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际而言,生死如幻化,即是生死无自性空,如见生死性是空,即是无有生死,如是则无束缚与解脱,即是不生不灭即是涅槃,能这样理解的人,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14〕此菩萨以现量智照见诸法了无挂碍,称为现见。他站起来说,能了脱生死称为尽,不能了脱生死称为不尽。针对两者,凡夫二乘以为有二法,就实际而言,了脱生死只是不住生死而已,不了脱生死即以为生死是实在,于是被生死牵着鼻子流转而不得出离。可见,不住在生死迁流的变相之中,即生死尽。住在生死迁流的变相之中,即是生死不尽。而法性缘起无自性空,如是尽与不尽平等,都是无尽相,而无尽相是空,如是则无有尽无尽定相,如是入者,就是入于不二法门。此中所谓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如《华严经》中说:众生无尽,世界无尽,虚空界无尽,法界无尽,涅槃界无尽,佛出现界无尽,如来智界无尽,心所缘无尽,佛智所入境界无尽,世界转法转智转无尽。
【经文】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15〕此位菩萨以守持真如法性而善法无所失,所以称为普守菩萨。他站起来说,我与无我,凡夫和二乘人以为是二法,实际而言,主客相对,才有了我相,如果去除五阴人及人所有法,则无有我,即无我,则非我也不可得,如是,彻见我的真实性空性,则无有我,也无有无我,即不再执著我与无我二见,这就是悟入不二法门。
【经文】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16〕此位菩萨深知天然空理,智慧运用迅速如雷,立竿见影,所以称为电天菩萨。他站起来说,不昧佛性(空性)即是明;昧于佛性即入众生性即是无明,凡夫和二乘人以为明与无明是二法,实际而言,无明是以现象幻有为实,了知如幻即是明,如是此明与无明完全平等,无有差别,即是无二,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17〕此位菩萨,一切众生见之即生欢喜,所以称喜见菩萨。他站起来说,色法和色法空,凡夫和二乘人以为是二法,实际而言,色法幻有,当下即是真空,不是等到色法灭了才空,即色法自性空,如是,受想行识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此五阴中能够通达,五阴即空,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 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18〕此菩萨深知四大通塞、明暗等相,所以称明相菩萨。他站起来说,地、水、火、风四大种各有异相,空大种不同于四大,即四大种是色法,空大种是空法,对此,凡夫和二乘人以为是二法,实际而言,四大种性即是空大种性,如是四大种性不异空大种性,因为四大依空生,空依觉生。如《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如是,四大未起时,即前际空;四大分散时,即后际空;四大住时,也是空,即中际也空,如果能够这样通达各种性,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19〕此菩萨善于思维根尘(境)的妙性,所以称妙意菩萨。他站起来说,眼根与色尘,凡夫二乘以为是二法,如果眼根对色尘不贪、不嗔、不痴,则根境各住法位,相契空性,寂然不动,称之为寂灭;至于耳、鼻、舌、身、意等根,直对声、香、味、触、法,同样不贪、不嗔、不痴,如是安住微妙意中,即是称为寂灭空性,如能如是安住其中,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20〕此菩萨发大悲心,常行六度,无有穷尽,所以称无尽意菩萨。他站起来说,布施法和布施回向一切智(即布施波罗蜜),凡夫、二乘以为是二法,事实上,理事六度虽二,却是不能截然分开,因为不离事布施,即是理布施(三轮体空),也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住相布施,即会随生灭而受苦乐报。如不住相布施,即是布施性,也即是一切智性,则离生死,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此中能够入于一相,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即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21〕此菩萨得甚深三昧,发甚深智慧,所以称为深慧菩萨,他站起来说,三解脱中的空、无相、无作,一般人以为是二,实际而言,空即是无相,无相即是无作,如果在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中,不执著于心意识,如是,即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如此,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22〕此菩萨得六根清净,所以称寂根菩萨。他站起来说,佛法僧三宝,凡夫二乘以为是二法,虽相对确是互异,即从别相三宝而言,佛不是法,法不是僧,但如果从自性三宝而言,佛性即空性为十法界所依,也就是法性,法是从众缘合,也就是僧性,如是三宝都是无为相,与虚空等,即佛即法即僧,僧即法即佛,如是,一切法都是这样的道理,如能随顺此平等行,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则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23〕此菩萨通达二谛妙理,心无挂碍,无所畏惧,所以称心无碍菩萨。他站起来说,身和身灭,一般人以为有二法,实际而言,身之当下即是身灭,为什么呢?见身实相即空相,因为身虽有却是幻有,更何况缘起性空,迁流不住,住则误以为有身,不住则无身,入器相万千回归金性(空),哪里有器相呢?即身相呢?如是诸法实相即是不增不减,即不起见身及见身灭,如是身与灭身,平等无二,无有分别,如是即能够在此中不惊不惧,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上善菩萨曰:身口意业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24〕此菩萨三业清净,通达中道无所得,所以称为上善菩萨。他站起来说,身口意三业互异,凡夫二乘以为是二法,事实上,三业都无作相,虽如此凡夫由三业造作诸罪所以受报,而上善菩萨在三业中通达空性,所以是三业皆无作相,如是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不仅身口意三业无作相,一切法莫不如此,如是能够这样随顺无作真实慧,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即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25〕此菩萨常观第一义空,不著罪福二相,教化众生,堪作众生福田,所以称福田菩萨。他站起来说,对于福行、罪行、不动性,凡夫与二乘人以为是二法,实际而言,罪福,不动都是缘起性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如是三行实行即是空行,如是在此三行中而不生起,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26〕此菩萨以万行之因花,庄严佛果,所以称华严菩萨。他站起来说,从我相而起人相乃至众生相,寿者相,凡夫二乘以为二法,实际却是缘起如幻,如彻见我相及人相等的真相,即如器相见金,即不起二法见,如果不住二法,就没有了分别心,如是既无能识,也无所识,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即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27〕此菩萨能含藏三德秘藏,所以称德藏菩萨。他站起来说,对能证得和所证得的法相,凡夫、二乘以为是二法,如就器相彻见金性,则无器相可得,即无所得处,则无取舍,而无取无舍,即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月上菩萨曰:暗与明为二,无暗无明,即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暗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28〕此菩萨智慧之光如皓月当空,所以称月上菩萨。他站起来说,暗(诸惑)与明(智慧),凡夫、二乘以为二法,即暗时无明,明时无暗,实际而言,如无黑暗即无光明,如无光明也无黑暗,可见,明暗互为因缘,且明暗迁流变化,则明暗无自性,如是则无有明暗之二元,为什么呢?如证得灭受想定中,不再见有明暗二相,一切法相也是同样的道理,能够在一切法上远离明暗二边,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29〕此菩萨以诸法实相印为手,常以方便智提携众生,所以称宝印手菩萨。他站起来说,对于乐于涅槃和不乐世界,凡夫和二乘以为是二法,实际而言,如果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即心行平等,则无有二法,为什么呢?如果有束缚,则有解脱,如果本来就没有什么束缚,那么是谁在寻求解脱呢?即没有束缚,自然也没有解脱,如是也就没有了“乐涅槃”、“不乐世间”的观念,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30〕此菩萨顶戴实相,如同珠髻,所以称为珠顶菩萨。他站起来说,对于正道和邪道,一般人以为是二法,所谓“住正道者不分别是邪是正”即是明心见空性,即是如来智慧德相,即不执取邪正二边,即所谓真正正道,如是离正道、邪道二者,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31〕此菩萨好乐实相,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似一般人的伪善、浮躁,所以称为乐实菩萨。他站起来说,对于实法和不实法,凡夫、二乘以为是二法,实际而言,真正的实法也不是实法,即空见者尚且不能见空,何况是不实的有见呢?为什么呢?因为诸法实相的空性,不是肉眼所能见,即不落能所,也不是昏昧的无记性,即是慧眼才能彻见,如是慧见如照镜,对于一切法没有见,也没有不见,所谓无见,即是有别于我们眼识著境而成挂碍;所谓无不见,即眼识对境的觉照,虽无见而见,虽见而无见,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如是以上三十一位菩萨各各说入于不二法门之后,就问妙吉祥菩萨,我们已经就各自所证表达乐入于不二法门的途径,那么您认为,怎样才是菩萨入于不二法门呢?妙吉祥菩萨回答说,如我所感受的不二法门的内涵,应是无言无说,因为凡有言说,都是相对而立的二法,而诸法实相不但无言无说,甚至是无有指示,无有分别,离开问与答的方式,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经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萨说完不二法门之后,就问维摩诘居士,我们都已经叙说完对不二法门的感受,那么现在轮到你应该说:怎么样称为菩萨入于不二法门呢?此时,维摩诘一言不发。相信所有于会大众都被这情形惊呆了。当然诸大菩萨心领神会,大弟子们若有所思,至于人天等肯定会窃窃私语,以为辩才无碍的维摩诘终于被妙吉祥菩萨难住回答不上来了。事实上,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恰如佛陀永恒的沉默,一默如雷,留下隆隆回声,在人们的心际,直到今天的我们,应该引起长长的深思,“不二法门”即真理到底是什么?
【经文】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萨对于维摩诘的沉默,大加赞叹:好啊!好啊!维摩诘居士,不二法门甚至都不能用语言文字去表达,这样才是真正入于不二法门。
可见,三十一位菩萨以二法显不二,如同指月之指,并不是月,妙吉祥菩萨虽说不二离言说,却依然落于言说,仍不是毫无挂碍,只有维摩诘,无牵无挂,一步到位,心中冥契不二法门,如果不是妙吉祥菩萨赞叹,险些会被众人以为无知,反省今天的现实,同样也是如此,不知道的人总是喋喋不休,知道的人其实无话可说,当然,不是不知道的无话可说。
【经文】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经文意思是】正在法会中说此不二法门之时,于会大众中有五千菩萨都悟入不二法门,证得无生法忍,永不退转。
学习此品,我们明白,学佛探究佛法之理,最终是远离语言文字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因为对执有的说空,对执空的说有,若然不执,还说个什么呢?正如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即性空不生,缘起不灭,不生则不住于生死之中即无量寿;不灭则不坏缘起,照样对我们责任何义务尽职尽责,其实,不生就是不灭,不灭也是不生,即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看你还能分开他们吗?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 入不二法门第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