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二 菩薩行品第十一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二:菩薩行品第十一

  菩薩行品第十一

  所謂菩薩行,不同于衆生的業感緣起,是隨順法性不假造作的性空緣起。菩薩通達一切法沒有主宰,所以能“不盡有爲,不住無爲”。因爲緣起,即一切有爲法不常不斷,無休無止;因爲性空,則生而不生,不滅而滅,即是一切法不可得,如果斷有爲住無爲,即是無所作爲,不度衆生,即是灰身滅智;如果斷無爲住有爲,即是凡夫,不得出離。菩薩即不斷有爲,不證無爲,即緣起不礙性空,緣起即是性空,如是“不常亦不斷”。

  以上從方便品到香積佛品,實際已是大乘菩薩的菩薩行,因爲一直是彈偏斥,以大褒圓。雖如此卻仍有缺陷,于是大衆歸來見佛,請佛印證,使行人再不懷疑。

  【經文】是時佛說法于庵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衆會,皆作金色。

  【經文意思是】正當維摩诘說完香積佛品之際,釋迦世尊正在庵摩羅果園中爲大衆說法,突然之間庵摩羅果園中起了變化,變的廣博莊嚴,如同一幅風景畫相同。此時此景,林木園苑,會中大衆,都是金色晃耀,從未有過的瑞相籠罩著庵摩羅果園。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衆會,皆作金色? 佛告阿難:是維摩诘文殊師利,與諸大衆,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爲此瑞應。

  【經文意思是】此時阿難從座站起,啓問佛陀:世尊,這是什麼因緣呢?庵摩羅果園中有這樣祥瑞的感應,致使此處廣博莊嚴,林木園苑乃至會中大衆都是金色晃耀,被瑞相所籠罩。佛陀回答阿難說:這是維摩诘和妙吉祥,以及慰問團的大衆恭敬圍繞庵摩羅果園的結果,他們發心要來,所以園中先有了感應。

  【經文】于是維摩诘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經文意思是】這時維摩诘對妙吉祥菩薩說,我們可以一同拜見佛陀,並與衆香國的菩薩們一同頂禮供養世尊。妙吉祥菩薩回答說,好啊!我們一起去,現在正是好時機。此處因緣有:1,表敬佛之心(恭敬心);2,印證丈室說法不謬;3,證明香法作佛事;4,聞法圓滿。

  【經文】維摩诘即以神力,持諸大衆並師子座,置于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于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就運用神通的力量,使與會大衆不離開座位,把此九百多萬獅子座,放在右掌之中擎往庵摩羅果園的佛陀住處。一眨眼就到了目的地,把大家放在地上,先去見佛,五體投地,頂禮佛足,並右繞佛七圈,然後一心合掌,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諸大弟子、帝釋、梵天、四天王等,業都同樣效法維摩诘等菩薩離開座位,稽首佛足,同樣在一旁站立。

  【經文】于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複座,即皆受教。 衆座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爲乎? 唯然,已見。 于汝意雲何? 世尊,我睹其爲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經文意思是】在此之際,世尊慈容可親可敬,如法按禮節慰問衆香國中地諸菩薩,然後讓他們各回原來座位。我們交談交談。于是大家都接受這個建議。各各回到自己原來的座位坐好。佛陀就問舍力弗:舍力弗,你見到菩薩中的優秀者們,悠然自得的神通力了嗎?舍力弗欣然回答:是的世尊,我已然見到,並大開眼界。佛又對舍力弗說:那麼你的意思如何呢?舍力弗回答說:世尊,我親見維摩诘方丈之室,容納九百多萬,即九百零叁萬二千獅子寶座,座高八萬四千由旬,九百多萬菩薩大士,五百羅漢,百千人天鬼神等,而丈室卻並不顯狹窄,以及天女散花,供養大衆,諸大菩薩花不著身,而我等聲聞卻拂之不去,一缽香飯能令所有大衆吃飽,維摩诘居士以右手擎大衆並獅子座來到佛的庵摩羅果園。世尊,我看到如此神通變化,感覺真是不可思議,即不能用凡夫的思維衡量和測度啊!

  【經文】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爲何香?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于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難言:此所從來? 曰:是長者維摩诘從衆香國,取佛余飯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經文意思是】正在這時,阿難向佛陀說:世尊,現在所聞的香氣,從未聞到過,這是什麼香?佛告訴阿難說:這是衆香國中的衆菩薩毛孔散發的香氣。于是,舍力弗告訴阿難說:我們這些人的毛孔,也散發這種香氣。阿難問舍力弗:您身上的香氣是從哪裏來的呢?舍力弗回答說,這是長者維摩诘從衆香國中取來香飯,通過用餐,則一切毛孔,都散發出這種香氣

  【經文】阿難問維摩诘:是香氣住當久如? 維摩诘言:至此飯消。曰:此飯久如當消?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

  【經文意思是】阿難問維摩诘說,維摩诘居士,這種香氣在身上能住多久呢?維摩诘回答說:直到此香飯消化盡了,然後就消失了。阿難又問:此香飯多久才能消化呢?維摩诘回答說,吃了這種香飯,需要七天的時間才消化。

  【經文】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

  【經文意思是】進一步說,阿難,所謂七日是依世俗說,此香飯如同良藥,服藥之後,病愈才消失;如果聲聞人在證得初果(即見道位)之前食此香飯,即得見道(證初果),然後才消失;已見道者(證得初果),得心解脫(證四果),然後才消失;如果未發菩提心的人吃了此香飯,到了發菩提心時才消失;已發菩提心的人吃了這種香飯,即能在證得無生法忍(八地境界),然後才消失;已經證得無生法忍的人吃了這香飯,即能在證得等覺(補處菩薩),然後才消失。

  【經文】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經文意思是】這就如同有一種良藥,稱之爲“上味”,如果有服此藥物的人,到了諸毒除去之時,然後才消失。這種香飯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滅除了一切各種煩惱毒之後才消失。

  【經文】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經文意思是】阿難向佛陀說,從來沒有聽說過!世尊,象這樣的香飯能作佛事,真是奇怪。實是見怪不怪。

  【經文】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衆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經文意思是】佛陀說,是這樣!是這樣!阿難!佛陀說法,無有定法,只是隨緣依衆生根機而作佛事,即如良醫,是依病人的病因而施之藥,即對症下藥,因此,或者有佛土以佛陀光明無染而作佛事;或者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或者有以佛的化身而作佛事;或者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或者以佛的衣服臥具而作佛事。如戒經中說:龍報一縷,金翅不吞。羅什法師說:昔閻浮王得佛大衣,時世疾疫,王以衣著標上,以示衆人,衆人歸命,病皆得愈;信解益深,因是解脫,此其類也。或者有以飯食而作佛事(五觀堂);或者有以寺院的園林樓閣清淨而作佛事;或者有以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阿難見佛相好出家);或者有以虛空而作佛事。衆生應當用以上的這些因緣而得入與事物真相相應得的緣自在行,即菩薩行。或者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經文】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爲而作佛事。

  【經文意思是】或者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即“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或者有以清淨佛土,即是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爲而作佛事,即空無相無作叁解脫門而作佛事。

  【經文】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爲,無非佛事。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衆生爲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經文意思是】象這樣,阿難!諸佛如來威儀之中,舉手投足,一切所作所爲,無有一法不是佛事。正如“一切法皆是佛法”。佛陀又對阿難說:阿難!世上有四魔即生、死、煩惱、天等四魔,以及八萬四千各種不同的煩惱門,使各類衆生爲之疲于奔命,爲之操勞,諸佛如來就依此法而作佛事。爲什麼這樣說呢?一般人總是詫異,不明就裏而誤解佛法,以爲逃避、消極,對現實不滿,事實上,面對現實而作佛事,因爲佛魔平等一如,煩惱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此處也應當是:一切諸法,其中包括四魔及八萬四千煩惱,本來沒有自性,即是空,一般人不知而執著成魔。對此,應當通達不離魔及煩惱業,當下即是佛事。可見,魔、佛、煩惱、菩提等,不是相對立的二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顯轉大*輪”。一滴水就是代表大海,大海就是由一滴水組成。禅家公案中,庭前柏樹籽、麻叁斤、喝茶去,都是入道之門,一旦突破,全部突破,也是一門深入,恍然大悟,刻骨銘心。可見,無論什麼法,都可以由此走進,受益開悟,即是稱爲入一切諸佛法門。

  【經文】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爲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爲憂,不礙不沒,但于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二 菩薩行品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