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衆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
【經文意思是】進一步說,菩薩應當發起無有限量的善根,用各種使國土清淨莊嚴的方法,成就自己的佛土,實行無有分別無有限量的布施(叁輪體空),從而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菩薩又能隨順法性,而除一切惡,清淨身口意叁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經曆無數劫,廣度衆生;菩薩觀法如幻化,即能發心勇猛精進而不退失懶惰,且能聽聞諸佛緣起的無量功德,志願隨順而無有疲倦;菩薩能以智慧劍破煩惱賊;菩薩深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猶如賊巢,即能以空智,承擔拯救衆生的大任,出離賊巢,使他們永遠解脫;菩薩依住法性,無有身口意叁業之過,即能以大精進摧破降伏四魔所擾,常求無念實相智慧。羅什法師以爲,無取相念也。凡夫行有念智慧,則高慢益甚,是故求無念智。
【經文】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衆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衆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經文意思是】菩薩雖行于少欲知足,卻並不壞諸世間法,因爲諸法幻化,無取無舍,即是無可貪求,所以能少欲知足;菩薩能不壞威儀,而又能悠然自在地隨俗廣結善緣;菩薩能夠方便運用神通慧,對機說法,對症下藥,引導衆生悟入佛之知見;菩薩行住坐臥,對于所聞,正念不失,總持不忘;菩薩能夠善于觀察衆生根機,對症下藥,如是機能滅除衆生的無明,斷其疑惑;菩薩以樂說的辯才,演無礙的法音,使衆生聽聞而得度;菩薩淨化十善道,即以空無相無作于十善道,秉受人天之福報,使衆生見之歡喜而得度;菩薩修習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即能開拓梵天的道路,即以梵天位教化衆生。
【經文】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衆善本。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爲。
【經文意思是】菩薩常能勸請善知識說法,並隨喜贊歎,由此得佛音聲,悟入佛之知見;菩薩身口意叁業于至善相應,即能得佛威儀,行住坐臥有序而自在,並以此接引衆生;菩薩深修善法,隨著時間的推移,所行將展轉更爲殊勝;菩薩實行大乘佛法,自利利他,如是而成爲菩薩僧教化衆生;菩薩心不放逸,才能不舍而不失衆善。實行以上如是等法,即稱爲菩薩不滅盡有爲法,即是菩薩方便智運用。
【經文】何謂菩薩不住無爲?謂修學空,不以空爲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爲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爲證,
【經文意思是】怎樣稱爲菩薩不住無爲法呢?回答是,以叁解脫門爲例,修學于空,心中不生起空的概念;修學無相無作,心中也不生起無相無作的概念而修衆善;修學無起,也沒有生起無起的概念,依然能夠發菩提心,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經文】觀于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觀于寂滅,而不永寂滅;觀于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
【經文意思是】因爲諸法空相,不是由修而成,只是隨順法性的無起無作罷了,即使是空,也是空即非空;而如果有無相無作無起的概念,實際仍是即相即作即起,所以菩薩觀法無常,不貪不執,而依然能不似二乘人灰身滅智;菩薩觀娑婆世界是苦,則不住,即無苦,不似二乘怖畏生死;觀法無我,即破人法二執,如是無執則無私,即能誨人不倦,菩薩觀一切法本自寂滅,而不容許永住寂滅之中,因行未圓,佛果未滿,不似二乘停滯于化城之中;菩薩觀一切法,始無所來,終無所去,即能隨緣度衆生,雖觀無所歸,卻因佛果未圓,所以要歸趣善法。
【經文】觀于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于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衆生;觀于空無,而不舍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爲。
【經文意思是】菩薩觀一切法生無生相,滅無滅相,卻以因緣所生法,承當起一切教化衆生的天然職責;菩薩觀一切法,自性空而無漏,只是隨順空性,而不再有斷諸漏,如是才能隨緣任用,濟度群生;菩薩觀一切法空,行無所行,雖無所行,卻又能以緣起的行法教化衆生,則能不舍大悲,拔濟衆生之苦;菩薩觀一切法本自具足涅槃,而不另有涅槃可證,即稱正法位,且又能不住于正位涅槃,不似小乘住于涅槃;菩薩觀諸虛妄不實,速朽故不牢固,無有實我故無人,無有真實故無主,無有不變形色故無相,雖如此,菩薩因四弘誓大願未滿,而不放棄福德禅定智慧,即以勇猛精進行普賢行。菩薩以上種種修法,都是觀于真谛而不舍俗谛,即真谛絕諸戲論,俗谛嚴土化人。此等修法稱爲菩薩不住無爲。
【經文】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爲;具智慧故,不盡有爲;大慈悲故,不住無爲;滿本願故,不盡有爲;集法藥故,不住無爲;隨授藥故,不盡有爲;知衆生病故,不住無爲;滅衆生病故,不盡有爲。
【經文意思是】進一步說,菩薩具足福德的緣故,則能不住無爲;具智慧的緣故,則能不盡有爲。菩薩因大慈悲的緣故,則能不住無爲;滿本願的緣故,則能不盡有爲;菩薩對治煩惱,集法藥故,則能不住無爲;濟度衆生,隨緣授藥,即對機說法,則能不盡有爲。菩薩和其光同其塵,才能了知衆生身心等病,因此不住無爲;菩薩以四攝法調濟治愈衆生身心等病,因此不盡有爲。此段是雙融二谛以顯中道,無爲是真谛,有爲是俗谛。所謂“不住不盡”,即是非真非俗,也即是:即真即俗。如住無爲,則不能修福德,故爲具有福德則不住無爲;如盡有爲則不能增智慧,故爲具有智慧,則不盡有爲。
【經文】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經文意思是】各位正知見德菩薩,菩薩如果已經修習這個法門,即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此即稱爲盡無盡解脫法門,你們大家都應當學。
【經文】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衆妙華,若幹種色,若幹種香,散遍叁千大千世界,供養于佛,及此經法,並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經文意思是】正當說完了這段話之際,衆香國的九百萬大菩薩們皆大歡喜!當時以衆妙花,其中若幹種色,若幹種香,遍散于叁千大千世界,供養于釋迦牟尼佛以及這不可思議解脫經,並諸菩薩,稽首佛足,歎未曾有!稱贊說:釋迦牟尼佛!能夠在這個娑婆世界,善行方便!說罷忽然全都不見,回到衆香國去了。此諸衆香國中的菩薩,從初見娑婆穢土,生下劣想,及聞諸佛國土所作佛事不同,淨穢國土都是爲淨穢衆生而顯現,所以請法時悔過自責,現在聽聞了盡無盡解脫法門,即觸通二谛,以爲是菩薩所行,才相信在穢土行菩薩道,一生之功,勝于淨土百千劫行,真實不虛,于是歡喜散花,稱揚贊歎,作禮而歸。
太虛大師以爲,忽然不見,表示盡義,還到彼國表示無盡義,顯示衆香國的菩薩已經證入盡無盡解脫法門了。事實上,宇宙萬有的一切法,都是盡無盡相,而對于此,如能隨順法性,不假造作,即當下即是解脫。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二 菩薩行品第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