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四:法供養品第十叁
法供養品第十叁
“法供養品”是用以闡述實踐與流通的內容,所以稱“法供養”。所謂“法供養”,有自他利二利之說。就自利而言,就是發菩提心,即聞法後,能夠如說而行,即理論聯系實際,所以要作實相觀。念佛要念實相佛,如是即能無怨無悔,自信成佛之事真實不虛,此也稱內供養。就利他而言,用所聞佛法,不忍衆生苦,隨衆生根機,方便善巧宣說佛法,使衆生去除煩惱發菩提心。此也稱外供養。
如果學佛過程中缺少智慧,不能走進佛法之中,應當一心忏悔業障(告別貪嗔癡),然後以讀誦大乘經典如《心經》、《金剛經》、《維摩诘所說經》等來淨化身心,如能堅持不懈,不被陸力怪神所誘惑所幹擾,自能心開意解。如果自己不能宣傳教化,助他宣傳教化也可以,如出錢出力流通佛經書刊等;如果自己不能閱讀,助他閱讀也可以,如出錢購買書刊,贈與貧困且能閱讀的佛教徒,做了這些事的功德,一定要回向,回向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並回向十方法界一切衆生,千萬不能自私悭貪,要學佛,必須改變人人爲自己的想法,因爲佛陀爲大家,如是即是財法二施,福慧雙修。因爲諸佛兩足尊。此舉能彌補我們智慧的貧乏和物質的不足。如果見人財法供養積極行善,而心存嫉妒,即自己不理解,不接受,反而阻止他人,即使施修行的再好,也分明是稀裏糊塗,眼神不好的原因是沒遇到善知識,因爲如果不重視佛法,只重視表面的形式,如追求法會的熱鬧,灌頂的形式,僅僅爲福報舍衣飯等,除了結點善緣,追求一點兒福報之外,畢竟還是無常,當一切都結束之後,可能會萬劫不複人身。這豈不成了賭徒或高利貸方式,後果嚴重,作爲一個佛教徒,應當明白《法華經》所說“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果能使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最上品的法供養。這是成佛的真正資糧。有鑒于此,本品提倡“法供養”,目的是要大家擺正法的位置,即法的尊嚴,減少不必要的生命浪費。因爲本品提倡“依于義不依語,依于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于法不依人”。如是供養法的功德即無量無邊,財物的布施如果不能以法轉化的話,那麼它的功德有量有邊。
【經文】爾時釋提桓因,于大衆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
【經文意思是】在舍力弗贊歎此經的功德,並法供養的利益剛剛告一段落的時候,天帝(上帝),在與會大衆中站起來對佛陀說:世尊!我雖然曾經從佛及妙吉祥菩薩聽說國百千經,但是還從未曾聽說這樣一部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的經典。
【經文】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衆生聞此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則爲閉衆惡趣,開諸善門,常爲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迹。
【經文意思是】世尊!如我理解佛所說的真實涵義,如果有衆生聽到這部經典,並信解受持讀誦,則必定證得諸法實相是沒有疑問的,更何況對于如說而又能修行的人呢?進一步說,這樣的人是爲先關閉諸惡趣門,開辟衆善之門,即歸于菩提之路,常被諸佛所護念;這樣的人也能降伏外道,摧滅魔怨,修治勸發菩提,安處道場,亦步亦趨實踐如來所行的足迹。
【經文】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爲作護。
【經文意思是】世尊!如果有受持讀誦如說又修行的人,我應當與諸眷屬供養他的所需求;如果是所在的城市村落,山林曠野,講說這部經,我也與諸眷屬爲聽受這樣殊勝大法而共同到其所在,讓那些沒有生起信心的人,應當使他們生起信心,讓那些已經生起信心的人,應當爲之作護持。
【經文】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經文意思是】好啊!好啊!如此發心,天帝,如你所發的大願,我會幫助你成就這樣大喜事,因爲這部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無上正等正覺的經曆。
【經文】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則爲供養去來今佛。天帝,正使叁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贊歎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縱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莊嚴,以一切華香璎珞,幢幡妓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
【經文意思是】天帝!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受持讀誦這部經典,那麼就是等于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天帝,如果真的讓叁千大千世界,如來充滿其中,數量就象大地所生的甘蔗、竹子、蘆葦、稻苗、麻秧、樹木那樣的密集,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一增劫或以一減劫的時間,恭敬尊重贊歎供養,奉侍諸如來安穩、快樂的生活,直至諸佛滅度,然後將各各如來的全身舍利,造成七寶塔,占地面積,長寬一四天下(即須彌山四面之四大部洲),高可與梵天等齊,寶塔整體莊嚴,用一切花、香、璎珞、幢幡、妓樂等殊勝無比的物質裝飾,所經過的時間,同于一增或一減劫的時間來供養這七寶塔。
【經文】天帝,于意雲何?其人植福甯爲多不?釋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
【經文意思是】天帝!在你的意思怎樣呢?這個人所播種的福報,多不多呢?天帝回答說,世尊,這個人的福德,如果用百億劫的時間來敘說,也世不能說盡的。
【經文】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經文意思是】佛陀告訴天帝說,你應當知道,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聽聞了這部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並且信解受持讀誦修行,那麼福德多于以上所說的那麼多福德。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諸佛菩提都從此經得以成就,而菩提(覺悟)之相(即是空性),豎窮叁際,橫通十方,無可限量,部可以分別計度,如是讀誦《維摩诘經》並能如說而行,也就等于供養過去、現在、未來十方叁世一切如來,即時空無限,供養也是無窮無盡,所以功德不可稱量,一般人的供養有時空性。空間上,最多不過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諸佛;時間上,不過小劫中的一增劫或一減劫而已,一增一減爲一個小劫,二十小劫爲一中劫,四個中劫爲一大劫,也就是地球從生到死的壽命,前者所說的供養佛及供養舍利不過一個小劫的時間,且僅屬于物質,即屬事供養;後者所說的供養,聽聞維摩經如說修行,也就是隨順法性,即屬理供養即法供養。所謂法供養,就是隨順佛心(空心);所謂事供養,就是滋養佛身,如奉養父母身,不如順父母心即順者爲孝,更何況,能順心的子女,必能奉養父母的身體;而能奉養父母身體的人,很多未必順心,如果不順心,與養狗有何區別?甚至有人不能同養狗等寵物相比。佛陀也是如,不是爲了應供而出離,所以,衆生發心向菩提,如來歡喜;如果僅是供養爲求福報,那麼與佛發心相違,叁世諸佛啼笑皆非,也如《壇經》中五祖所說:“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又如當年達摩面對梁武帝的“無有功德”、“不識”之類,真正感謝那些佛陀祖師們的良苦用心,即大慈大悲,于是我們應該,也終于能夠理解這兩種供養的差異,無論在質在量,不可同日而語,相提並論,這不是如來故弄玄虛,誇大其辭。
【經文】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大莊嚴,劫名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叁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
【經文意思是】佛陀告訴天帝說,在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當時有一尊佛應世,稱作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那時的世界稱大莊嚴,劫名是莊嚴,藥王佛的住世時間是二十小劫,佛陀所教化的聲聞僧有叁十六億那由他的數字,菩薩僧有十二億。
【經文】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複滿五劫,一切施安。
【經文意思是】佛陀說:天帝!在那時有一個轉輪聖王出世,名字稱作寶蓋。此轉輪聖王屬金輪聖王,七寶具足,所謂七寶即輪寶、珠寶、象寶、馬寶、庫藏寶、主兵寶、玉女寶。主持須彌山的東西南北一四天下。此寶蓋轉輪聖王有一千個兒子,個個端正勇健,都能降伏怨敵。當時,寶蓋同他的眷屬,供養藥王如來,布施他一切的衣食住行所安身立命所需,如是供養滿五小劫的時間,五小劫過後,寶蓋告訴他的兒子們,你們應當同我一樣,以深心供養于佛,于是千子秉受父王之命,供養藥王如來,一如其父王,也滿了五小劫,布施一切安身立命所需。
【經文】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甯有供養殊過此者?
【經文意思是】寶蓋王千子之中,有一王子,稱爲月蓋,獨自靜坐思維,還會有供養比這更爲殊勝的嗎?能夠堅持五劫布施已屬不易,什麼是信仰?其實就是堅持。九五年去老撾訪問,一位中國大使館秘書的話,使我深思,他曾訪問過一老撾女青年,她說我不知道什麼…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四 法供養品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