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二 菩薩行品第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等,爲教化衆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經文意思是】正是因爲能夠通達一切諸法,沒有自性即是空,如是菩薩悟入此法門,即得平等叁昧,在此叁昧之中,如果見到一切清淨美好佛土,莊嚴無比,如同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以爲歡喜、貪著、我慢貢高;如果見到一切不淨佛土,五濁充滿如娑婆世界,也不以爲憂慮而不敢面對,要知道“香積佛品”中說娑婆世界:“一世饒益衆生,多于彼國百千劫行。”況是通達諸法平等叁昧,則能無挂礙,不逃避。因爲淨穢已是平等平等,沒有高下增減之差異,如果有高下增減也是衆生的錯覺,空性上不會有這樣的錯覺,所以能入于平等叁昧,如是對諸佛衆生只生起清淨心,不生淨穢之想,所以都能歡喜恭敬,這是從未有的事情,所以對我們而言,無量劫的習氣障礙,需要深深地思索,才可以接受並能改變自己的思維觀念而入佛知見,因爲這樣的殊勝因緣,可見發見到這樣一點:諸佛如來的功德平等無差,即無高下,則不可比較,只是教化衆生的過程中,隨衆生業緣的差別而現起優劣不同的佛身佛土,不是佛有大小(李洪志以爲有,那是業障眼),即各人主觀願望,即我執的有色眼鏡導致的結果。

  【經文】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幹,而虛空無若幹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幹耳,其無礙慧無若幹也。

  【經文意思是】佛陀又說:阿難!你見諸佛國土地有許許多多無量無邊,而太虛空並沒有許許多多、無量無邊啊!表象看起來可以見到諸佛的應報二身各不相同,許許多多無量無邊,但他們的無礙智慧沒有差異,同一空慧耳,即沒有許許多多,無量無邊。

  【經文】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姓、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 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

  【經文意思是】佛陀又說,阿難啊!諸佛的色身威儀、種姓、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衆生,淨佛國土等等,都具足各種佛法,實際上卻又都是平等無差。

  【經文】是故名爲叁藐叁佛陀,名爲多陀阿伽度,名爲佛陀。

  【經文意思是】若能如此,“悉皆平等”,所以就稱爲正等正覺(即叁藐叁佛陀),也稱爲如來(即多陀阿伽度),也稱爲究竟覺(即佛陀)。因爲即現象界的差別相,悟入理體界的空性,如器相萬千歸于金性,即是平等;雖緣起相千差萬別之金器,卻不障礙空性平等,如是,即能不被生死變相所左右,即是正覺。所謂如來者,即如者即理體空性,如金,即來者現象如金器,一切法由如(空性)而有,如金器依金而生,器生器滅同一真金而已。如是來去,生滅本無,金性常恒(即空性),此即是真如緣起的恒沙功德,不同凡夫業感緣起的恒沙業報。如能于去來中見不去來,即是如來,也叫如去,如是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經文】阿難,若我廣說此叁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

  【經文意思是】佛陀又說,阿難!我如果要廣說此“正等正覺、如來、佛陀”叁個名詞的深刻含義,就是你的壽命與大地等同也不能盡受;不僅你一人如此,就是使叁千大千世界裝滿衆生,此中衆生都如同你阿難一樣多聞,得入正念,即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即相見金,這樣多得人壽也與大地等同,也同樣不能盡受,如此說來,阿難!諸佛無上正等正覺之含義,無量無邊,不可稱量,此中智慧辯才實在是不可思議。

  【經文】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爲多聞。

  【經文意思是】聽到佛陀所說之法,阿難就對佛陀說:世尊,我從今以後,再也不敢自己以爲多聞第一了。觀于海水難爲水之余,頓覺自己狹小,再不會夜郎自大,自以爲是了。只是此處的阿難還是不能回小向大,即生退心之意。

  【經文】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于聲聞中爲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禅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诘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于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經文意思是】佛陀見阿難起了退心,就鼓勵他說,阿難,不要生退心,爲什麼呢?我所說的如來叁種名號含義不可思議,目的是要你們聲聞人回小向大,不是否定你的多聞第一,從前我就說你多聞第一,實在是說你在聲聞中多聞第一,不是菩薩之中第一。阿難,你且不要退心,不可隨意猜測就下結論,因爲一切有智慧多聞的人,不應以有限狹隘的觀念衡量諸菩薩;雖然一切大海和深淵尚且可以稱量,但一切菩薩的禅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卻不可以稱量。阿難!你們恐懼生死放棄菩薩所行,終日沈湎空寂之中,不敢面對現實,這位維摩诘居士一時所現起的神通之力,你們所有的聲聞、辟支佛在百千劫中盡力去變化,都是所不能夠作到的事。

  【經文】爾時衆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爲度衆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于彼土,當念如來。

  【經文意思是】正當佛說法告一段落之時,衆香國來的大菩薩們,合掌恭敬向佛述說:世尊,我們初到此土之時,見到娑婆世界,土地不平,穢惡充滿,佛與菩薩身材矮小,弟子中都在聲聞辟支佛地,于是同衆香國相比之下生下劣想,及至見了維摩诘現不可思議神通力,庵摩羅果園現不可思議廣博嚴事,釋迦牟尼佛說諸佛功德平等,無有高下,爲度衆生,即隨其業感差別,而現佛土不同,目的還是爲了衆生而有差別,正是因爲這樣,現在我們都深深自責,向佛忏悔,舍離這種貢高我慢之心,唯願世尊慈悲我等,希望賜予一點佛法給我們,回到衆香國,使那裏的菩薩也應當感念釋迦牟尼佛,並能恒順衆生。

  【經文】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爲盡?謂有爲法。何謂無盡?謂無爲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爲,不住無爲。

  【經文意思是】佛陀告訴衆香國中的諸大菩薩說,各位,有一種叫盡無盡的解脫法門,你們應當學。什麼是有盡呢?就有造作的世間法;什麼是無盡呢?就無造作的出世間法。如果對于菩薩而言,應是不斷有爲的緣起,同時也不住無爲的性空。緣起的俗谛上生權智,利益衆生,性空的真谛上生實智,無有一衆生可度,了無挂礙,缺一不可。

  【經文】何謂不盡有爲?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衆生,終不厭倦,于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

  【經文意思是】怎樣稱爲不盡有爲呢?因爲衆生無盡,所以說菩薩不離慈,不舍大悲。只是菩薩要深發一切智心,念念與空相應而不忽忘,因爲菩薩度衆生而不住相,不住相即是與空相應的一切智,如果沒有一切智,那麼大慈大悲就不成爲大慈大悲,即是愛見,如是同于凡夫,責對于度生必生厭倦,菩薩則以一切智觀法空,教化衆生不知疲倦,即能于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四攝法中,常能隨緣利益衆生,並能護持正法,而不顧惜自己的生命,如是所種各種善根和衆德的根本,也就沒有了疲倦和厭離的心情了。

  【經文】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于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念,于遠離樂,不以爲貴,不著己樂,慶于彼樂。

  【經文意思是】人無志向,猶如無缰之馬,無舵之船,或沒有方向之船,又如南轅北轍,誤入危險歧途,也最容易筋疲力盡,退失道心。菩薩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心常安住而不動搖,對于一切功德,心不執著,並能隨緣回向,即回小向大,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邪向正,如是上求佛道而不懈怠,下化衆生也不吝啬;菩薩又應當勤供養諸佛,以報佛恩,積功累德,所以能入于生死而無所畏懼。菩薩對于各種榮辱,知是幻化,即能心無憂喜;菩薩不可以輕視後來學佛者,因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大地衆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要恭敬如佛,而不生我慢;菩薩對墮煩惱坑的衆生,應當加以引導,使之發起正念,對于遠離塵囂之樂,不以爲珍貴,因爲離群索居,常常孤獨怪癖,又不是佛陀本懷,而脫離衆生,也不是佛法,當然也不是追求愦鬧境界,應是一切隨緣,不刻意,不攀緣;菩薩對于一切法不執著于欲樂,但對衆生得到的利樂,卻要隨喜功德,發歡喜心,因爲菩薩無心,以衆生心爲心,所以衆生憂慮,菩薩生悲憫心;衆生歡喜,菩薩同樣歡喜。

  【經文】在諸禅定,如地獄想;于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爲善師想;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爲父母想;道品之法,爲眷屬想;

  【經文意思是】菩薩在禅定中,不可以沈湎其中,應觀禅樂如地獄苦想,即苦樂平等,對于生死中所度衆生,如遊園觀,如看電視,假戲真作,不生疲厭,見來求法的人,應作師長善知識想,因爲他在成就我成佛的資糧,所以起師長善知識想。菩薩能舍去自己所有的一切,而不留戀,從而具足一切空智想,“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薩不但自己不犯禁戒,即使見了犯戒之人,也如救被溺者,使其洗頭革面,充滿自信,不糾纏過去,因“心亡罪滅兩俱空”。菩薩六度圓滿,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所以對諸波羅蜜,能作父母想,菩薩對叁十七道品之法,因爲能幫助我修成佛道,所以作眷屬想。

  【經文】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生死無數…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二 菩薩行品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