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一 香積佛品第十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一:香積佛品第十

  

  香積佛品第十

  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即差別相見空性,即生死流見涅槃岸,即器器皆金,法法皆空,不管千差萬別,還是風雲變幻,究竟都是不二法門,如果說到此,本經似乎應該結束,只是學人依舊不肯放下,依舊尋章摘句,妄找答案,如不執空爲有何妨即有見空?如不相外求性,何妨即相見性。衆生所執不出兩種:一是執相爲我,而名依我立,我非名,如對子稱父,我實不是父,因爲,如果我是父,又怎能對父又稱子呢?二,相外求性,名外求我,而我雖不是名,名卻依我而有,如對父稱子,如無我,稱子的是誰呢?若然不知則當面錯過。所以,如不著相,相即是空性,如不相外別求,則一切法當下即是。即是條條大路通淨土,所以每個佛教徒定位自己,站穩腳跟,即是香蕉就做香蕉,是蘋果就做蘋果,不要胡思亂想。在生活中了脫生死,並在了脫生死中生活。

  此品以舍力弗一念心起求食爲契機,啓顯衆香佛國的香積如來,因衆香而大作佛事,原因是香積佛國裏的衆生鼻根銳利,于衆香之味,能夠明明曆曆,了然自知,因香有生滅,嗅覺常恒,覺不著香,香即空性;香不障覺,覺性自然清淨,雖香臭有別,覺無兩樣,雖嗅衆香,卻與香臭不相幹,雖不相幹,卻又法住法位,即變即常空,如是則心清淨無染,何妨萬物常常圍繞,娑婆世界衆生耳根銳利,所以佛陀說法度生,即是契機,同聞香目的相同。

  【經文】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于何食?時維摩诘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

  【經文意思是】正當妙吉祥菩薩贊歎維摩诘所示的不二法門境界時,舍力弗心中打起了妄想,中午將至,眼看就要過午,而比丘戒律過午不食,那麼這些與會的菩薩比丘等在哪裏用餐呢?當時,維摩诘以他心通知道舍力弗心中所想,就對舍力弗說,佛陀世尊說八解脫法,即: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4,超空無邊處解脫;5超識無邊處解脫;6,超無所有處解脫;7,超非想非非想處解脫;8,超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對此八解脫法,你已經受持奉行,如是則淨心,即而應以禅悅法喜爲食,怎麼可以摻雜想要吃飯的念頭而來聽法呢?

  【經文】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時維摩诘即入叁昧,以神通力,示諸大衆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爲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衆。佛爲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衆,莫不目見。

  【經文意思是】你舍力弗想要吃飯,姑且等待一會兒,我一定要讓你得到從來沒有見過的食物。講完這話後,隨即進入叁昧之中,以他的神通力量,展示給大家:上方世界經過四十二恒河沙數那麼遠的佛土,在那裏有世界稱爲衆香,衆香國有佛稱爲香積。因衆香國中的萬物都是衆香所成,香積如來與衆菩薩,也都是以八萬四千種香積聚而成。截止至今,衆香國中的香氣,比較于十方諸佛世界,天上,人間之香更爲殊勝。進一步說,香積佛土中沒有聲聞和辟支佛名號,只有清淨無染的大菩薩衆,常隨香積如來聽聞衆香啓示的妙法,在此佛土中,亭臺樓閣,經行之地,花木園苑等都以衆香積聚而成,香氣四溢,他們所吃的食物,香氣更是周遍流滿十方無量世界。當時,香積如來與諸大菩薩,正一同就座共進午餐,旁邊圍繞著很多都稱爲香嚴的天子,這些天子都已經發起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在此設齋供養香積如來和諸大菩薩。而這一切情景,維摩丈室衆的與會大衆都如看實況轉播一般沒有一個不親眼所見!智者大師讀《法華經》以爲靈山一會俨然未散,屬于自己的緣分,已然夠我們莫名的了,現在就只好目瞪口呆了。佛度有緣人,“臨淵羨魚,何如退而結網。”

  【經文】時維摩诘問衆菩薩: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

  【經文意思是】這時維摩诘問衆菩薩,各位仁者,你們誰能夠到香積佛土化齋飯來供養大衆呢?因爲維摩诘是丈室主人,又是當機者,所以不便喧賓奪主,所以妙吉祥菩薩就以自己的威德和神通之力,使大衆都沈默不語。

  【經文】維摩诘言:仁此大衆,無乃可恥。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經文意思是】面對衆菩薩德沈默,維摩诘就說,你們這麼多的大菩薩,竟然沒有一位敢到衆香國中請飯供衆,實在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意即給釋迦牟尼佛臉上抹黑,對此,妙吉祥菩薩以衆中之首回答維摩诘:如佛陀所說“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與衆生即平等無二,那麼你維摩诘就不應該輕視初學佛者。

  【經文】于是維摩诘不起于座,居衆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于衆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詞曰: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余,當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室中空無侍者,即無人招待客人,而此時客人又不願多事,所以維摩诘只好自編自導,即正在這時,維摩诘于法會中不起于座化作菩薩(即意生身),此化菩薩相好莊嚴,威德殊勝,超過于會的天人及二乘,維摩诘就告訴化菩薩說,你從此向上方世界經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佛國稱衆香,佛號叫香積,正與諸菩薩共坐進餐,你到那裏,代表我說:維摩诘頂禮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候世尊起居安康,少病少惱,氣力還好吧?願意得到香積如來香飯之外,香積如來能到娑婆世界大作佛事,使那些樂于小法的(佛教徒)人們回小向大,得以弘傳大乘的妙法,也能夠使香積如來的洪名普聞于娑婆世界。

  爲什麼要向香積如來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否?是因以娑婆禮節來恭敬如來,即是恒順衆生,否則,少病少惱之類,于佛何幹。

  【經文】時化菩薩,即于會前,升于上方,舉衆皆見其去,到衆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經文意思是】當時化菩薩就在于會前,于一念頃,升于上方衆香佛國,于會大衆都擡頭看見化菩薩到了衆香佛國,頂禮佛足,又聽到化菩薩說:維摩诘頂禮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候世尊起居安康,少病少惱,氣力還好吧?願意得到香積如來香飯之外,香積如來能到娑婆世界大作佛事,使那些樂于小法的人們回小向大,得以弘傳大乘的妙法,也能夠使香積如來的洪名普聞于娑婆世界。

  【經文】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爲在何許?方何名爲樂小法者?即以問佛。

  【經文意思是】當時衆香國中的衆菩薩,見化菩薩的所行及所說,知是他方來客,感歎從未有這樣的事情,就問香積如來,今天的這位菩薩是從哪裏來的呢?娑婆世界又在哪裏呢?什麼是樂于小法的人呢?

  要知道,衆香國中的諸菩薩不可能不知娑婆世界和樂于小法之人,只是爲啓法益,故作不知,以此開演佛法利益更多衆生,或者也有淨土中的菩薩因受安樂,不留意于變化,即于神通有見有不見。

  【經文】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于五濁惡世,爲樂小法衆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诘,住不可思議解脫,爲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衆生。

  【經文意思是】香積如來就告訴諸菩薩,從此下方過四十二恒河沙數佛土,有世界稱爲娑婆,彼土有佛,號釋迦牟尼,此時的現在于五濁惡世,爲樂于小法的人們開演入道的法教;那個娑婆世界有一菩薩稱作維摩诘,已經證得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以居士身助佛揚化,正在爲娑婆世界的諸菩薩等說法,所以派遣化菩薩來,稱揚我名,並稱贊香積佛土,使娑婆世界的菩薩聲聞等增加成佛的功德。對此,香積佛國的諸菩薩又問香積如來:維摩诘這個人怎麼樣?竟然有如此神通,顯現化身,並能有如此無畏的功德力量,悠忽間就以其神足到了香積佛國!香積如來說,提起維摩诘,那來曆非同一般,他是古佛金粟如來,因悲心所致,倒駕慈航,化作菩薩稱維摩诘,住于娑婆東方妙喜世界,彼土有佛稱阿閦佛。釋迦牟尼佛應化于娑婆世界,維摩诘就化身此土助佛揚化,不僅如此,一切十方世界,都能遣而化往,目的是:施作佛事,饒益有情衆生。

  【經文】于是香積如來,以衆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诘等諸菩薩衆。

  【經文意思是】香積如來介紹了維摩诘的經曆之後,即吩咐侍者,用衆缽盛滿香飯交給化菩薩。當時香積佛國有九百萬菩薩生起稀有之心,都一同發出聲音說:我要去娑婆世界,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並借此機,拜訪維摩诘等諸菩薩衆。

  【經文】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衆生起惑著心,又當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于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爲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經文意思是】香積如來說,可以去。只是在你們去的時候,要注意叁點:一,因娑婆世界是五濁惡…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一 香積佛品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