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九 佛道品第八▪P2

  ..续本文上一页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经文意思是】所谓生死烦恼即是菩提涅槃的问题,又好比植种于虚空之中,终究不能发芽生长;只有在有粪肥的土壤之中栽培种子,才能滋长茂盛;如是,如果有人悟入无为法而证得偏空以为究竟,那么即不能生起佛法;即使起于我见如须弥山,还是能够从中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起佛法啊!

  【经文】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终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经文意思是】由以上的缘故应当知道,一切生死烦恼都是如来种,这就如同不下巨海,不能获得无价珠宝一样;因为这样的道理,二乘人不能入于烦恼大海,则不能证得一切种智。

  【经文】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

  【经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萨刚刚告一段落之际,大迦叶尊者赞叹说,好啊!好啊!妙吉祥菩萨善说佛法,愉快舒畅地宣说这样的法语,意即淋漓尽致地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之佛法,实实在在如您所说,尘劳的伴侣为如来之种,我等二乘人现在,入于偏空,冻结因缘生法,不敢面对现实,不再能够担当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重任,以及六道凡夫乃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仍然能够发心生起佛法,而我等二乘住偏空涅槃,如果不能校正,则永远不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好比六根不具之人,他们再不能享受五欲的快乐。如此看来,声闻人,断了见思二惑的束缚,对于大乘佛法,再也不能发起菩提心的志愿。

  【经文】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经文意思是】所以说,妙吉祥菩萨,凡夫对于佛法,常会有得而复失的可能性,却也有失而复得的希望所在,根器好的凡夫一听闻大乘佛法,就能够发起成佛之心,修行绵绵,不断三宝功德之果,而声闻乘人则没有反复,他们深入无为法,灰身灭智,不再继续努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即使是终身听闻佛法,十力,四无畏等,也是对牛弹琴并不契机。他们钻牛角尖,坚持认为自己走的路是最光明的大道,所以不愿回头,即不能发起菩提心,却不知原是萤火虫的光亮,怎比的上太阳的普照呢?一般人的门户之见,也难免如此。在此提醒诸位,对待佛法的态度,既然是“依法不依人”,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经文】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经文意思是】正在那个时节的法会之中,有一位菩萨名叫普现色身的,此菩萨能同于十法界中普现其身,又能现十法界身,广度众生,又能于自身应现十法界身,所以称普现色身。当时普现色身菩萨问维摩诘:维摩诘居士,你既是居士,应当有父母妻子,亲戚眷属等关系,那么你的父母、妻子以及亲眷们、地方官、老百姓及善知识,都是谁呢?你的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等都在哪里呢?

  因为有主必有伴,而主净伴不净也是在家佛教徒的障碍,所以娑婆以出家为上,而维摩金粟如来再现,其伴侣也同样殊胜因缘,在此问答中,普现色身菩萨以事问,维摩诘居士则以理答,如是,维摩诘开始说偈。

  【经文】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诸度法等侣,四摄为妓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偈文意思是】如果没有般若空智,则永不得佛法真义,即是“智度菩萨母”,母阴静所鉴;如果没有方便有智,则不能生起诸根胜用,即是“方便以为父”,父阳动所发,虽如此,先得根本智(智度菩萨母)后得方便智(方便以为父),根本与方便实是一体,二者圆融无碍,则是“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此生”,即一切诸佛,都由权实二智所出生,而不是由神通所生,二智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拥有二智才是学佛的关键。所谓“法喜以为妻”,因凡夫以妻子为乐,菩萨以佛法为乐,所以说“法喜以为妻”。即以法喜为乐;所谓“慈悲心为女”,因女有柔和生育之性,菩萨则以法乳孕育众生,所以说“慈悲心为女”。所谓“善心诚实男”,因男有真诚干事的能力,承袭父业,菩萨能善心而真诚的为众生办事,承佛家业,堪当大任;所谓“毕竟空寂舍”,此中舍是世人安身立命之所,菩萨之住所即第一义空,如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原是在自己家中散步而已。所谓“弟子众尘劳”,指轮回众生,世间琐事,菩萨都能教化归于佛道,即能随菩萨教化,所以说弟子众尘劳;所谓“随意之所转”,善知识能够调教有情众生,随心所欲,无有不能;所谓“道品善知识”,即菩萨以三十七道品调伏自他之心,所以说“道品善知识”;所谓“由是成正觉”,即诸佛依三十七道品善知识而成无上正等正觉;所谓“诸度法等侣”,即指六度,即六波罗蜜是菩萨的伴侣(法侣);所谓“四摄为妓女”,因妓女媚人,菩萨则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四摄取悦众生,所以说“四摄为妓女”;所谓“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菩萨以歌咏吟唱佛法法言,以此为音乐。

  【偈文】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偈文意思是】所谓“总持之园苑”,即菩萨以空总持一切法门不让诸法遗失,以为园苑自娱娱他;所谓“无漏法林树”,即菩萨无漏善法能使恶心烦恼不再生起,如林树之覆盖,所以说“无漏法林树”;所谓“觉意净妙华”,即菩萨以七觉支,即七菩提分调和心意,能生真智慧,所以说“觉意净妙华”;所谓“解脱智慧果”,即指菩萨证得不可思议解脱,以为无上妙觉之果,所以说“解脱智慧果”;所谓“八解之浴池”,即指菩萨以解脱的浴池作为洗垢的工具;所谓“定水湛然满”,即指菩萨以定水充满作为养性的工具;所谓“布以七净华”,即菩萨以七净为因地之行,即1,戒净;2,心净;3,见净;4,度疑净;5,分别道净;6,行断知见净;7,涅槃净;所谓“ 浴此无垢人”,即菩萨本无烦恼垢染,在总持圆苑中游,在无漏林树下乘荫,得觉意妙华欣赏,得智慧果以称心如意,以解脱之池禅定之水,布以七净之华,然后无垢人在此娱乐,此无垢人即法身大士。

  【偈文】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偈文意思是】所谓“象马五通驰”,即菩萨以五通为运动,而象马力大行走快速,所以说“象马五通驰”,不是六通,即留惑润生;所谓“大乘以为车”,即菩萨以大乘了义车自乘也能乘他,直至道场之中;所谓“调御以一心”,所谓心有三:1,发动;2,摄心;3,名舍。可见和合道名心。即以三法均平以御大乘;所谓“游于八正道”,即菩萨以大乘游于八正道中;所谓“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即菩萨不似二乘枯慧不修相好,他们不只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甚至修无量相好以自严身姿;所谓“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世间以服装遮身,以花鬘严首,菩萨以法身本具,虽是分证,未得圆满,甚是羞惭,以之为上服,并以甚深心,才能万善庄严,所以为华鬘;所谓“富有七财宝”,即一闻,指十地闻经犹如大海,能受大雨;二信,即“深信坚固,犹若金刚”;三戒,十地所得净戒,无缺染;四定,指十地所得首楞严地;五进,指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六舍,即指常行舍行;七惭愧,惭,对佛性中道第一义天未能见性,即惭对第一义天;愧,对诸佛无上行人,深自愧疚;所谓“教授以滋息”,即以此七财为本,教授以生起功德法财的利息;所谓“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即以此七法自为修行,即是“如所说修行”,虽然如此,却需要我为人人,人人也为我,可见诸佛度众生,众生也在度诸佛。如是即不住功德,回向真如法性,法界众生,如是舍一得万,即是“回向为大利”。

  【偈文】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

  【偈文意思是】所谓“四禅为床座”等,即菩萨以禅波罗蜜为休息场所,不同外道之邪定,不同于此土的床座供养,应是从净命所生,菩萨多闻所闻之声,都与实相不相违背,即实“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世间食以甘露为最美,世间解渴以浆最佳,而菩萨以法喜为食,以解脱为浆,菩萨以净心为澡浴,戒品为涂香,严净法身。以上所说净法为滋养法身之具,不是凡夫资生之具可比。

  【偈文】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逾;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偈文意思是】因烦恼贼能劫夺人们的功德法财,损害人们的法身慧命,所以菩萨摧灭烦恼贼,菩萨在摧灭烦恼贼时势如破竹,即是勇健无能逾;如是即是降伏烦恼、阴、死、天等四魔,菩萨建道场与魔交战,战胜之时,竖起胜幡,即时“胜幡建道场”。

  【偈文】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偈文…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九 佛道品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