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際而言,生死如幻化,即是生死無自性空,如見生死性是空,即是無有生死,如是則無束縛與解脫,即是不生不滅即是涅槃,能這樣理解的人,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爲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14〕此菩薩以現量智照見諸法了無挂礙,稱爲現見。他站起來說,能了脫生死稱爲盡,不能了脫生死稱爲不盡。針對兩者,凡夫二乘以爲有二法,就實際而言,了脫生死只是不住生死而已,不了脫生死即以爲生死是實在,于是被生死牽著鼻子流轉而不得出離。可見,不住在生死遷流的變相之中,即生死盡。住在生死遷流的變相之中,即是生死不盡。而法性緣起無自性空,如是盡與不盡平等,都是無盡相,而無盡相是空,如是則無有盡無盡定相,如是入者,就是入于不二法門。此中所謂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如《華嚴經》中說:衆生無盡,世界無盡,虛空界無盡,法界無盡,涅槃界無盡,佛出現界無盡,如來智界無盡,心所緣無盡,佛智所入境界無盡,世界轉法轉智轉無盡。
【經文】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爲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複起二,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15〕此位菩薩以守持真如法性而善法無所失,所以稱爲普守菩薩。他站起來說,我與無我,凡夫和二乘人以爲是二法,實際而言,主客相對,才有了我相,如果去除五陰人及人所有法,則無有我,即無我,則非我也不可得,如是,徹見我的真實性空性,則無有我,也無有無我,即不再執著我與無我二見,這就是悟入不二法門。
【經文】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爲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于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16〕此位菩薩深知天然空理,智慧運用迅速如雷,立竿見影,所以稱爲電天菩薩。他站起來說,不昧佛性(空性)即是明;昧于佛性即入衆生性即是無明,凡夫和二乘人以爲明與無明是二法,實際而言,無明是以現象幻有爲實,了知如幻即是明,如是此明與無明完全平等,無有差別,即是無二,這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爲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爲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于其中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17〕此位菩薩,一切衆生見之即生歡喜,所以稱喜見菩薩。他站起來說,色法和色法空,凡夫和二乘人以爲是二法,實際而言,色法幻有,當下即是真空,不是等到色法滅了才空,即色法自性空,如是,受想行識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此五陰中能夠通達,五陰即空,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爲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 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18〕此菩薩深知四大通塞、明暗等相,所以稱明相菩薩。他站起來說,地、水、火、風四大種各有異相,空大種不同于四大,即四大種是色法,空大種是空法,對此,凡夫和二乘人以爲是二法,實際而言,四大種性即是空大種性,如是四大種性不異空大種性,因爲四大依空生,空依覺生。如《楞嚴經》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如是,四大未起時,即前際空;四大分散時,即後際空;四大住時,也是空,即中際也空,如果能夠這樣通達各種性,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妙意菩薩曰:眼色爲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爲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19〕此菩薩善于思維根塵(境)的妙性,所以稱妙意菩薩。他站起來說,眼根與色塵,凡夫二乘以爲是二法,如果眼根對色塵不貪、不嗔、不癡,則根境各住法位,相契空性,寂然不動,稱之爲寂滅;至于耳、鼻、舌、身、意等根,直對聲、香、味、觸、法,同樣不貪、不嗔、不癡,如是安住微妙意中,即是稱爲寂滅空性,如能如是安住其中,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爲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爲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20〕此菩薩發大悲心,常行六度,無有窮盡,所以稱無盡意菩薩。他站起來說,布施法和布施回向一切智(即布施波羅蜜),凡夫、二乘以爲是二法,事實上,理事六度雖二,卻是不能截然分開,因爲不離事布施,即是理布施(叁輪體空),也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住相布施,即會隨生滅而受苦樂報。如不住相布施,即是布施性,也即是一切智性,則離生死,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此中能夠入于一相,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爲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即無心意識,于一解脫門,即是叁解脫門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21〕此菩薩得甚深叁昧,發甚深智慧,所以稱爲深慧菩薩,他站起來說,叁解脫中的空、無相、無作,一般人以爲是二,實際而言,空即是無相,無相即是無作,如果在空無相無作叁解脫門中,不執著于心意識,如是,即于一解脫門即是叁解脫門,如此,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寂根菩薩曰:佛法衆爲二,佛即是法,法即是衆,是叁寶皆無爲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22〕此菩薩得六根清淨,所以稱寂根菩薩。他站起來說,佛法僧叁寶,凡夫二乘以爲是二法,雖相對確是互異,即從別相叁寶而言,佛不是法,法不是僧,但如果從自性叁寶而言,佛性即空性爲十法界所依,也就是法性,法是從衆緣合,也就是僧性,如是叁寶都是無爲相,與虛空等,即佛即法即僧,僧即法即佛,如是,一切法都是這樣的道理,如能隨順此平等行,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爲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則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于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23〕此菩薩通達二谛妙理,心無挂礙,無所畏懼,所以稱心無礙菩薩。他站起來說,身和身滅,一般人以爲有二法,實際而言,身之當下即是身滅,爲什麼呢?見身實相即空相,因爲身雖有卻是幻有,更何況緣起性空,遷流不住,住則誤以爲有身,不住則無身,入器相萬千回歸金性(空),哪裏有器相呢?即身相呢?如是諸法實相即是不增不減,即不起見身及見身滅,如是身與滅身,平等無二,無有分別,如是即能夠在此中不驚不懼,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上善菩薩曰:身口意業爲二,是叁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叁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24〕此菩薩叁業清淨,通達中道無所得,所以稱爲上善菩薩。他站起來說,身口意叁業互異,凡夫二乘以爲是二法,事實上,叁業都無作相,雖如此凡夫由叁業造作諸罪所以受報,而上善菩薩在叁業中通達空性,所以是叁業皆無作相,如是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不僅身口意叁業無作相,一切法莫不如此,如是能夠這樣隨順無作真實慧,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爲二,叁行實性即是空,空即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于此叁行而不起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25〕此菩薩常觀第一義空,不著罪福二相,教化衆生,堪作衆生福田,所以稱福田菩薩。他站起來說,對于福行、罪行、不動性,凡夫與二乘人以爲是二法,實際而言,罪福,不動都是緣起性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如是叁行實行即是空行,如是在此叁行中而不生起,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爲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26〕此菩薩以萬行之因花,莊嚴佛果,所以稱華嚴菩薩。他站起來說,從我相而起人相乃至衆生相,壽者相,凡夫二乘以爲二法,實際卻是緣起如幻,如徹見我相及人相等的真相,即如器相見金,即不起二法見,如果不住二法,就沒有了分別心,如是既無能識,也無所識,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爲二,若無所得,即無取舍,無取舍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27〕此菩薩能含藏叁德秘藏,所以稱德藏菩薩。他站起來說,對能證得和所證得的法相,凡夫、二乘以爲是二法,如就器相徹見金性,則無器相可得,即無所得處,則無取舍,而無取無舍,即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月上菩薩曰:暗與明爲二,無暗無明,即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暗無明,一切法相,亦複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28〕此菩薩智慧之光如皓月當空,所以稱月上菩薩。他站起來說,暗(諸惑)與明(智慧),凡夫、二乘以爲二法,即暗時無明,明時無暗,實際而言,如無黑暗即無光明,如無光明也無黑暗,可見,明暗互爲因緣,且明暗遷流變化,則明暗無自性,如是則無有明暗之二元,爲什麼呢?如證得滅受想定中,不再見有明暗二相,一切法相也是同樣的道理,能夠在一切法上遠離明暗二邊,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爲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29〕此菩薩以諸法實相印爲手,常以方便智提攜衆生,所以稱寶印手菩薩。他站起來說,對于樂于涅槃和不樂世界,凡夫和二乘以爲是二法,實際而言,如果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即心行平等,則無有二法,爲什麼呢?如果有束縛,則有解脫,如果本來就沒有什麼束縛,那麼是誰在尋求解脫呢?即沒有束縛,自然也沒有解脫,如是也就沒有了“樂涅槃”、“不樂世間”的觀念,這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爲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30〕此菩薩頂戴實相,如同珠髻,所以稱爲珠頂菩薩。他站起來說,對于正道和邪道,一般人以爲是二法,所謂“住正道者不分別是邪是正”即是明心見空性,即是如來智慧德相,即不執取邪正二邊,即所謂真正正道,如是離正道、邪道二者,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爲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31〕此菩薩好樂實相,即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不似一般人的僞善、浮躁,所以稱爲樂實菩薩。他站起來說,對于實法和不實法,凡夫、二乘以爲是二法,實際而言,真正的實法也不是實法,即空見者尚且不能見空,何況是不實的有見呢?爲什麼呢?因爲諸法實相的空性,不是肉眼所能見,即不落能所,也不是昏昧的無記性,即是慧眼才能徹見,如是慧見如照鏡,對于一切法沒有見,也沒有不見,所謂無見,即是有別于我們眼識著境而成挂礙;所謂無不見,即眼識對境的覺照,雖無見而見,雖見而無見,這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如是以上叁十一位菩薩各各說入于不二法門之後,就問妙吉祥菩薩,我們已經就各自所證表達樂入于不二法門的途徑,那麼您認爲,怎樣才是菩薩入于不二法門呢?妙吉祥菩薩回答說,如我所感受的不二法門的內涵,應是無言無說,因爲凡有言說,都是相對而立的二法,而諸法實相不但無言無說,甚至是無有指示,無有分別,離開問與答的方式,這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經文】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經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說完不二法門之後,就問維摩诘居士,我們都已經敘說完對不二法門的感受,那麼現在輪到你應該說:怎麼樣稱爲菩薩入于不二法門呢?此時,維摩诘一言不發。相信所有于會大衆都被這情形驚呆了。當然諸大菩薩心領神會,大弟子們若有所思,至于人天等肯定會竊竊私語,以爲辯才無礙的維摩诘終于被妙吉祥菩薩難住回答不上來了。事實上,卻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恰如佛陀永恒的沈默,一默如雷,留下隆隆回聲,在人們的心際,直到今天的我們,應該引起長長的深思,“不二法門”即真理到底是什麼?
【經文】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對于維摩诘的沈默,大加贊歎:好啊!好啊!維摩诘居士,不二法門甚至都不能用語言文字去表達,這樣才是真正入于不二法門。
可見,叁十一位菩薩以二法顯不二,如同指月之指,並不是月,妙吉祥菩薩雖說不二離言說,卻依然落于言說,仍不是毫無挂礙,只有維摩诘,無牽無挂,一步到位,心中冥契不二法門,如果不是妙吉祥菩薩贊歎,險些會被衆人以爲無知,反省今天的現實,同樣也是如此,不知道的人總是喋喋不休,知道的人其實無話可說,當然,不是不知道的無話可說。
【經文】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于此衆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經文意思是】正在法會中說此不二法門之時,于會大衆中有五千菩薩都悟入不二法門,證得無生法忍,永不退轉。
學習此品,我們明白,學佛探究佛法之理,最終是遠離語言文字的“心有靈犀一點通”,因爲對執有的說空,對執空的說有,若然不執,還說個什麼呢?正如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即性空不生,緣起不滅,不生則不住于生死之中即無量壽;不滅則不壞緣起,照樣對我們責任何義務盡職盡責,其實,不生就是不滅,不滅也是不生,即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看你還能分開他們嗎?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 入不二法門第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