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 法供养品第十三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法供养品第十三

  法供养品第十三

  “法供养品”是用以阐述实践与流通的内容,所以称“法供养”。所谓“法供养”,有自他利二利之说。就自利而言,就是发菩提心,即闻法后,能够如说而行,即理论联系实际,所以要作实相观。念佛要念实相佛,如是即能无怨无悔,自信成佛之事真实不虚,此也称内供养。就利他而言,用所闻佛法,不忍众生苦,随众生根机,方便善巧宣说佛法,使众生去除烦恼发菩提心。此也称外供养。

  如果学佛过程中缺少智慧,不能走进佛法之中,应当一心忏悔业障(告别贪嗔痴),然后以读诵大乘经典如《心经》、《金刚经》、《维摩诘所说经》等来净化身心,如能坚持不懈,不被陆力怪神所诱惑所干扰,自能心开意解。如果自己不能宣传教化,助他宣传教化也可以,如出钱出力流通佛经书刊等;如果自己不能阅读,助他阅读也可以,如出钱购买书刊,赠与贫困且能阅读的佛教徒,做了这些事的功德,一定要回向,回向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回向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千万不能自私悭贪,要学佛,必须改变人人为自己的想法,因为佛陀为大家,如是即是财法二施,福慧双修。因为诸佛两足尊。此举能弥补我们智慧的贫乏和物质的不足。如果见人财法供养积极行善,而心存嫉妒,即自己不理解,不接受,反而阻止他人,即使施修行的再好,也分明是稀里糊涂,眼神不好的原因是没遇到善知识,因为如果不重视佛法,只重视表面的形式,如追求法会的热闹,灌顶的形式,仅仅为福报舍衣饭等,除了结点善缘,追求一点儿福报之外,毕竟还是无常,当一切都结束之后,可能会万劫不复人身。这岂不成了赌徒或高利贷方式,后果严重,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明白《法华经》所说“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如果能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最上品的法供养。这是成佛的真正资粮。有鉴于此,本品提倡“法供养”,目的是要大家摆正法的位置,即法的尊严,减少不必要的生命浪费。因为本品提倡“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如是供养法的功德即无量无边,财物的布施如果不能以法转化的话,那么它的功德有量有边。  

  【经文】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经文意思是】在舍力弗赞叹此经的功德,并法供养的利益刚刚告一段落的时候,天帝(上帝),在与会大众中站起来对佛陀说:世尊!我虽然曾经从佛及妙吉祥菩萨听说国百千经,但是还从未曾听说这样一部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的经典。  

  【经文】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经文意思是】世尊!如我理解佛所说的真实涵义,如果有众生听到这部经典,并信解受持读诵,则必定证得诸法实相是没有疑问的,更何况对于如说而又能修行的人呢?进一步说,这样的人是为先关闭诸恶趣门,开辟众善之门,即归于菩提之路,常被诸佛所护念;这样的人也能降伏外道,摧灭魔怨,修治劝发菩提,安处道场,亦步亦趋实践如来所行的足迹。  

  【经文】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经文意思是】世尊!如果有受持读诵如说又修行的人,我应当与诸眷属供养他的所需求;如果是所在的城市村落,山林旷野,讲说这部经,我也与诸眷属为听受这样殊胜大法而共同到其所在,让那些没有生起信心的人,应当使他们生起信心,让那些已经生起信心的人,应当为之作护持。  

  【经文】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文意思是】好啊!好啊!如此发心,天帝,如你所发的大愿,我会帮助你成就这样大喜事,因为这部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无上正等正觉的经历。  

  【经文】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妓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

  【经文意思是】天帝!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典,那么就是等于供养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天帝,如果真的让三千大千世界,如来充满其中,数量就象大地所生的甘蔗、竹子、芦苇、稻苗、麻秧、树木那样的密集,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一增劫或以一减劫的时间,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侍诸如来安稳、快乐的生活,直至诸佛灭度,然后将各各如来的全身舍利,造成七宝塔,占地面积,长宽一四天下(即须弥山四面之四大部洲),高可与梵天等齐,宝塔整体庄严,用一切花、香、璎珞、幢幡、妓乐等殊胜无比的物质装饰,所经过的时间,同于一增或一减劫的时间来供养这七宝塔。

  【经文】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释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经文意思是】天帝!在你的意思怎样呢?这个人所播种的福报,多不多呢?天帝回答说,世尊,这个人的福德,如果用百亿劫的时间来叙说,也世不能说尽的。

  【经文】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经文意思是】佛陀告诉天帝说,你应当知道,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听闻了这部不可思议解脱经典,并且信解受持读诵修行,那么福德多于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福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诸佛菩提都从此经得以成就,而菩提(觉悟)之相(即是空性),竖穷三际,横通十方,无可限量,部可以分别计度,如是读诵《维摩诘经》并能如说而行,也就等于供养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即时空无限,供养也是无穷无尽,所以功德不可称量,一般人的供养有时空性。空间上,最多不过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诸佛;时间上,不过小劫中的一增劫或一减劫而已,一增一减为一个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也就是地球从生到死的寿命,前者所说的供养佛及供养舍利不过一个小劫的时间,且仅属于物质,即属事供养;后者所说的供养,听闻维摩经如说修行,也就是随顺法性,即属理供养即法供养。所谓法供养,就是随顺佛心(空心);所谓事供养,就是滋养佛身,如奉养父母身,不如顺父母心即顺者为孝,更何况,能顺心的子女,必能奉养父母的身体;而能奉养父母身体的人,很多未必顺心,如果不顺心,与养狗有何区别?甚至有人不能同养狗等宠物相比。佛陀也是如,不是为了应供而出离,所以,众生发心向菩提,如来欢喜;如果仅是供养为求福报,那么与佛发心相违,三世诸佛啼笑皆非,也如《坛经》中五祖所说:“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又如当年达摩面对梁武帝的“无有功德”、“不识”之类,真正感谢那些佛陀祖师们的良苦用心,即大慈大悲,于是我们应该,也终于能够理解这两种供养的差异,无论在质在量,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这不是如来故弄玄虚,夸大其辞。

  【经文】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名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

  【经文意思是】佛陀告诉天帝说,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当时有一尊佛应世,称作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那时的世界称大庄严,劫名是庄严,药王佛的住世时间是二十小劫,佛陀所教化的声闻僧有三十六亿那由他的数字,菩萨僧有十二亿。  

  【经文】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

  【经文意思是】佛陀说:天帝!在那时有一个转轮圣王出世,名字称作宝盖。此转轮圣王属金轮圣王,七宝具足,所谓七宝即轮宝、珠宝、象宝、马宝、库藏宝、主兵宝、玉女宝。主持须弥山的东西南北一四天下。此宝盖转轮圣王有一千个儿子,个个端正勇健,都能降伏怨敌。当时,宝盖同他的眷属,供养药王如来,布施他一切的衣食住行所安身立命所需,如是供养满五小劫的时间,五小劫过后,宝盖告诉他的儿子们,你们应当同我一样,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秉受父王之命,供养药王如来,一如其父王,也满了五小劫,布施一切安身立命所需。  

  【经文】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

  【经文意思是】宝盖王千子之中,有一王子,称为月盖,独自静坐思维,还会有供养比这更为殊胜的吗?能够坚持五劫布施已属不易,什么是信仰?其实就是坚持。九五年去老挝访问,一位中国大使馆秘书的话,使我深思,他曾访问过一老挝女青年,她说我不知道什么…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 法供养品第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