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 法供养品第十三▪P3

  ..续本文上一页,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经文意思是】佛陀说,天帝!当时月盖王子,依于法性,开智慧眼,见法身清净而无挂碍,又听到佛为他授记,于是就以正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懈,不久就获得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五种神通!具备菩萨种姓,得大总持不舍,在说法之时,辩才无碍,在佛陀药王如来灭度后,凭借他所获得的神通,总持菩萨道,以及无碍辩才的力量,护持正法满十小劫,把药王如来所传的教法,随力弘扬,月盖比丘因为守护正法,勤行精进,即以此应化身,度化了百万亿众生,都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不退转,十四那由他的众生,深发声闻辟支佛心,并有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经文】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则我身是。

  【经文意思是】佛陀说:天帝!当时的宝盖王子,怎么会是他人呢?就是现在已证得佛果、称为宝焰如来的便是,他的一千个王子,也就是贤劫的一千尊佛。从拘留孙开始为最初的佛,乃至最后的佛,称为楼至如来。而月盖比丘,即是我的前身。也就是贤劫中第四尊佛,将来将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

  【经文】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经文意思是】佛陀又说,天帝,象这样,应当知道,此中关键是要以法供养,因为这在各种供养中,是最上等、最殊胜、第一、无与伦比的。因此说,天帝!应当以最好的供养,即法之供养来供养于佛。因为诸佛如来尊重的法的缘故。

  就法之供养,不只此经赞叹,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中说:所谓花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谕分、优婆泥沙陀分,亦不及一。

  因为相应于法性,而法性无有穷尽,所以功德也无有穷尽,法性无量无边,功德也无量无边。如是即法之供养。此即是佛之本怀,否则就是辜负如来与众生,如是,当我们拥有时,我们为什么不做一点事呢?不在佛法上有所作为呢?来日并不方长,我是指的一期生命。

  佛的十大名注释:凡证佛果都有十种名号,不分大小、胖瘦,当然有别,只是因缘而已,如释迦与弥陀。

  1.如来。梵语多陀,阿伽陀。译为如来,也称如去。所谓“如”即真如,来去即生灭,即乘如实之道随缘生灭,或乘如实之道从因至果,前者为应化身,但不是凡夫,只为众生而有此身,有生有灭,有始有终;后者即法身报身的真身如来,我们没有见道,而不证法身(空性)就不能证圆满报身,不获圆满身就是未证法身。因为法身不著一切相,不可以念虑即分别所知,即实相般若之身,此身不生不灭,是无始无终,圆满报身是有生有灭,即有始有终。

  2.应供。梵语,阿罗汉,译为应供,即是断一切恶,堪受人天供养,阿罗汉也有应供之义,所以小乘佛法把佛当阿罗汉。

  3.正遍知。梵语,三藐三佛陀,译为正遍知。也称正遍觉。所谓“正”,区别凡夫外道二乘的不正知,所谓遍,即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同于凡夫外道二乘的狭隘。正是深,遍知是广,所以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4.明行足。梵语,婢侈遮罗那王般那,译为明行足。而佛证果,三明六通称慧足;三业殊胜称为福足,即明为慧因,福为行果,即是说必须实践,才能获得福慧具足的果报,所以也称“诸佛两足尊”。

  5.善逝。梵语,须伽陀,译为善逝。而逝者,去也。即去意,只有不变随缘。由如而来即由空而来,称为善来,如维摩诘在文殊师利问疾品中说: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由此而知,随缘不变即是善去,善去即善来,即缘起的现象界,以佛眼观之,如镜中像,因缘和合之时,不来而来;因缘离散之际,不去而去,所以能无有挂碍,逍遥自在,这就时善来或者善去。不似凡夫、外道,在缘聚缘散的现象界生起,我见、我爱、我贪、我嗔、我痴、我慢等。在三界六道中转来转去,来去之中,难免在自己的哭声中走来,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去,哭得不亦乐乎,即是不善来也不善去。此即善逝。

  6.世间解。梵语路伽,译为世间解,也称知世间。此是从方便智而言,而方便智是对根本智而言,根本智即真智,泯一切法,即不著法相与非法相;方便智即俗智,立一切法,即不堕顽空与断灭,因不堕顽空、断灭,所以称世间解。

  7.无上士。菩萨上乞佛法,下化有情,称有上士。佛证究竟佛果,对有上士,称无上士。即是说,九法界众生不能与之相比。

  8.调御丈夫。梵语富楼沙昙藐婆罗提,义为调御丈夫。所谓调者即调济,御者驾御,指凡夫外道颠狂如同脱缰野马难以驯服,二乘人门可罗雀,孤独逃避,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针对凡夫外道二乘等的颠狂与孤独,只有佛陀善于调服,而三界内外没有能胜过佛的,所以称调御丈夫。

  9.天人师。梵语舍多提婆摩菟舍喃,义为天人师。即是天与人的导师,如说三界导师。

  10.佛。梵语佛陀,义为觉者,即宇宙人生的究竟觉悟的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一切诸佛都如此,不分大小、高低、贵贱,全凭有缘众生的契机。

  11.世尊。依《阿含经》、《成实论》以为十名号中第十,如依《涅槃经》、《智度论》则属十名号之外。因前已具十号,加此则为十一。如果把此列为第十名号,必将第五“善逝”和第六“世间解”合为一号,即是“善逝世间解”,即真俗圆融,空有平等。而世尊名号,则是体具万德,为世间所尊。因世间法中,有众生也有诸佛,只有佛惟我独尊,所以称世尊;如果以出世法而言,则一真法界内,探求生、佛之假名幻相了不可得,如金子虽可为狮子、首饰、钟表,但于金性中寻找狮子、首饰、钟表,则了不可德。所以,世尊只是依俗谛安立,真谛之中无处立足。诸佛于此觉悟,所以为世间所尊。

  了解认识佛陀十大名号尤为重要,否则于此不明不白,岂不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于学佛无益,乃至“知见毫厘之差,果报天渊之别”。至于藏传佛教俗称的活佛与十大名号的区别显而易见。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 法供养品第十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