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生佛法矣。
【經文意思是】所謂生死煩惱即是菩提涅槃的問題,又好比植種于虛空之中,終究不能發芽生長;只有在有糞肥的土壤之中栽培種子,才能滋長茂盛;如是,如果有人悟入無爲法而證得偏空以爲究竟,那麼即不能生起佛法;即使起于我見如須彌山,還是能夠從中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生起佛法啊!
【經文】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終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經文意思是】由以上的緣故應當知道,一切生死煩惱都是如來種,這就如同不下巨海,不能獲得無價珠寶一樣;因爲這樣的道理,二乘人不能入于煩惱大海,則不能證得一切種智。
【經文】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俦,爲如來種。我等今者,不複堪任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于五欲不能複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于佛法中無所複益,永不志願。
【經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剛剛告一段落之際,大迦葉尊者贊歎說,好啊!好啊!妙吉祥菩薩善說佛法,愉快舒暢地宣說這樣的法語,意即淋漓盡致地說一切煩惱爲如來種之佛法,實實在在如您所說,塵勞的伴侶爲如來之種,我等二乘人現在,入于偏空,凍結因緣生法,不敢面對現實,不再能夠擔當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重任,以及六道凡夫乃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仍然能夠發心生起佛法,而我等二乘住偏空涅槃,如果不能校正,則永遠不能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就好比六根不具之人,他們再不能享受五欲的快樂。如此看來,聲聞人,斷了見思二惑的束縛,對于大乘佛法,再也不能發起菩提心的志願。
【經文】是故文殊師利,凡夫于佛法有反複,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叁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經文意思是】所以說,妙吉祥菩薩,凡夫對于佛法,常會有得而複失的可能性,卻也有失而複得的希望所在,根器好的凡夫一聽聞大乘佛法,就能夠發起成佛之心,修行綿綿,不斷叁寶功德之果,而聲聞乘人則沒有反複,他們深入無爲法,灰身滅智,不再繼續努力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即使是終身聽聞佛法,十力,四無畏等,也是對牛彈琴並不契機。他們鑽牛角尖,堅持認爲自己走的路是最光明的大道,所以不願回頭,即不能發起菩提心,卻不知原是螢火蟲的光亮,怎比的上太陽的普照呢?一般人的門戶之見,也難免如此。在此提醒諸位,對待佛法的態度,既然是“依法不依人”,那麼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經文】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爲是誰?奴婢僮仆,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經文意思是】正在那個時節的法會之中,有一位菩薩名叫普現色身的,此菩薩能同于十法界中普現其身,又能現十法界身,廣度衆生,又能于自身應現十法界身,所以稱普現色身。當時普現色身菩薩問維摩诘:維摩诘居士,你既是居士,應當有父母妻子,親戚眷屬等關系,那麼你的父母、妻子以及親眷們、地方官、老百姓及善知識,都是誰呢?你的奴婢、僮仆、象、馬、車乘等都在哪裏呢?
因爲有主必有伴,而主淨伴不淨也是在家佛教徒的障礙,所以娑婆以出家爲上,而維摩金粟如來再現,其伴侶也同樣殊勝因緣,在此問答中,普現色身菩薩以事問,維摩诘居士則以理答,如是,維摩诘開始說偈。
【經文】于是維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爲妻,慈悲心爲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衆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四攝爲妓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爲音樂。
【偈文意思是】如果沒有般若空智,則永不得佛法真義,即是“智度菩薩母”,母陰靜所鑒;如果沒有方便有智,則不能生起諸根勝用,即是“方便以爲父”,父陽動所發,雖如此,先得根本智(智度菩薩母)後得方便智(方便以爲父),根本與方便實是一體,二者圓融無礙,則是“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此生”,即一切諸佛,都由權實二智所出生,而不是由神通所生,二智又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見,擁有二智才是學佛的關鍵。所謂“法喜以爲妻”,因凡夫以妻子爲樂,菩薩以佛法爲樂,所以說“法喜以爲妻”。即以法喜爲樂;所謂“慈悲心爲女”,因女有柔和生育之性,菩薩則以法乳孕育衆生,所以說“慈悲心爲女”。所謂“善心誠實男”,因男有真誠幹事的能力,承襲父業,菩薩能善心而真誠的爲衆生辦事,承佛家業,堪當大任;所謂“畢竟空寂舍”,此中舍是世人安身立命之所,菩薩之住所即第一義空,如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原是在自己家中散步而已。所謂“弟子衆塵勞”,指輪回衆生,世間瑣事,菩薩都能教化歸于佛道,即能隨菩薩教化,所以說弟子衆塵勞;所謂“隨意之所轉”,善知識能夠調教有情衆生,隨心所欲,無有不能;所謂“道品善知識”,即菩薩以叁十七道品調伏自他之心,所以說“道品善知識”;所謂“由是成正覺”,即諸佛依叁十七道品善知識而成無上正等正覺;所謂“諸度法等侶”,即指六度,即六波羅蜜是菩薩的伴侶(法侶);所謂“四攝爲妓女”,因妓女媚人,菩薩則以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四攝取悅衆生,所以說“四攝爲妓女”;所謂“歌詠誦法言,以此爲音樂。”,菩薩以歌詠吟唱佛法法言,以此爲音樂。
【偈文】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
【偈文意思是】所謂“總持之園苑”,即菩薩以空總持一切法門不讓諸法遺失,以爲園苑自娛娛他;所謂“無漏法林樹”,即菩薩無漏善法能使惡心煩惱不再生起,如林樹之覆蓋,所以說“無漏法林樹”;所謂“覺意淨妙華”,即菩薩以七覺支,即七菩提分調和心意,能生真智慧,所以說“覺意淨妙華”;所謂“解脫智慧果”,即指菩薩證得不可思議解脫,以爲無上妙覺之果,所以說“解脫智慧果”;所謂“八解之浴池”,即指菩薩以解脫的浴池作爲洗垢的工具;所謂“定水湛然滿”,即指菩薩以定水充滿作爲養性的工具;所謂“布以七淨華”,即菩薩以七淨爲因地之行,即1,戒淨;2,心淨;3,見淨;4,度疑淨;5,分別道淨;6,行斷知見淨;7,涅槃淨;所謂“ 浴此無垢人”,即菩薩本無煩惱垢染,在總持圓苑中遊,在無漏林樹下乘蔭,得覺意妙華欣賞,得智慧果以稱心如意,以解脫之池禅定之水,布以七淨之華,然後無垢人在此娛樂,此無垢人即法身大士。
【偈文】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爲車;調禦以一心,遊于八正路。相具以嚴容,衆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爲華鬘。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回向爲大利。
【偈文意思是】所謂“象馬五通馳”,即菩薩以五通爲運動,而象馬力大行走快速,所以說“象馬五通馳”,不是六通,即留惑潤生;所謂“大乘以爲車”,即菩薩以大乘了義車自乘也能乘他,直至道場之中;所謂“調禦以一心”,所謂心有叁:1,發動;2,攝心;3,名舍。可見和合道名心。即以叁法均平以禦大乘;所謂“遊于八正道”,即菩薩以大乘遊于八正道中;所謂“相具以嚴容,衆好飾其姿”,即菩薩不似二乘枯慧不修相好,他們不只修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甚至修無量相好以自嚴身姿;所謂“慚愧之上服,深心爲華鬘”,世間以服裝遮身,以花鬘嚴首,菩薩以法身本具,雖是分證,未得圓滿,甚是羞慚,以之爲上服,並以甚深心,才能萬善莊嚴,所以爲華鬘;所謂“富有七財寶”,即一聞,指十地聞經猶如大海,能受大雨;二信,即“深信堅固,猶若金剛”;叁戒,十地所得淨戒,無缺染;四定,指十地所得首楞嚴地;五進,指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六舍,即指常行舍行;七慚愧,慚,對佛性中道第一義天未能見性,即慚對第一義天;愧,對諸佛無上行人,深自愧疚;所謂“教授以滋息”,即以此七財爲本,教授以生起功德法財的利息;所謂“如所說修行,回向爲大利”,即以此七法自爲修行,即是“如所說修行”,雖然如此,卻需要我爲人人,人人也爲我,可見諸佛度衆生,衆生也在度諸佛。如是即不住功德,回向真如法性,法界衆生,如是舍一得萬,即是“回向爲大利”。
【偈文】四禅爲床座,從于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爲自覺音。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爲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爲塗香。
【偈文意思是】所謂“四禅爲床座”等,即菩薩以禅波羅蜜爲休息場所,不同外道之邪定,不同于此土的床座供養,應是從淨命所生,菩薩多聞所聞之聲,都與實相不相違背,即實“多聞增智慧,以爲自覺音”,世間食以甘露爲最美,世間解渴以漿最佳,而菩薩以法喜爲食,以解脫爲漿,菩薩以淨心爲澡浴,戒品爲塗香,嚴淨法身。以上所說淨法爲滋養法身之具,不是凡夫資生之具可比。
【偈文】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逾;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
【偈文意思是】因煩惱賊能劫奪人們的功德法財,損害人們的法身慧命,所以菩薩摧滅煩惱賊,菩薩在摧滅煩惱賊時勢如破竹,即是勇健無能逾;如是即是降伏煩惱、陰、死、天等四魔,菩薩建道場與魔交戰,戰勝之時,豎起勝幡,即時“勝幡建道場”。
【偈文】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供養于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群生。
【偈文…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九 佛道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