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 入不二法門第九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入不二法門第九

  入不二法門第九

  一切現象界的本質,都是空無自性,雖然緣起法曆曆現前,卻不是真實不變,所以“不二法門”是對二而說不二,即對現象界而說理體界空。空即是真,不可空外求真。雖是對二說不二,證入實相也無不二可說。不但空去有,還要空去空。可見,所說不二法門,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業障而成爲妙法,如佛說十二部經,千經萬論,都是指月過程中的手指而已。如果我們的眼睛只在手指上盤亘,則終究不能見月。正如本品中叁十一位菩薩所說,都是相對而言,以二法說不二法。妙吉祥菩薩遣一切法,還是要方便說此不二法門,只有維摩一默如雷,示入不二法門,此默對一般人而言莫名其妙,事實卻是無聲的獅子巨吼,不再聽瑣碎之聲,百獸之聲,如是見性開悟,得大自在,耳邊常有獅吼聲,誰敢傷你!此時妙吉祥菩薩大加贊歎: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語、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終于終于回家了。且不可多歧路,因爲歧路亡羊。

  【經文】爾時維摩诘謂衆菩薩言:諸仁者,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經文意思是】就在維摩诘說偈完了之後,隨即又對衆菩薩說:各位仁者,怎麼樣才是菩薩證入不二法門呢?請大家各隨所證的契機說一說。一直是兩個人說,現在放開讓大家說。

  【經文】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爲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1〕此位菩薩,于法自在,契入諸法實際,所以稱法自在菩薩。他發言說:各位仁者,用衆生的眼光來看,生與滅是兩個對立的東西,事實上法之本體,如金與器物,器相雖生,同一金性,即是不生不滅,從性而言,《中論》中有“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又有“已生無有生,未生亦不生,離已生未生,更無生時生。”此即是“無生法忍”,能夠消融生滅二法,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爲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2〕繼法自在菩薩說完不二法門,德守菩薩說不二法門。此菩薩能持守般若、解脫、法身等叁德,所以稱爲德守菩薩。因此德守菩薩說,一般凡夫以爲,四大五陰業報身爲我,六塵緣影的環境爲我所;外道以八識見分爲我,以六塵緣影幻現的色相爲我所有法;二乘以有能見煩惱的人爲我,以所證的偏空涅槃爲我所有法。權乘菩薩以人爲我,以法爲我所有法。諸多種種,都無非是金子的表現形式,外表的相而已,而外表的相都是千差萬別,即是二,都是不確定的,因爲有了我,才有我所有物,如果沒有我,則無有我所有物,即是相待假立,如是即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爲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3〕眴是眼皮動義。人眼是往上動,天眼則上下都動,所謂不眴,即此菩薩因恭敬佛之形相,目不轉睛,加之慧眼常開,對諸法不作分別想,所以稱“不眴”。當德守菩薩講完之後,不眴菩薩接下來講“不二法門”。他說:衆生不覺,則有執受心,即能領納苦樂諸法,稱之爲受;菩薩了悟緣起性空的幻相,沒有自性,苦樂等感受分明是自己主觀的對境緣起的結果。而事物的真相則是沒有二相,只因衆生我執不同,所以有苦樂等受,菩薩則沒有我執,自然沒有苦樂舍等受,即是不受。用二乘人的觀點看,衆生的受和菩薩的不受是二法,所以舍受取不受,事實上,有取舍之心,仍然是受,則還是有挂礙,所以依然要去除。正如《般若經》所說:一切法不受,乃至不受亦不受。也如《壇經》: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所以說“若法不受,則不可得”。因爲不可得的緣故,所以則是本無可取,當然也無舍,沒有可取,自然沒有凡夫的善惡業,沒有可舍,也沒有二乘的寂滅行。如是無作無行,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經文】德頂菩薩曰:垢淨爲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于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4〕此菩薩所修德業已具足圓滿,所以稱德頂菩薩。在不眴菩薩講過後,他站起來說“不二法門”。垢法和淨法,如同煩惱與解脫,用凡夫和二乘人的觀點看,以爲是二法,事實的真相則是:垢淨二相,都是無明所導致的分別心的結果,如糞便,豬狗以爲淨(美餐),人則以爲垢(排泄物)。如果去除豬狗與人的業力,則是非垢非淨,即是諸法實相,也就是見垢的真實性,如是也無有淨相,即一也沒有,何況是二?如是隨順天然空性的寂滅涅槃,這就是入不二法門。

  【經文】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爲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即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5〕此菩薩如天臺宗智者所言,此菩薩“得日月星宿叁昧,故名善宿”。他站起來說,外境的動相和內心的念慮,凡夫和二乘以是二法,就實際而言,外境不實,即不動,心緣無性,即無念,無念即無分別,無分別即不著境,不著,則一切外境動靜平等,爲什麼?因爲對靜說動,對動則說靜,動靜無自性,則動者自動,靜者自靜,如能通達徹悟,心無挂礙,不加分別,則動靜二相空相平等,這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爲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于平等,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6〕此菩薩擁有擇法的智慧眼,善于觀察契入中道之理,所以稱爲善眼。他站起來說,以二法而說不二,即是一相,二于不二都不可說,即是無相,用凡夫、二乘人的眼光看,此一相和無相是二法,事實的真相是,不二是對二法而言,如果沒有二法,不二法也不成立,如是一相即是無相,雖如此,卻又不是執著有個無相,如是入于平等,是爲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爲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7〕此菩薩善于運用種種殊勝方便的手臂提攜衆生,所以稱爲妙臂。他站起來說,菩薩和聲聞同悟無生,只是菩薩不但事空,而且理空,聲聞人只空現象的事障,未空理障,如是即以生爲生,以無生爲無生,即終日執著無生,所以“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不見理體法性,則悲心不生,即不願教化衆生,菩薩觀法如幻化,不但不住有的觀念,同時也不住空的觀念,因爲幻化,所以不住。如是菩薩見法相幻有並不障礙法性真空,同時法性真空也不障礙緣起幻相。如是相不礙性,則不見有叁界可出;性不礙相,生死不過是兒戲,所以菩薩能廣度衆生,遊戲叁界,可見菩薩心與聲聞心,凡夫以爲二,實際卻是無菩薩心,也無聲聞心,如是心者即是佛,這就是入不二法門。

  【經文】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爲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8〕依天臺智者所說,此菩薩出世時,因與弗沙星相應,所以稱弗沙,而弗沙是二十八宿鬼星,他站起來說,善和不善,凡夫以爲是二,卻不知善不善完全是相對而安立,純是個人主觀定位,實際卻無此標准,不可以截然分開,以爲善是善,不善是不善,就客觀而言,則一切法隨其各自因緣而受果報,對此,如果不起善與不善想,即是入于無相而通達,如是法法都是真如,這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師子菩薩曰:罪福爲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 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9〕此菩薩深入真如法性,在大衆之中說法無所畏懼,如獅子吼,所以稱獅子菩薩。他站起來說,罪、福表面看起來是對立的二元,如果通達罪的本性,那麼同福沒有差異,都是性空平等。如金造佛像,也造便盆相,二相因緣幻相,金性平等,非罪非福,如是即是以金剛慧(空慧)決定了達此罪福二相,即是緣起性空,如是則無所系縛,當然也無解脫,這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爲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無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10〕此菩薩得首楞嚴叁昧,一切不畏。羅什法師以爲:獅子渡水,要截流直渡,曲則不渡,此大士之根本智,深入法際,生死海中,直登彼岸。所以稱獅子意。他站起來說,世間善惡煩惱等有漏與一切法無相的無漏,凡夫與二乘人以爲有二法,如果證得諸法平等,則無有漏、無漏,即無有此想,如是即不著相,也不著無相,這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淨解菩薩曰:有爲無爲爲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11〕此菩薩見解純正無染,所以稱爲淨解。他站起來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即心有造作和心無造作,凡夫與二乘人以爲有二法,如果離開一切名言概念,即是了不可得,則平等無差別,如是即心與虛空等同,因爲證得清淨空慧,所以沒有障礙,這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爲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12〕此菩薩已證得金剛叁昧,斷惑證真,最爲勇猛,所以稱那羅延。那羅延譯爲力士、堅固、勇健等。他站起來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在凡夫和二乘人以爲是二法,實際而言,世間緣起如幻性空,即是出世間法,即在一切法中不出不入,不流溢也不散亂,這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爲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13〕此菩薩善知衆生心意,也善解生死、涅槃的妙理,所以稱善意。他站起來說,生死與涅槃二法,凡夫與二乘以爲有二法,實…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 入不二法門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