惱,如太虛容納諸相回歸空性,即是而能心清淨;菩薩示入于魔,卻能不離魔業而有佛地業,即能隨順佛智,不接受外道之教。
【經文】示入聲聞,而爲衆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衆生;
【經文意思是】菩薩示入聲聞乘身,卻能爲衆生說未曾有的大乘佛法;菩薩示入辟支佛身,卻能成就大慈大悲之行,以此教化衆生。
【經文】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衆生之所樂見;
【經文意思是】菩薩示入貧窮,而有信手拈來的法性無盡功德法財;菩薩示入形殘,或盲或跛等殘疾,卻能以成就法身之功德,具足相好的報身以自莊嚴;菩薩示入下賤,被人瞧不起,而內心卻能入佛種性之中,具足法性功德;菩薩示入羸弱、醜陋,卻有他的內在的頑強之美,而能得到那羅延身,即金剛一樣堅固不壞之身,一切衆生都因此而樂見,即是通達佛道。
【經文】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彩女,而常樂遠離五欲淤泥;現于讷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衆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于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經文意思是】菩薩示入老病,爲度衆生,卻能隨順法性永斷病根,超越生老病身之畏;菩薩示有資生財物,如大富長者,卻能恒現諸法無常無我,幻化不實,即貪無所貪,錯覺導致的分別心而已;菩薩示有妻妾、彩女等事,即于因緣法中爲作法侶,卻又不是沈溺于五欲淤泥之中不能自拔;菩薩現于口齒不清呆苯,卻事能大辯若讷,大巧若拙,即能成就辯才,而總持不失于中觀正見;菩薩示入旁門外道,卻又能以正法廣度衆生,即是邪法讓正人說,邪法不得不正;菩薩示現于叁界六道,卻能夠斷除衆生造叁界六道的因緣;菩薩示現于涅槃,心無所著,則能不礙緣起的生與死,雖現生死卻又能心常空寂,因真如法性的空中,不取不舍,則一切法本自涅槃,不似凡夫執法,二乘舍法,如是等種種,妙吉祥菩薩,一切菩薩如果能夠象這樣行于非道,則即是通達佛道。
【經文】于是維摩诘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無明有愛爲種,貪恚癡爲種,四顛倒爲種,五蓋爲種。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回答了妙吉祥菩薩之後,反問妙吉祥菩薩,前面是所修之法,現在則是所修之人,所以問,什麼是如來種姓呢?妙吉祥菩薩回答說:因衆生都有身體,能于此身觀空無著即身是如來種;一切衆生的輪回都是無明、愛、取、有所導演,就欲界衆生而言,事實上,愛取有虛幻,無明無性,可見,即此無明、愛取有爲如來種;貪嗔癡叁毒是一切衆生所具,如能即叁毒觀叁毒無自性即是如來種;衆生執身爲淨,執心爲常,執受爲樂,執法爲我,爲四種顛倒,如能觀即顛倒非實,只是衆生的一廂情願的分別,如是顛倒即是諸法實相,即如來種;衆生被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惑所覆蓋,事實上,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惑五蓋無有自性,即諸法實相,即是如來種。
【經文】六入爲種,七識處爲種,八邪法爲種,九惱處爲種,十不善道爲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經文意思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等七識,違背八正道的八邪法:1,邪見2,邪思維,3,邪語,4,邪業,5,邪命,6,邪精進,7,邪念,8,邪定。九惱即愛我怨家、憎我知識、惱我己身,因有叁世,一世有叁,如是爲九。十不善道即:身:殺盜淫;口:妄語、惡口、兩舌、绮語;意:貪嗔癡,等都無自性,即是諸法實相,則即是如來種。以此簡要概括,即指六十二種邪見及一切煩惱等都是佛種。
【經文】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爲入正位者,不能複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爲法入正位者,終不複能生于佛法,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問,爲什麼要說有身等爲如來種呢?妙吉祥菩薩回答說,如果有人悟入無爲法而證得偏空以爲究竟(即入正位),即焦芽敗種,如是則不得諸法真實相,空不礙有,即不能再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利根人則于生死煩惱中頓入菩提涅槃,因爲不離生死煩惱而另有涅槃;如果離煩惱而另求菩提,那麼就如同高原陸地不能生長蓮花一樣,只能地勢低下,潮濕有淤泥的地方,才會生此潔白高雅的蓮花,雖然如此,卻是“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如此看來,如果有人悟入無爲法而證得偏空以爲究竟(即入正位),那麼即是不見諸法真相,可見,這樣的人如果不轉變觀念,就如同焦芽敗種,終究不能從生死煩惱中再生出佛法;只有在煩惱的淤泥中,才有衆生生起佛法啊!
【經文】又如植種于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爲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九 佛道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