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三: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阿閦是梵语,译为无动,此是从佛的法身而言,即诸佛法身虽处于动中,却不被动所动,即是不动。器同金性,虽随缘器相万千而有各种金器等,不管它成与坏,金性却不为之所变而变。诸菩萨正是如此,在随缘度众生的过程中,虽有缘起的无量诸法,都分明是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对诸动,如是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觉首,即智慧圆满的人,或者称如来,即如者不变之体,来者随缘之用,正如此,凡是佛皆证如来,凡如来无有大小之分。骗子李洪志以为如来有大小,只能说是挂羊头卖狗肉。
此“见阿閦佛品”是承如来命,接取妙喜净土,捶入娑婆,不是放大娑婆以容妙喜,也不是收小妙喜以入娑婆,如是净秽齐现。可见,净土与秽土都是当下之事。此品也可以说是观照般若,即实践中事。
【经文】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
【经文意思是】正当众香国中的诸菩萨返回众香国之际,剩下的都是娑婆世界的菩萨、声闻、天、人、鬼神等。释迦牟尼佛就问维摩诘:维摩居士,你曾在你的寓所中对妙吉祥菩萨说,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那么究竟你是怎样观如来的呢?
【经文】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回答说,我维摩诘自己观自身实相,观佛也是一样。如是观者,即见空性,如同金成器相万千,即器见金。
【经文】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
【经文意思是】我观如来法身,过去无始,所以前际不来;未来无终,所以后际不去;现在不住,所以今则不住,如同金成器,无有过现未三际相,因为是因缘幻作,即如海市蜃楼虽现种种相无有实际,即无三际,也无实在的东西可以把捉,所以称如来,即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者。如是观如来,就现象界说,不同于凡夫独观色相,以为有来,不同于二乘独观色如(空),以为有如;不同于权乘菩萨纯观色性(执中道)。就精神界而言,不同于凡夫执著受、想、行、识五阴;也不同于二乘执著识如(空),也不同于权乘菩萨住于识性。
实际上,色性即识性,即相依性有,如器依金存,相外求性,如同龟毛兔角;性外求相,也如同离身觅影,所以要入中观。不似凡夫、二乘、权乘菩萨。因为色属有边,如属空边,性为中道。二边不可著。怎么能执中道呢?如执中道,则仍有二边可著,因为相对而存在。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见二边,也无中道可见。如是即是毕竟空、法身,即是空相,如是则不是地水火风四大所能生起,同于太虚空般清净无染,也不是眼等六根所结积而成的,即超过了眼等六根,以及能所相对的境界,既然超越了能所、时空等,那么也就不拘泥于三界了,如是三界不拘泥,即无轮回,如是贪嗔痴三垢,即不离而离,恒顺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即不顺而顺,如是证得法身,自然而然具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虽然具有三明,却不似二乘人那样必须破无明、断烦恼、了生死,因为若有无明可破,烦恼可断,生死可出,三界可出,即是未破无明,未断烦恼,未了生死,也不是真出三界,因为菩萨要通达的是: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如是不见有无明可破,也无明相可得;不见烦恼可断,也无菩提可证;不见有生死可出,也无涅槃可证;不见有三界可离,也无三界可系。如以金造六道业报身及佛菩萨应化身,以二乘而言,如是诸相,有取有舍,有修有证,即不平等;菩萨观此等,则无取无舍,无修无证,因为相是因缘幻现,如同梦幻泡影,不可执取,而无取也无舍,就性而言,六道乃至菩萨佛等都是金子,佛陀不增,地狱不减,可用修行?即一金一切金,一性一切性,即是空性,如是在此空性中,修证什么?如是明与无明,烦恼与菩提,虽相有幻别而性空,即幻相即空性,如是三明与无明平等无差,无有取舍,如是一切放下之时,哪里不是安身之处呢?
【经文】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
【经文意思是】因为观于如来,所以菩萨就缘起而言,则不是一相;就性空而言,则不是异相;有因无缘不生,即不自相;有缘无因不生,即不他相;因缘和合而生,即非无相;缘起幻化,如露如电,即非取相;不偏于生死的此岸,也不住于涅槃的彼岸,也无中流可说,因离二边则无中,如是菩萨度众生无所行处行度于众生,所以能随缘教化众生。
【经文】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
【经文意思是】菩萨如是观一切法寂灭,不可以心思口议,且无有寂灭的概念,因诸法实相,不属生死,也不属于涅槃,菩萨不著二边,绝诸相对,所以不可以世智知;如果以世智知,就落于涅槃的彼一边,远离相待,即不是分别境界,自然不可以妄识猜测。如果以妄识分别,那就落于生死的此边了。
诸法实相是相动性静,或相变性常,即空性不碍缘起相变;缘起相变也不碍性空,即生死涅槃平等,如执一边,则生死涅槃对立而不相容,可见二乘很难度众生。可见菩萨不住二边,如是无晦无明,无名无相(不接受名字,也无相可相),无强无弱(容忍一切法,一切诸法所不能坏),非净非秽(和光同尘,却不同流合污),如是菩萨顺于法性,不是造作,如粪便,人厌狗欣,而有净秽,实际却是非净非秽,对此受者自受,不增;憎者自憎,不减,如是菩萨证得法身,遍一切处,远离空间,所以没有方向处所;没有时间性,也不离方向处所。如是法身,远离造作即非有为;且应迹于世间,示现生死,即非无为,如是,远离语言文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是无示无说。
【经文】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
【经文意思是】通达佛的法身,即了知施者、受者、所施财物,三轮体空,即是不施,能满一切众生所愿所求,可见施与不施,从因缘而起,如来法身,施与不施平等,所以不布施,也不悭贪;通达佛的法身,即了知如幻如化,所以不戒,常能与世俗相应,所以不犯,可见戒与不戒是从世谛说,如来法身,戒与不戒平等,所以是不戒,也不会毁犯;通达佛的法身,即了知法身无相,无有逆者,所以不忍;常以佛眼观众生,佛性不二,所以不恚;忍与不忍,是就世俗而说,如来法身忍、不忍平等,即是无可忍,所以不忍也无嗔恚;通达佛的法身,则进无进相,无相精进,自在无碍,进与不进从众生边说,如来法身进不进平等,所以不进,也不懈怠;通达佛的法身,则定无定相,无相之定,坦然自若,而定与不定是从凡夫二乘角度说,如来法身,定与不定平等,所以是不定,也不会散乱;通达佛的法身,则智无智相,无相智慧从般若生,而智与不智是从世智而言,如来法身,智与不智平等,所以是不智,也不愚痴,只是大智若愚;通达佛的法身,则周遍一切,无有缺乏,所以诚无诚相,无相之诚离相对法;而诚与不诚由相对而生,如一乘与三乘,如来法身诚与不诚平等,所以不诚,也无欺诈(骗了别人,自己什么也没得到);通达佛的法身,无所从来,故不来,去无所至,故不去,而从世俗说有来有去,如来法身,不来不去,即来去平等,只缘起相上有来去,如器生器灭,但金性无生灭去来,如来法身正是与此相应,即不来不去;通达佛的法身,周遍一切,无出无入,因为无有一法属于法身之外,而就世俗说有出有入,如来法身不出不入;如是则言语道断,即有无俱遣,名相都无,还能说个什么呢?
【经文】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
【经文意思是】通过以上种种阐述,所以说佛陀的法身虽周遍一切,但对于迷的人而言,依然受苦无量而不是福田;对于悟的人而言,则是乐境恒逐,没有不是福田的,只是因人而异;佛陀的法身无有相,则不是应供养;且又能起无量无边的应化身,随缘度众生,则又不是不应供养,虽是供养,却又是取之不得,所以是非取;而舍之又不离,即不住,所以是非舍。
佛陀的法身性空幻相,所以是非有相,因缘具足,能生因缘果报,虽不真实却不可抹煞,所以是非无相。
佛陀的法身与真际相同,等于法性,不可以用秤量,也不可以用斗量,所以说佛陀法身功德超越称量。
【经文】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得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
【经文意思是】既然佛陀法身超过称量,则是非大非小,如周遍法界不尽其量,入微尘里转大*轮。如是则非眼可见,非耳可闻,非身可觉,非意可知,因此才能远离六根、六尘、六识的束缚,因为根境识的和合才有业的现前,如能了知“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则无有束缚。
佛的法身与十方诸佛等其智,与法界众生同其体,所以是等诸智,同众生,即上等诸佛,下同众生,所以于诸法无分别,因为清净本然,所以无得无失,无浊无恼,因为常住实相即空相,如是即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忧无喜无厌,本无依靠寄托,所以是非三世所有,即是无已有、当有、今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
…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三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