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信仰,只是在我五六岁开始,母亲每天早晨煮好饭后,等着僧人托钵之后,我们才能吃饭。于是每一次,我都把糯米团放在出家人的钵中,直到二十多岁,事实,这已然成了她生命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实这就是信仰,坚持到这一点,已属不易。
【经文】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
【经文意思是】因为佛的威神力故,在空中有天人告诉他说,善男子,各种供养之中,最好的供养是法的供养。罗什法师以为,若财供养,则于佛无用,于众生无益,故非所欣也;如来积劫累功,本为众生,若奉顺经典、佛说修行,则称悦圣心,乃真供养也。
【经文】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
【经文意思是】月盖王子随即问天人,怎样称为法的供养呢?天人就告诉他说:你可以去请问药王如来,佛陀必定广说法之供养的殊胜利益。
【经文】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
【经文意思是】听到天人的指引,月盖王子马上来到药王如来的住所,稽首佛足后,站立一边,对佛说道:世尊!诸供养之中,法的供养最为殊胜,那么,怎样称为法之供养呢?
【经文】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
【经文意思是】佛陀对月盖说:善男子!所谓法供养,就是诸佛说的甚深经典,所说之法,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因为心思口议是分别心使然,或者是文字般若,不是观照般若,分别心的差别相,如同猴子捞月,最后死在水中,因为执著幻相为真,成轮回法,即猴子水中捞月一场空,枉送了性命,如果不执著幻相,则当体即是真如法性,佛性。如《华严经》说,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有一字法门,海墨书之不尽,无能受者。所谓微妙难见,即智不能知,识不能知,即是微妙;五眼所不能窥,即是难见。所谓清净无染,即是诸垢所不能染,所谓“非但分别思维之所能得”,即是三心所不能测度。所谓菩萨法藏所摄,即不是声闻缘觉之所能入,菩萨见法身所以是菩萨法藏所摄。所谓“陀罗尼印之”,即遮恶不起,持善不失,百折千难,而不改变,所以是陀罗尼印之。
【经文】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
【经文意思是】诸佛所说甚深经典,如《维摩经》,能使修行人破无明,见法身,证入不退转的八地以上菩萨之位次。到了这样的位次,自然能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六波罗蜜了。如是,即能善分别诸法相,又能于第一义谛不动,回归空性,因为第一义谛中没有悭贪、毁犯、嗔恚、懈怠、散乱、愚痴等六蔽。如是即能至佛果,即顺菩提法了。此等境界的佛法,是在众经之上,不是小乘外道法所能比拟。如是即能入于无缘大慈,起同体大悲,所谓无缘,即根境不而平等,即慈悲不落于爱见,如是才能远离魔事及其各种邪见,即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
诸佛所说的甚深经典,如《维摩经》,能随顺因缘法,如是即能不起我、人、众生、寿者的实有观念,即能破除四相的束缚,如是即能不坏四相,即能证入空、无相、无作无起等解脱之法了。僧肇大师说:法从因缘生,缘生则无自性。无自性则无我人众生寿命,唯空无相无作无起。正是与维摩经所相应随顺。
【经文】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轮,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
【经文意思是】因为诸佛所说甚深经典,破除四相,入于解脱之门,即能入佛心印,如是则能使众生安住于寂灭道场,转大*轮破邪显正,如是诸天龙神乾闼婆(香神)等八部护法善神等所共同叹誉!如是大转*轮,才能使佛法被一般人接受,才能使众生入于佛法宝藏,因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能摄诸圣贤一切智慧,甚深经典不是声闻所受,所以说众菩萨所行之道;因为诸佛甚深经典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所以能宣说诸法缘起无常,执则成苦,而幻化不实,究竟无我,如是阐明宣说无常、苦、空、无我的寂灭之法,因为因缘法中无自性,即如闪电,随生随灭,即不离苦、空、无常无我,当下即是实相寂灭之法。因为诸法实相寂灭之法,则能了知罪性本空,同时也无空相可得,而如有空相可说,即落有所得的法见,即不能救护毁戒破戒的众生,实际却是,缘起如幻,不住自性,即是空性,罪福也如是。引导众生与此相应,则一切破戒也都烟消云散,如是无相忏即得救护,不似小乘的有相忏悔。至于诸魔外道及贪著诸法为实有者,听到诸法实相即寂灭之法,当然会使之生起怖畏,此时正好用以实相寂灭之强力降伏诸魔外道。
【经文】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亦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经文意思是】因为诸佛甚深经典妙契法身的缘故,所以诸佛贤圣所共同赞叹!即能不坏生死法,示现涅槃之乐,即能远离变易、分段两种生死之苦。要知道,这是十方三世诸佛所共同宣说的法门。如果能听闻如是诸佛所说的甚深经典,并能信解受持读诵,再以种种方便智慧为诸众生分别解说,将此经典中的究竟佛法,如实道来,不故弄玄虚,念念守护究竟法义,不使其退失,即称为法之供养。
【经文】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经文意思是】善男子!进一步说,还要对于诸法历事炼心,历法观行,即如说修行,即能随顺十二因缘的还灭一门,而远离各种生灭的邪见,证得无生法忍。在此无生法忍中,绝对不见有实在的我人众生寿者。但却又能于因缘法中,四相宛然而有。因缘果报不失不坏,行人即能如是而无所违背,也无诤论,如是才能远离我与我所有,因为对因缘果报等,如有违背和诤论,我人众生寿者,即是不能称为无生法忍,况且,虽有无执又何妨。
【经文】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经文意思是】所谓诸佛甚深经典,阐述无非第一义谛,而第一义谛,前际无始,后际无终,中际不住,即说也如是,不说也如是。就说而言,千经万论不能穷尽,就不说而言,即便毁尽三藏,而空义不毁,所以是:言说是“因缘所生法”;不言说是“我说即是空”,而如来说法,无非以言遣言,直接一法不执之时,才知又是一法不舍。如时不执不舍,即法安法位。如《法华经》所说:“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虽世间相常住,却又法法皆归空性第一义。可见如来说法,为破众生执著,如众生不执,则如来无法可说,所以不可以把破执的文字当作第一义。如果这样认为,则如同认指为月,如是不识月,也不认指。所以一定要消化理解经义而走出经义。有鉴于此,佛陀谆谆告诫,听闻佛法之时,要有个标准,即,1,要依于义,不依于语;2,依于五根照境之智,现量境空,不依意根分别之识;3,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4,要理性地依于法,而不以感情依于人。如是四依是佛涅槃后,为后世行人大师,如此规范,即是学佛规则标准,不可因人废法,不可相信人的价值观念,而自以为是。
【经文】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经文意思是】行人菩萨能如是听经闻法,即随顺法相,不妨碍于缘起,不似凡夫,舍此执彼,执此舍彼,菩萨对于法相,六根不纳六境,六境不入六根,无有一法能归所归,如是通达无明实性,即是毕竟空无所有,如是诸行也毕竟无行,由此可知,生毕竟空,老死也是毕竟空,如是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自然就没有了无明乃至老死尽了。如能作如是观照,则十二因缘,就现象界而言,不失不坏,则无有灭尽相,即不落于断灭,就理体而言,生即不生,往生即无生,即没有起相,当然不会停留于生死二业,如是观照即是称为最上的法之供养。
【经文】佛告天帝:天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服魔怨,修菩萨行。
【经文意思是】佛陀告诉天帝说,当时王子月盖从药王如来,听闻如是微妙之法,即得柔顺忍,即十信位菩萨,当即解下宝衣以及各种装饰身体得器具,用来供养佛陀,并对佛陀说:世尊,待到如来应化身灭度之后,我就马上实行法之供养,坚守护持正法。只是恐怕我的力量不够,希望佛陀以威神加被哀悯,成就我法之供养坚守护持正法的愿望,使我得以降伏魔怨的障碍,修习菩萨所行。此中解衣供养是借衣表法,已然与体不相矛盾。
【经文】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
【经文意思是】当时药王如来深知月盖王子心中所思维,意志坚定,邪魔外道不可动摇,就为他授记作证说,你在我灭度之后,堪任守护正法之城的大任。
【经文】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受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轮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 法供养品第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