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一 香積佛品第十▪P2

  ..續本文上一頁世的穢土,所以你們需要收攝你們身上的香氣,不要使娑婆世界的衆生聞到而生起貪染執著之心;二,因娑婆世界的衆生,身形矮小,沒有你們高大,所以你們應當收攝身形同他們相似,不要使娑婆世界求菩薩道的人們,感覺自卑和羞愧;叁,因你們久居淨土,從未見過娑婆世界的汙穢不淨,所以你們對此千萬不要心懷輕慢而作障礙之想。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十方世界或淨或穢,都是因緣幻化,沒有不變的自性,既是幻化不實則性非淨穢,所以是都如虛空,無有障礙。一般人不能通達的,即于如幻的緣起法上生起淨想或穢想以及斷滅空想,從而成爲障礙,而諸佛如來面對緣起的世界,盡管淨穢而現千差萬別、五花八門,卻都分明歸于空義,即無一不是常寂光土,只是爲了化度樂于小法的人們,即隨其業感的差異,而有淨穢的差異,即不全部顯現其清淨佛土罷了!所以,你們不要輕慢釋迦牟尼佛及諸菩薩,當然此時香積佛國的衆菩薩都會說,世尊,我們願意接受教誨。

  【經文】時化菩薩,既受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诘舍。

  【經文意思是】那時候,維摩诘的化身既受了缽飯,就同衆香國中的九百萬大菩薩衆,承受著佛的威神,以及維摩诘的不可思議之力,在衆香國中忽然不見,轉眼之間就到了維摩诘的丈室。

  【經文】時維摩诘,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

  【經文意思是】當時,維摩诘見遠方九百六十萬來客。再去須彌燈王處借座已是不及,就以神通力化作九百六十萬獅子寶座,同以前寶座一樣的高廣嚴飾,然後禮請衆香國諸菩薩都坐在上面。

  【經文】時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诘,飯香普薰毗耶離城,及叁千大千世界。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

  【經文意思是】此時,維摩诘的化身菩薩以滿缽香飯送于維摩诘。此飯香氣普遍蒙熏于毗耶離大城,遍及叁千大千世界。當時毗耶離城中婆羅門種的居士們聞到這種飯的香氣,身心舒暢,感歎從來沒有過這種感受。

  【經文】于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诘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衆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诘舍。

  【經文意思是】在這個時候,有一位長者們的領袖月蓋菩薩,聞到香氣,率領八萬四千市民,循香而至維摩诘丈室,見室中菩薩雲集,衆多獅子寶座高廣嚴飾,即時皆大歡喜,頂禮諸大菩薩及諸大弟子,頂禮過後,站在一邊,隨之趕來的有諸地神、虛空神,以及欲界、色界諸天,聞到了香氣,都趕來到維摩诘丈室。

  【經文】時維摩诘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衆人人當食。

  【經文意思是】此時維摩诘持滿缽香飯遞與舍力弗並諸大弟子,說,舍力弗,你們可以盡情享用香積如來的甘露味飯,因如來香飯是大悲所熏,不同于世間的米飯,吃多了無法消化,你們盡管放開肚皮吃香飯吧!(此處先讓聲聞吃飯的用意是聲聞人業因雖斷,業果尚存,所以必須要以段食維持色身,而諸大菩薩無業果報,對于段食可食可不食。)

  凡夫二乘都以現象界生分別心,因分別而執事成爲障礙,即有人我、美醜、大小等二元的不可調和相,于是,在此名相上計較,殊不知名相只是相對而立的幻影,若執幻爲實,則非礙成礙;去執心,則現象界本無所礙,所以丈室容納無量大衆,四十二恒河沙佛國的旅途一念即至,那麼如來一缽飯,就能夠使大衆吃飯,也屬正常之事。

  維摩诘講完之後,一般如舍力弗的大弟子豁然開朗,只是還有一般智慧不夠異聲聞衆,區別于舍力弗、目健連等大聲聞衆,所以稱異。他們心中生起念頭,嫌此香飯少,而此與會大衆人人都要吃,即要吃不夠吃,不吃又餓的慌。

  【經文】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抟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終不可盡。于是缽飯,悉飽衆會,猶故不儩。

  【經文意思是】對于異聲聞們生起的念頭,化菩薩知道他們的所想,就對他們說,你們可以放心地吃飯,切不可用聲聞人的小德小智去衡量如來的無量福慧!要知道,四大海水可以幹枯,這缽香飯無有窮盡,乃至于叁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衆生食此缽飯,各各捏成飯團如須彌山,吃上一劫的時間尚且不能吃的盡。爲什麼呢?因爲法性功德無有窮盡,而香飯正是法性具足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具體表現。如是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終究不可窮盡,如是,在此一缽飯中,都能使與會大衆吃飽也不會窮盡。

  什麼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呢?如凡夫、二乘都有戒定慧,卻不能稱爲解脫,因爲是唯識所作,不是法性本具的當下解脫,當下解脫即是大解脫,即無有解脫的觀念、纏繞,稱爲解脫知見。否則即是凡夫二乘的妄識所致,非解脫知見。

  【經文】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衆香國土諸樹之香。

  【經文意思是】因香飯是香積如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的功德之香,是大悲心所熏,所以菩薩、聲聞、天、人等,吃了香飯,都身體輕安快樂無比,就如同一切樂莊嚴國中的諸菩薩境界,並且大衆各各毛孔中都散發妙香,就如同衆香國中的各種香樹的香氣。

  【經文】爾時維摩诘問衆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衆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叁昧,得是叁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經文意思是】當維摩诘的化身菩薩講完話之際,相信與會聲聞、天、人等衆無所疑惑,放心吃飯,一定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由此身心自在,得到從未有過的感受,此時維摩诘問衆香國來的菩薩:請問,香積如來,用什麼來說法呢?衆香國中的菩薩回答說,我土如來無有文字言說,只是用衆香使諸天、人等得入律行(菩薩的規範之行),即慧解脫,即菩薩各各坐于香樹之下,聞那些奇妙的香氣,即能獲得一切德藏叁昧,得到這樣的叁昧,則菩薩所有功德都能具足,因此土香塵殊勝,鼻根最利,所以用聞香作佛事。

  【經文】彼諸菩薩問維摩诘: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 維摩诘言:此土衆生,剛強難化,故佛爲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

  【經文意思是】衆香國中的衆菩薩問維摩诘,此土現在的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方法來說法呢?維摩诘回答說,此土的衆生,我執深重,剛強難以教化,因此而造貪嗔癡叁惡業,所以有叁惡道,實在就是針對諸法幻化,因迷惑而有實受的衆生,對此,佛陀爲之說剛強之說,使此土衆生見苦而畏懼,進而調伏他們。如貪心重墮餓鬼,嗔心重墮地獄,癡心重墮畜生。即如是因如是果。

  【經文】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 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悭吝,是悭吝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爲,是無爲;是世間,是涅槃。

  【經文意思是】既是剛強衆生,則不用極苦則不能調伏,于是,對之以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由愚癡而造業生于難處,即“是諸難處”,即“是愚人生處”。如殺業則得短命多病報,重則墮無間地獄;如盜業,則得貧窮下賤,六根不具,重則墮惡鬼道;如淫業,不正當的男女關系,墮雀、鴿、鴛鴦的畜生道;如說大話、空話、假話、不證言證的妄語,則隨其輕重,墮叁惡道;如兩舌挑撥是非,輕則人際不和,重則拔舌地獄;如惡口傷人,則會招致無理的受人打罵;如說無義之語,起惡意,造惡業,則得啞巴或瘡口報,重入地獄;如悭貪嫉妒,則得貧窮下賤報;如嗔惱,則得火災焚身報;如邪見,則得邊地受生;如悭吝,則得所求違願;如毀禁戒,則得禽獸饑餓;如嗔恚,則得醜陋聾殘;如懈怠,則得是事無成;如亂意,則得盲目沖動;如愚癡,則得畜生。明白因緣所生法的明明曆曆,于是想成就好事,就聚緣;想遠離惡事,就拆緣,此過程中,主宰在于我們自己,爲什麼有時候改變不了呢?實在是對緣起法認識上的不足所導致。在未證佛果之際,戒律上難免有持犯,持戒是應作,犯戒是不應作;持戒是不障礙道,遠離罪咎,犯戒是障礙道,招致罪過;持戒是離罪,犯戒是得罪;持戒是淨法,犯戒是垢法;世間善法是有漏,出世間善法是無漏;隨順法性是正道,違背法性是邪道;造作而起是有爲法,法爾如是,不假造作是無爲法;有爲法住于生死是世間法,無爲法解脫生死是涅槃法。

  【經文】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幹種法,製禦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龍戾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衆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經文意思是】正是因爲剛強難化的衆生,無明風起,心中如猿猴攀枝,舍一取一,又如步驅蟲,因有我故,所以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對此,佛陀以若幹種法調禦其心,才可以調伏。這其中原因是,譬如暴戾不訓的象馬,必須加以鞭子的毒打,甚至于使之痛徹入骨,然後才能使其調伏就範,所以,對娑婆世界剛強難化的衆生,因爲施用一切因果報應、刻骨銘心之言辭,才可以使他們入佛知見。

  羅什法師說:馬有五種,第一,見鞭影即是調伏;第二,得鞭乃伏;第叁,以利錐刺皮乃伏;第四,穿肌乃伏;第五,徹骨乃伏。大象不調,以鈎製之,乃至徹骨,然後調伏。

  【經文】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衆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經文意思是】衆香國中的衆菩薩聽說了這樣的教化方法,都贊歎釋迦牟尼佛說:從未聽說過,象世尊釋迦牟尼佛能隱藏無量自在之力,才能在五濁惡世用各種苦法度化衆生,並且還有這些大菩薩,也能同釋迦牟尼佛一樣任勞任怨,且其心中謙下而不我慢,分明是以無量的大悲心,才願意生在這樣的佛土中啊!

  【經文】維摩诘言:此土菩薩,于諸衆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衆生,多于彼國百千劫行。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說,此娑婆世界的菩薩對諸多衆生能夠生起堅固的大悲心,實在如各位所說,他們這樣一世饒益衆生,勝于他方國土中百千劫所行。正如羅什法師所說:良醫處于疾疫之世,其治衆多,若居無疾疫世,所治者少,菩薩處此娑婆,一世度生,勝彼淨土利生百千劫行,爲若此也。

  【經文】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余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爲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禅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衆生,是爲十。

  【經文意思是】爲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爲此娑婆世界有十種善法,是其他任何淨土所沒有的,是哪十種善法呢?即以布施救度他人的貧窮,也可改變自悭貪;以淨戒可以救護他人的毀犯,也可自度染汙;以忍辱法停止對方的嗔恚,堅固忍辱行;以精進轉化他人的懶惰,度自己的懈怠;以禅定攝化他人的胡思亂想,使自己能夠如如不動;以智慧破他人愚癡,使自己感受到心無挂礙;以除八難法度脫八難所縛;以大乘佛法度脫樂小乘佛法的人;以諸善法救度缺德無德的人;以常用四攝法成就衆生。相對此十種善法,其他佛土沒有,原因是其他佛土清淨無染,如西方極樂世界連女人都不存在,不需要持淫戒,盡管其中有凡夫、天以及聲聞。至于衆香國中無女人,連聲聞緣覺也不存在。

  【經文】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于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

  【經文意思是】衆香國中的菩薩對維摩诘說,如這些行願甚深的法身大士到此土度生,可以自由自在不被惡法牽著鼻子走,而一般初心菩薩願力雖甚深,道行還比較脆弱,那麼這些菩薩到此土度生,要具備多少條件才能行無汙染,生于諸佛淨土呢?

  【經文】維摩诘言:菩薩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何等爲八?饒益衆生而不望報;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衆生,謙下無礙;于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爲八法。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回答說,初機菩薩需要成就八種法,才能在此娑婆世界行無汙染而生于諸佛淨土。是哪八種法呢?第一,慈心無量,饒益無量衆生而不望回報;第二,悲心無量,代一切衆生承受各種苦惱;第叁,喜心無量,所作功德能夠布施回向給衆生;第四,舍心無量,以平等心對待衆生,謙卑不使衆生以爲高高在上,從而度衆生無有障礙;第五,對待諸菩薩視之如佛一般恭敬,所沒有聽到的一切大乘經典,有緣聽到而不懷疑;第六,既然一切法皆是佛法,那麼就能不與聲聞(小乘法)相違背;第七,菩薩對于一切名聞利養,甘于淡泊,所以見他人有更多的供養不會嫉妒,更不會爲名聞利養擡高自己,不供養就不說法,並能在此中調伏自己的妄想分別心;第八,常反省自己的過失,不糾纏他人的短處,以持之以恒的清淨心獲取成佛的功德資糧。這就是初機菩薩修習的八種法要,如是即能在此娑婆世界廣度衆生。

  【經文】維摩诘,文殊師利,于大衆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和妙吉祥菩薩在大衆中說此法時,有百千天人都發起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十千菩薩證得無生法忍。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一 香積佛品第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