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化百萬億人,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衆生,得生天上。
【經文意思是】佛陀說,天帝!當時月蓋王子,依于法性,開智慧眼,見法身清淨而無挂礙,又聽到佛爲他授記,于是就以正信出家,修習善法,精進不懈,不久就獲得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五種神通!具備菩薩種姓,得大總持不舍,在說法之時,辯才無礙,在佛陀藥王如來滅度後,憑借他所獲得的神通,總持菩薩道,以及無礙辯才的力量,護持正法滿十小劫,把藥王如來所傳的教法,隨力弘揚,月蓋比丘因爲守護正法,勤行精進,即以此應化身,度化了百萬億衆生,都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證得不退轉,十四那由他的衆生,深發聲聞辟支佛心,並有無量衆生得生天上。
【經文】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焰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鸠孫馱爲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則我身是。
【經文意思是】佛陀說:天帝!當時的寶蓋王子,怎麼會是他人呢?就是現在已證得佛果、稱爲寶焰如來的便是,他的一千個王子,也就是賢劫的一千尊佛。從拘留孫開始爲最初的佛,乃至最後的佛,稱爲樓至如來。而月蓋比丘,即是我的前身。也就是賢劫中第四尊佛,將來將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
【經文】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于諸供養爲上爲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于佛。
【經文意思是】佛陀又說,天帝,象這樣,應當知道,此中關鍵是要以法供養,因爲這在各種供養中,是最上等、最殊勝、第一、無與倫比的。因此說,天帝!應當以最好的供養,即法之供養來供養于佛。因爲諸佛如來尊重的法的緣故。
就法之供養,不只此經贊歎,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中說:所謂花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爲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谕分、優婆泥沙陀分,亦不及一。
因爲相應于法性,而法性無有窮盡,所以功德也無有窮盡,法性無量無邊,功德也無量無邊。如是即法之供養。此即是佛之本懷,否則就是辜負如來與衆生,如是,當我們擁有時,我們爲什麼不做一點事呢?不在佛法上有所作爲呢?來日並不方長,我是指的一期生命。
佛的十大名注釋:凡證佛果都有十種名號,不分大小、胖瘦,當然有別,只是因緣而已,如釋迦與彌陀。
1.如來。梵語多陀,阿伽陀。譯爲如來,也稱如去。所謂“如”即真如,來去即生滅,即乘如實之道隨緣生滅,或乘如實之道從因至果,前者爲應化身,但不是凡夫,只爲衆生而有此身,有生有滅,有始有終;後者即法身報身的真身如來,我們沒有見道,而不證法身(空性)就不能證圓滿報身,不獲圓滿身就是未證法身。因爲法身不著一切相,不可以念慮即分別所知,即實相般若之身,此身不生不滅,是無始無終,圓滿報身是有生有滅,即有始有終。
2.應供。梵語,阿羅漢,譯爲應供,即是斷一切惡,堪受人天供養,阿羅漢也有應供之義,所以小乘佛法把佛當阿羅漢。
3.正遍知。梵語,叁藐叁佛陀,譯爲正遍知。也稱正遍覺。所謂“正”,區別凡夫外道二乘的不正知,所謂遍,即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不同于凡夫外道二乘的狹隘。正是深,遍知是廣,所以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4.明行足。梵語,婢侈遮羅那王般那,譯爲明行足。而佛證果,叁明六通稱慧足;叁業殊勝稱爲福足,即明爲慧因,福爲行果,即是說必須實踐,才能獲得福慧具足的果報,所以也稱“諸佛兩足尊”。
5.善逝。梵語,須伽陀,譯爲善逝。而逝者,去也。即去意,只有不變隨緣。由如而來即由空而來,稱爲善來,如維摩诘在文殊師利問疾品中說: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由此而知,隨緣不變即是善去,善去即善來,即緣起的現象界,以佛眼觀之,如鏡中像,因緣和合之時,不來而來;因緣離散之際,不去而去,所以能無有挂礙,逍遙自在,這就時善來或者善去。不似凡夫、外道,在緣聚緣散的現象界生起,我見、我愛、我貪、我嗔、我癡、我慢等。在叁界六道中轉來轉去,來去之中,難免在自己的哭聲中走來,在別人的哭聲中離去,哭得不亦樂乎,即是不善來也不善去。此即善逝。
6.世間解。梵語路伽,譯爲世間解,也稱知世間。此是從方便智而言,而方便智是對根本智而言,根本智即真智,泯一切法,即不著法相與非法相;方便智即俗智,立一切法,即不墮頑空與斷滅,因不墮頑空、斷滅,所以稱世間解。
7.無上士。菩薩上乞佛法,下化有情,稱有上士。佛證究竟佛果,對有上士,稱無上士。即是說,九法界衆生不能與之相比。
8.調禦丈夫。梵語富樓沙昙藐婆羅提,義爲調禦丈夫。所謂調者即調濟,禦者駕禦,指凡夫外道顛狂如同脫缰野馬難以馴服,二乘人門可羅雀,孤獨逃避,各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針對凡夫外道二乘等的顛狂與孤獨,只有佛陀善于調服,而叁界內外沒有能勝過佛的,所以稱調禦丈夫。
9.天人師。梵語舍多提婆摩菟舍喃,義爲天人師。即是天與人的導師,如說叁界導師。
10.佛。梵語佛陀,義爲覺者,即宇宙人生的究竟覺悟的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一切諸佛都如此,不分大小、高低、貴賤,全憑有緣衆生的契機。
11.世尊。依《阿含經》、《成實論》以爲十名號中第十,如依《涅槃經》、《智度論》則屬十名號之外。因前已具十號,加此則爲十一。如果把此列爲第十名號,必將第五“善逝”和第六“世間解”合爲一號,即是“善逝世間解”,即真俗圓融,空有平等。而世尊名號,則是體具萬德,爲世間所尊。因世間法中,有衆生也有諸佛,只有佛惟我獨尊,所以稱世尊;如果以出世法而言,則一真法界內,探求生、佛之假名幻相了不可得,如金子雖可爲獅子、首飾、鍾表,但于金性中尋找獅子、首飾、鍾表,則了不可德。所以,世尊只是依俗谛安立,真谛之中無處立足。諸佛于此覺悟,所以爲世間所尊。
了解認識佛陀十大名號尤爲重要,否則于此不明不白,豈不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于學佛無益,乃至“知見毫厘之差,果報天淵之別”。至于藏傳佛教俗稱的活佛與十大名號的區別顯而易見。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四 法供養品第十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