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世尊,如來身爲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經文意思是】世尊,對于佛的法身,如果真的能夠作如是等觀(針對世尊問,何等觀如來身?),此如是觀即稱爲正觀,如果以他觀,則稱爲邪觀。
【經文】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诘:汝于何沒而來生此?
【經文意思是】正在維摩诘說法告一段落之際,舍利弗見維摩诘在佛陀面前口若懸河,並能夠通達如來法身,就猜想他一定來頭不小,高于我,于是就向維摩诘問道:維摩居士,你是從哪個佛國死了而來生此呢?
【經文】維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
【經文意思是】舍利弗尊者,你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對于所得之法有生死的觀念嗎?
【經文】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經文意思是】維摩居士,我所得之法,沒有生死。
【經文】若諸法無沒生相,雲何問言:汝于何沒而來生此?于意雲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甯沒生耶?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居士說,如果諸法沒有生死相,那麼你爲什麼還要問我:你是從哪個佛國死了而來生此國呢?舍利弗!你的意思是怎樣的呢?這就好比大魔術師,幻現爲男爲女,你怎麼能問他,從何處死而來生此呢?
【經文】舍利弗言:無沒生也。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雲何問言:汝于何沒而來生此?
【經文意思是】舍利弗說,是的,幻化的男女,當然沒有生死。維摩诘說:舍力弗,你難道就沒聽佛陀說過,諸法緣起無自性如幻如化嗎?舍力弗回答說,是的,維摩居士,我曾經聽聞過佛陀這樣說法。維摩诘說,如果一切法如幻如化,那麼你爲什麼還要問我,從何處死後而來生此呢?
【經文】舍利弗,沒者爲虛诳法壞敗之相,生者爲虛诳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經文意思是】舍力弗,死相對于生說,是虛诳不實的敗壞之相;生相對于死而言,是虛诳不實的相續之相,可見生死相待,如手伸卷,沒有實際。所以菩薩雖死,卻是不滅盡善本,即菩薩在此處消失,又到彼處度衆生,如手雖伸卷卻不失于手,進一步說,菩薩雖生,卻不長諸惡,如凡夫生則增長諸惡,而菩薩生則作佛事,所以不長諸惡,即菩薩依于法身,則隨衆生緣,現身口意叁業教化衆生,雖終日作而不造諸惡。
【經文】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诘于彼國沒,而來生此。
【經文意思是】針對空理的探討,一般人很難切入,于是佛陀就事相闡述維摩诘來曆,滿足衆生的好奇,使與會大衆以及未來衆生,知曉維摩诘爲利益衆生到娑婆世界,即這時,佛陀告訴舍力弗說,從此東方,有世界名曰妙喜,彼土有佛,號阿閦鞞,即不動如來,此維摩居士在那個佛土消失後,而來生此娑婆世界。
【經文】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經文意思是】舍力弗感歎說,真是稀有難得,世尊,這位維摩诘能舍棄清淨佛土,而來樂生這惡濁世界。
【經文】維摩诘語舍利弗:于意雲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則無衆冥。維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曰:欲以明照爲之除冥。維摩诘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爲化衆生,不與愚暗而共合也,但滅衆生煩惱暗耳。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對舍利弗說,在你的意思是怎樣呢?如日光出時,還能與黑暗混在一起嗎?舍力弗回答說,不會混在一起,即日光出時則無各種暗相。維摩诘說,那麼太陽爲什麼要周遊世界呢?舍力弗回答說,日月經天,能破諸暗,長養萬物。維摩诘說,菩薩也是這樣的意思,雖生不淨佛道,只爲教化衆生,並不是要同衆生的愚癡黑暗混在一起啊!菩薩也如同太陽光一樣,明來暗去,如是能滅除衆生煩惱的黑暗。
【經文】是時大衆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衆。
【經文意思是】此時與會大衆,聽說維摩诘是他方來客,從妙喜世界而來,都心生渴仰,想要見妙喜世界和不動如來,及彼國的菩薩和聲聞大衆,眼界越來越寬,實是福德因緣所致。
【經文】佛知一切衆會所念,告維摩诘言:善男子,爲此衆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衆,衆皆欲見。
【經文意思是】佛陀知道所有與會大衆心中所想,要見妙喜世界和不動如來,就對維摩诘說:善男子!你現在爲這與會大衆,顯現妙喜世界、不動如來以及諸菩薩聲聞等衆,因爲大家都要瞻仰阿閦佛和諸菩薩等,大開眼界。佛陀讓維摩诘顯現的意思是爲了突出淨名的神通力,用以激勵娑婆世界的聲聞等衆,大開眼界之後,發起菩提心。
【經文】于是維摩诘心念:吾當不起于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並諸菩薩聲聞之衆,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于十方作佛事者,
【經文意思是】對于佛陀的委托,維摩诘當下心中生起一念(不是我們的胡思亂想,能飛、摔下來,還以爲功夫不到),是與根本智相應的方便智,即我應當不離開自己的座位,接取妙喜佛國,須彌山,鐵圍山,江河大海,山川溪谷,以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宮殿等,並諸菩薩聲聞,城邑聚落男女等衆,乃至不動如來,及能以菩提樹、諸妙蓮華等而能于十方大作佛事。如果以階級而言,菩薩不能動如來之座,只是以慈悲角度利益衆生,所以有此動作。
【經文】叁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爲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升忉利,見彼諸天,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繼續想,在這個過程中,從地湧出叁道寶階,即從閻浮天直至忉利天,即妙喜世界到忉利天到閻浮提,沿著這條寶階,諸天不懼娑婆穢惡,紛紛來下,都爲禮敬不動如來,聽說經法而來;閻浮人也不再覺得諸天光明刺眼,沿著這條寶階,上升到忉利天,使之人天相接,上下通行,天塹變通途,大開眼界。
【經文】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得華鬘,示一切衆。
【經文意思是】以上所說是維摩诘一念之中的想象,妙喜世界佛土之境,將要做如是示現。此處要顯現妙喜世界能成就這樣的無量功德,即將此妙喜世界,上至色究竟天,下至水輪的邊際。按佛經意指大地,土輪依金輪,金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即指大氣層,風輪依空輪,即依太空。所謂輪,即流轉和周圓義,風和空無形,不可執取,即四空天也是不可把捉,所以只能上至色究竟天,下至水際,用右手把妙喜世界接過來,就如同陶師用手轉動造模具的輪子,輕松自如沒有障礙,然後把它放入娑婆世界之中,盡管妙喜世界重,但淨名如同舉著一根頭發示現給與會一切大衆,看個曆曆分明。
【經文】作是念已,入于叁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衆,並余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無動佛言:非我所爲,是維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已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作這種思維之後,隨即入于叁昧正定之中,顯現神通之力,用他的右手接取妙喜世界,把它放在娑婆國土,彼佛國土中已得神通得菩薩和聲聞乘以及天人,都不約而同發出聲音說:啊!請問世尊,是誰把我們接取而去,希望世尊趕緊救護我們!此中有啓教菩薩,不明的聲聞,恐懼的天人。對此,不動如來平靜坦然的告訴大家,不是我所作的遊戲,也不是有人劫取你們,而是娑婆世界的維摩诘在釋迦牟尼佛所顯現的神通,使此世界上自色究竟天,下至水際,集體遷移,維摩诘是釋迦牟尼佛的使者,邀請我等到娑婆世界做客訪問,所以顯現如此神通,那麼我現在就同大家一起集體旅行,借此促進佛國之間的交流和友好,你們不要恐懼。
其余那些沒有得到神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聽了不動如來的解釋,如處五裏霧中。妙喜世界雖入娑婆世界如攝象機攝取外境一樣,而不增減,所以不會顯得狹窄,同原來沒有差異。
我們在前面的“不思議品”中已經知道:“住不思議解脫菩薩,斷取叁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沙世界之外,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都是贊說不思議解脫菩薩的神力,那麼現在維摩诘斷取妙喜國土,來入娑婆,就是要證明前面說的“不可思議”真實不虛。雖然已有空室借座,化請香飯,掌擎大衆等不可思議神通之力,卻不能如斷取妙喜來入娑婆,且二土不相妨礙,所表現的最殊勝的神通。
【經文】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衆: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見。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
【經文意思是】娑婆世界與妙喜世界不增不減,二如來不須見面也心心相印,事實上,十法界系于一心,並非另有佛土,如是,即此時釋迦牟尼佛對與會大衆說,你們姑且觀察妙喜世界不動如來,他的國土莊嚴,諸菩薩心行純淨,聲聞弟子色相端正清白,你們可曾看到?大家都說,是的。我們已經看到。釋迦牟尼佛就說,如果各位菩薩要得到這樣的情景佛土,應當學不動如來所行之道!即常在叁昧,修不動行,而不動如來所行之道,即是前面佛過品中所說的:直心深心菩提心等菩薩淨土等,乃至“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那麼我們所要往生的極樂淨土又怎麼能離開清淨心呢。
【經文】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皆願生于妙喜佛土。
【經文意思是】現此妙喜世界之時,娑婆世界的衆生有十四那由他人,都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並都發願生于妙喜世界。此中“那由他”是數量單位。印度計數有四:1,洛叉,即十萬爲洛叉;2,俱胝,即一萬萬;3,阿庾多,即俱胝俱胝,即俱胝的萬萬倍;4,那由他,即阿庾多阿庾多爲那由他。數目可謂大也。
【經文】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時妙喜世界,于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述複本處,舉衆皆見。
【經文意思是】此時釋迦牟尼佛就爲那些十四那由他人授記說,你們應當往生彼國,這時妙喜世界在此娑婆世界所應教化衆生的因緣已經完成,就還歸本處,與會大衆都親眼所見。
在《阿閦佛國經》、《法華經。化城喻品》、《悲華經》卷叁“諸菩薩本授記品”,都有對阿閦佛及其佛土的闡述,其佛國土極爲簡樸,且與人間淨土接近,如其國中也有女人,也有生育,所不同的是,不以欲心,孕無痛苦,也沒有月經之類,也許正因爲如此,加之要發願修六度,誦彼經典等才可往生。同西方極樂世界比起來,或許後者更願意被大家接受。所以阿閦佛淨土沒有廣泛傳播開來,而當初則不是如此。我們不提倡放棄阿彌陀佛淨土,同時也不反對阿閦佛淨土。我們應該包容,只要有緣就是合理。但不是不容許他土存在。就象當初中國盛行彌勒淨土,後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利用,于是彌陀信仰才開始盛行。
【經文】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
【經文意思是】當阿閦佛及其國土返回之後,佛就問舍利弗:你見到妙喜世界的莊嚴和不動如來的德相了嗎?此處所問,是啓發二乘人發菩提心。
【經文】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衆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诘。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衆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複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爲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意者,如說修行,則爲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則爲供養于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則爲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爲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
【經文意思是】對于釋迦牟尼佛所問,舍力弗給予回答:是的,世尊,我已經看到了。但願一切衆生都能得生阿閦佛的清淨佛土,獲得神通之力如維摩诘!世尊,我們非常高興得到這麼好的法益,得見不動如來和維摩诘並親近供養那些與會的衆生。如果就現在或者佛滅度後能夠聽聞此經,也會得到法益,況且是聽聞之後又産生由信而解呢!如由解而受持讀誦,乃至能爲他人解說,使人見聞之後,又能如法修行,則知是人必得大利益。如果有人手持這部經典,那麼這個人應是已得法寶之藏;如果有人讀誦並能解釋其中之義,且又能如說而修行,那麼這個人一定被諸佛之護念;如果有人供養于這樣的人(以上所說的九類人),那麼當知就是等于供養于佛一般;如果有人書寫持誦此經,那麼應當知道所在房間之中就有如來;如果聽到這部經典,並能隨喜贊歎,那麼這樣的人即能證得一切智;如果能信解此經,乃至于一句四句偈,並能爲他人解說,那麼應當知道,這個人就是授了應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記了,必定成佛無異。可見舍力弗雖未發菩提心,而此勸發菩提心的發言,已然入于不可思議之心行了。
此品到此已然結束,需要說明的是,應以急切摯誠心學習此經,不可馬上觀花,斷章取義,否則有害無利。如本品所言“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之類,行人果能如是,即無施相、戒相可得,即是隨順法性而修,則是與法相應,獲益無窮無盡;否則以爲有“不施”或“不戒”,爲自己尋找某些借口,即如“無相偈”、“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禅”,要“心平”,要“行直”才可以。我們可以做到,恐怕不是現在,孔子得“隨心所欲”尚且“不逾距”,何況佛教的“恒順衆生”,“佛法不違世俗谛”。可見,最大的自由中也能最大的自律;最大的自律中也會有最大的自由。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叁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