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叁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叁: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阿閦是梵語,譯爲無動,此是從佛的法身而言,即諸佛法身雖處于動中,卻不被動所動,即是不動。器同金性,雖隨緣器相萬千而有各種金器等,不管它成與壞,金性卻不爲之所變而變。諸菩薩正是如此,在隨緣度衆生的過程中,雖有緣起的無量諸法,都分明是以不變應萬變,以不動對諸動,如是才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稱爲覺首,即智慧圓滿的人,或者稱如來,即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正如此,凡是佛皆證如來,凡如來無有大小之分。騙子李洪志以爲如來有大小,只能說是挂羊頭賣狗肉。

  此“見阿閦佛品”是承如來命,接取妙喜淨土,捶入娑婆,不是放大娑婆以容妙喜,也不是收小妙喜以入娑婆,如是淨穢齊現。可見,淨土與穢土都是當下之事。此品也可以說是觀照般若,即實踐中事。

  【經文】爾時世尊問維摩诘:汝欲見如來,爲以何等觀如來乎?

  【經文意思是】正當衆香國中的諸菩薩返回衆香國之際,剩下的都是娑婆世界的菩薩、聲聞、天、人、鬼神等。釋迦牟尼佛就問維摩诘:維摩居士,你曾在你的寓所中對妙吉祥菩薩說,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那麼究竟你是怎樣觀如來的呢?

  【經文】維摩诘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回答說,我維摩诘自己觀自身實相,觀佛也是一樣。如是觀者,即見空性,如同金成器相萬千,即器見金。

  【經文】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于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叁界,叁垢已離,順叁脫門,具足叁明,與無明等。

  【經文意思是】我觀如來法身,過去無始,所以前際不來;未來無終,所以後際不去;現在不住,所以今則不住,如同金成器,無有過現未叁際相,因爲是因緣幻作,即如海市蜃樓雖現種種相無有實際,即無叁際,也無實在的東西可以把捉,所以稱如來,即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者。如是觀如來,就現象界說,不同于凡夫獨觀色相,以爲有來,不同于二乘獨觀色如(空),以爲有如;不同于權乘菩薩純觀色性(執中道)。就精神界而言,不同于凡夫執著受、想、行、識五陰;也不同于二乘執著識如(空),也不同于權乘菩薩住于識性。

  實際上,色性即識性,即相依性有,如器依金存,相外求性,如同龜毛兔角;性外求相,也如同離身覓影,所以要入中觀。不似凡夫、二乘、權乘菩薩。因爲色屬有邊,如屬空邊,性爲中道。二邊不可著。怎麼能執中道呢?如執中道,則仍有二邊可著,因爲相對而存在。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見二邊,也無中道可見。如是即是畢竟空、法身,即是空相,如是則不是地水火風四大所能生起,同于太虛空般清淨無染,也不是眼等六根所結積而成的,即超過了眼等六根,以及能所相對的境界,既然超越了能所、時空等,那麼也就不拘泥于叁界了,如是叁界不拘泥,即無輪回,如是貪嗔癡叁垢,即不離而離,恒順空、無相、無作叁解脫門,即不順而順,如是證得法身,自然而然具足宿命、天眼、漏盡等叁明,雖然具有叁明,卻不似二乘人那樣必須破無明、斷煩惱、了生死,因爲若有無明可破,煩惱可斷,生死可出,叁界可出,即是未破無明,未斷煩惱,未了生死,也不是真出叁界,因爲菩薩要通達的是: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如是不見有無明可破,也無明相可得;不見煩惱可斷,也無菩提可證;不見有生死可出,也無涅槃可證;不見有叁界可離,也無叁界可系。如以金造六道業報身及佛菩薩應化身,以二乘而言,如是諸相,有取有舍,有修有證,即不平等;菩薩觀此等,則無取無舍,無修無證,因爲相是因緣幻現,如同夢幻泡影,不可執取,而無取也無舍,就性而言,六道乃至菩薩佛等都是金子,佛陀不增,地獄不減,可用修行?即一金一切金,一性一切性,即是空性,如是在此空性中,修證什麼?如是明與無明,煩惱與菩提,雖相有幻別而性空,即幻相即空性,如是叁明與無明平等無差,無有取舍,如是一切放下之時,哪裏不是安身之處呢?

  【經文】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衆生,

  【經文意思是】因爲觀于如來,所以菩薩就緣起而言,則不是一相;就性空而言,則不是異相;有因無緣不生,即不自相;有緣無因不生,即不他相;因緣和合而生,即非無相;緣起幻化,如露如電,即非取相;不偏于生死的此岸,也不住于涅槃的彼岸,也無中流可說,因離二邊則無中,如是菩薩度衆生無所行處行度于衆生,所以能隨緣教化衆生。

  【經文】觀于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爲,非無爲;無示無說。

  【經文意思是】菩薩如是觀一切法寂滅,不可以心思口議,且無有寂滅的概念,因諸法實相,不屬生死,也不屬于涅槃,菩薩不著二邊,絕諸相對,所以不可以世智知;如果以世智知,就落于涅槃的彼一邊,遠離相待,即不是分別境界,自然不可以妄識猜測。如果以妄識分別,那就落于生死的此邊了。

  諸法實相是相動性靜,或相變性常,即空性不礙緣起相變;緣起相變也不礙性空,即生死涅槃平等,如執一邊,則生死涅槃對立而不相容,可見二乘很難度衆生。可見菩薩不住二邊,如是無晦無明,無名無相(不接受名字,也無相可相),無強無弱(容忍一切法,一切諸法所不能壞),非淨非穢(和光同塵,卻不同流合汙),如是菩薩順于法性,不是造作,如糞便,人厭狗欣,而有淨穢,實際卻是非淨非穢,對此受者自受,不增;憎者自憎,不減,如是菩薩證得法身,遍一切處,遠離空間,所以沒有方向處所;沒有時間性,也不離方向處所。如是法身,遠離造作即非有爲;且應迹于世間,示現生死,即非無爲,如是,遠離語言文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即是無示無說。

  【經文】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

  【經文意思是】通達佛的法身,即了知施者、受者、所施財物,叁輪體空,即是不施,能滿一切衆生所願所求,可見施與不施,從因緣而起,如來法身,施與不施平等,所以不布施,也不悭貪;通達佛的法身,即了知如幻如化,所以不戒,常能與世俗相應,所以不犯,可見戒與不戒是從世谛說,如來法身,戒與不戒平等,所以是不戒,也不會毀犯;通達佛的法身,即了知法身無相,無有逆者,所以不忍;常以佛眼觀衆生,佛性不二,所以不恚;忍與不忍,是就世俗而說,如來法身忍、不忍平等,即是無可忍,所以不忍也無嗔恚;通達佛的法身,則進無進相,無相精進,自在無礙,進與不進從衆生邊說,如來法身進不進平等,所以不進,也不懈怠;通達佛的法身,則定無定相,無相之定,坦然自若,而定與不定是從凡夫二乘角度說,如來法身,定與不定平等,所以是不定,也不會散亂;通達佛的法身,則智無智相,無相智慧從般若生,而智與不智是從世智而言,如來法身,智與不智平等,所以是不智,也不愚癡,只是大智若愚;通達佛的法身,則周遍一切,無有缺乏,所以誠無誠相,無相之誠離相對法;而誠與不誠由相對而生,如一乘與叁乘,如來法身誠與不誠平等,所以不誠,也無欺詐(騙了別人,自己什麼也沒得到);通達佛的法身,無所從來,故不來,去無所至,故不去,而從世俗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不來不去,即來去平等,只緣起相上有來去,如器生器滅,但金性無生滅去來,如來法身正是與此相應,即不來不去;通達佛的法身,周遍一切,無出無入,因爲無有一法屬于法身之外,而就世俗說有出有入,如來法身不出不入;如是則言語道斷,即有無俱遣,名相都無,還能說個什麼呢?

  【經文】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舍,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

  【經文意思是】通過以上種種闡述,所以說佛陀的法身雖周遍一切,但對于迷的人而言,依然受苦無量而不是福田;對于悟的人而言,則是樂境恒逐,沒有不是福田的,只是因人而異;佛陀的法身無有相,則不是應供養;且又能起無量無邊的應化身,隨緣度衆生,則又不是不應供養,雖是供養,卻又是取之不得,所以是非取;而舍之又不離,即不住,所以是非舍。

  佛陀的法身性空幻相,所以是非有相,因緣具足,能生因緣果報,雖不真實卻不可抹煞,所以是非無相。

  佛陀的法身與真際相同,等于法性,不可以用秤量,也不可以用鬥量,所以說佛陀法身功德超越稱量。

  【經文】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衆結縛。等諸智,同衆生,于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得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經文意思是】既然佛陀法身超過稱量,則是非大非小,如周遍法界不盡其量,入微塵裏轉大*輪。如是則非眼可見,非耳可聞,非身可覺,非意可知,因此才能遠離六根、六塵、六識的束縛,因爲根境識的和合才有業的現前,如能了知“衆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則無有束縛。

  佛的法身與十方諸佛等其智,與法界衆生同其體,所以是等諸智,同衆生,即上等諸佛,下同衆生,所以于諸法無分別,因爲清淨本然,所以無得無失,無濁無惱,因爲常住實相即空相,如是即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憂無喜無厭,本無依靠寄托,所以是非叁世所有,即是無已有、當有、今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叁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