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经文意思是】正是因为能够通达一切诸法,没有自性即是空,如是菩萨悟入此法门,即得平等三昧,在此三昧之中,如果见到一切清净美好佛土,庄严无比,如同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以为欢喜、贪著、我慢贡高;如果见到一切不净佛土,五浊充满如娑婆世界,也不以为忧虑而不敢面对,要知道“香积佛品”中说娑婆世界:“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况是通达诸法平等三昧,则能无挂碍,不逃避。因为净秽已是平等平等,没有高下增减之差异,如果有高下增减也是众生的错觉,空性上不会有这样的错觉,所以能入于平等三昧,如是对诸佛众生只生起清净心,不生净秽之想,所以都能欢喜恭敬,这是从未有的事情,所以对我们而言,无量劫的习气障碍,需要深深地思索,才可以接受并能改变自己的思维观念而入佛知见,因为这样的殊胜因缘,可见发见到这样一点:诸佛如来的功德平等无差,即无高下,则不可比较,只是教化众生的过程中,随众生业缘的差别而现起优劣不同的佛身佛土,不是佛有大小(李洪志以为有,那是业障眼),即各人主观愿望,即我执的有色眼镜导致的结果。
【经文】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
【经文意思是】佛陀又说:阿难!你见诸佛国土地有许许多多无量无边,而太虚空并没有许许多多、无量无边啊!表象看起来可以见到诸佛的应报二身各不相同,许许多多无量无边,但他们的无碍智慧没有差异,同一空慧耳,即没有许许多多,无量无边。
【经文】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姓、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 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
【经文意思是】佛陀又说,阿难啊!诸佛的色身威仪、种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等等,都具足各种佛法,实际上却又都是平等无差。
【经文】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
【经文意思是】若能如此,“悉皆平等”,所以就称为正等正觉(即三藐三佛陀),也称为如来(即多陀阿伽度),也称为究竟觉(即佛陀)。因为即现象界的差别相,悟入理体界的空性,如器相万千归于金性,即是平等;虽缘起相千差万别之金器,却不障碍空性平等,如是,即能不被生死变相所左右,即是正觉。所谓如来者,即如者即理体空性,如金,即来者现象如金器,一切法由如(空性)而有,如金器依金而生,器生器灭同一真金而已。如是来去,生灭本无,金性常恒(即空性),此即是真如缘起的恒沙功德,不同凡夫业感缘起的恒沙业报。如能于去来中见不去来,即是如来,也叫如去,如是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经文】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
【经文意思是】佛陀又说,阿难!我如果要广说此“正等正觉、如来、佛陀”三个名词的深刻含义,就是你的寿命与大地等同也不能尽受;不仅你一人如此,就是使三千大千世界装满众生,此中众生都如同你阿难一样多闻,得入正念,即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即相见金,这样多得人寿也与大地等同,也同样不能尽受,如此说来,阿难!诸佛无上正等正觉之含义,无量无边,不可称量,此中智慧辩才实在是不可思议。
【经文】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
【经文意思是】听到佛陀所说之法,阿难就对佛陀说:世尊,我从今以后,再也不敢自己以为多闻第一了。观于海水难为水之余,顿觉自己狭小,再不会夜郎自大,自以为是了。只是此处的阿难还是不能回小向大,即生退心之意。
【经文】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经文意思是】佛陀见阿难起了退心,就鼓励他说,阿难,不要生退心,为什么呢?我所说的如来三种名号含义不可思议,目的是要你们声闻人回小向大,不是否定你的多闻第一,从前我就说你多闻第一,实在是说你在声闻中多闻第一,不是菩萨之中第一。阿难,你且不要退心,不可随意猜测就下结论,因为一切有智慧多闻的人,不应以有限狭隘的观念衡量诸菩萨;虽然一切大海和深渊尚且可以称量,但一切菩萨的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却不可以称量。阿难!你们恐惧生死放弃菩萨所行,终日沉湎空寂之中,不敢面对现实,这位维摩诘居士一时所现起的神通之力,你们所有的声闻、辟支佛在百千劫中尽力去变化,都是所不能够作到的事。
【经文】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
【经文意思是】正当佛说法告一段落之时,众香国来的大菩萨们,合掌恭敬向佛述说:世尊,我们初到此土之时,见到娑婆世界,土地不平,秽恶充满,佛与菩萨身材矮小,弟子中都在声闻辟支佛地,于是同众香国相比之下生下劣想,及至见了维摩诘现不可思议神通力,庵摩罗果园现不可思议广博严事,释迦牟尼佛说诸佛功德平等,无有高下,为度众生,即随其业感差别,而现佛土不同,目的还是为了众生而有差别,正是因为这样,现在我们都深深自责,向佛忏悔,舍离这种贡高我慢之心,唯愿世尊慈悲我等,希望赐予一点佛法给我们,回到众香国,使那里的菩萨也应当感念释迦牟尼佛,并能恒顺众生。
【经文】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经文意思是】佛陀告诉众香国中的诸大菩萨说,各位,有一种叫尽无尽的解脱法门,你们应当学。什么是有尽呢?就有造作的世间法;什么是无尽呢?就无造作的出世间法。如果对于菩萨而言,应是不断有为的缘起,同时也不住无为的性空。缘起的俗谛上生权智,利益众生,性空的真谛上生实智,无有一众生可度,了无挂碍,缺一不可。
【经文】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
【经文意思是】怎样称为不尽有为呢?因为众生无尽,所以说菩萨不离慈,不舍大悲。只是菩萨要深发一切智心,念念与空相应而不忽忘,因为菩萨度众生而不住相,不住相即是与空相应的一切智,如果没有一切智,那么大慈大悲就不成为大慈大悲,即是爱见,如是同于凡夫,责对于度生必生厌倦,菩萨则以一切智观法空,教化众生不知疲倦,即能于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四摄法中,常能随缘利益众生,并能护持正法,而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如是所种各种善根和众德的根本,也就没有了疲倦和厌离的心情了。
【经文】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著己乐,庆于彼乐。
【经文意思是】人无志向,犹如无缰之马,无舵之船,或没有方向之船,又如南辕北辙,误入危险歧途,也最容易筋疲力尽,退失道心。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心常安住而不动摇,对于一切功德,心不执著,并能随缘回向,即回小向大,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邪向正,如是上求佛道而不懈怠,下化众生也不吝啬;菩萨又应当勤供养诸佛,以报佛恩,积功累德,所以能入于生死而无所畏惧。菩萨对于各种荣辱,知是幻化,即能心无忧喜;菩萨不可以轻视后来学佛者,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大地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要恭敬如佛,而不生我慢;菩萨对堕烦恼坑的众生,应当加以引导,使之发起正念,对于远离尘嚣之乐,不以为珍贵,因为离群索居,常常孤独怪癖,又不是佛陀本怀,而脱离众生,也不是佛法,当然也不是追求愦闹境界,应是一切随缘,不刻意,不攀缘;菩萨对于一切法不执著于欲乐,但对众生得到的利乐,却要随喜功德,发欢喜心,因为菩萨无心,以众生心为心,所以众生忧虑,菩萨生悲悯心;众生欢喜,菩萨同样欢喜。
【经文】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
【经文意思是】菩萨在禅定中,不可以沉湎其中,应观禅乐如地狱苦想,即苦乐平等,对于生死中所度众生,如游园观,如看电视,假戏真作,不生疲厌,见来求法的人,应作师长善知识想,因为他在成就我成佛的资粮,所以起师长善知识想。菩萨能舍去自己所有的一切,而不留恋,从而具足一切空智想,“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萨不但自己不犯禁戒,即使见了犯戒之人,也如救被溺者,使其洗头革面,充满自信,不纠缠过去,因“心亡罪灭两俱空”。菩萨六度圆满,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对诸波罗蜜,能作父母想,菩萨对三十七道品之法,因为能帮助我修成佛道,所以作眷属想。
【经文】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二 菩萨行品第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