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二:菩萨行品第十一
菩萨行品第十一
所谓菩萨行,不同于众生的业感缘起,是随顺法性不假造作的性空缘起。菩萨通达一切法没有主宰,所以能“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因为缘起,即一切有为法不常不断,无休无止;因为性空,则生而不生,不灭而灭,即是一切法不可得,如果断有为住无为,即是无所作为,不度众生,即是灰身灭智;如果断无为住有为,即是凡夫,不得出离。菩萨即不断有为,不证无为,即缘起不碍性空,缘起即是性空,如是“不常亦不断”。
以上从方便品到香积佛品,实际已是大乘菩萨的菩萨行,因为一直是弹偏斥,以大褒圆。虽如此却仍有缺陷,于是大众归来见佛,请佛印证,使行人再不怀疑。
【经文】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经文意思是】正当维摩诘说完香积佛品之际,释迦世尊正在庵摩罗果园中为大众说法,突然之间庵摩罗果园中起了变化,变的广博庄严,如同一幅风景画相同。此时此景,林木园苑,会中大众,都是金色晃耀,从未有过的瑞相笼罩着庵摩罗果园。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经文意思是】此时阿难从座站起,启问佛陀:世尊,这是什么因缘呢?庵摩罗果园中有这样祥瑞的感应,致使此处广博庄严,林木园苑乃至会中大众都是金色晃耀,被瑞相所笼罩。佛陀回答阿难说:这是维摩诘和妙吉祥,以及慰问团的大众恭敬围绕庵摩罗果园的结果,他们发心要来,所以园中先有了感应。
【经文】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
【经文意思是】这时维摩诘对妙吉祥菩萨说,我们可以一同拜见佛陀,并与众香国的菩萨们一同顶礼供养世尊。妙吉祥菩萨回答说,好啊!我们一起去,现在正是好时机。此处因缘有:1,表敬佛之心(恭敬心);2,印证丈室说法不谬;3,证明香法作佛事;4,闻法圆满。
【经文】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就运用神通的力量,使与会大众不离开座位,把此九百多万狮子座,放在右掌之中擎往庵摩罗果园的佛陀住处。一眨眼就到了目的地,把大家放在地上,先去见佛,五体投地,顶礼佛足,并右绕佛七圈,然后一心合掌,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诸大弟子、帝释、梵天、四天王等,业都同样效法维摩诘等菩萨离开座位,稽首佛足,同样在一旁站立。
【经文】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座,即皆受教。 众座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 唯然,已见。 于汝意云何? 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经文意思是】在此之际,世尊慈容可亲可敬,如法按礼节慰问众香国中地诸菩萨,然后让他们各回原来座位。我们交谈交谈。于是大家都接受这个建议。各各回到自己原来的座位坐好。佛陀就问舍力弗:舍力弗,你见到菩萨中的优秀者们,悠然自得的神通力了吗?舍力弗欣然回答:是的世尊,我已然见到,并大开眼界。佛又对舍力弗说:那么你的意思如何呢?舍力弗回答说:世尊,我亲见维摩诘方丈之室,容纳九百多万,即九百零三万二千狮子宝座,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九百多万菩萨大士,五百罗汉,百千人天鬼神等,而丈室却并不显狭窄,以及天女散花,供养大众,诸大菩萨花不著身,而我等声闻却拂之不去,一钵香饭能令所有大众吃饱,维摩诘居士以右手擎大众并狮子座来到佛的庵摩罗果园。世尊,我看到如此神通变化,感觉真是不可思议,即不能用凡夫的思维衡量和测度啊!
【经文】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难言:此所从来? 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经文意思是】正在这时,阿难向佛陀说:世尊,现在所闻的香气,从未闻到过,这是什么香?佛告诉阿难说:这是众香国中的众菩萨毛孔散发的香气。于是,舍力弗告诉阿难说:我们这些人的毛孔,也散发这种香气。阿难问舍力弗:您身上的香气是从哪里来的呢?舍力弗回答说,这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中取来香饭,通过用餐,则一切毛孔,都散发出这种香气
【经文】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曰:此饭久如当消?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经文意思是】阿难问维摩诘说,维摩诘居士,这种香气在身上能住多久呢?维摩诘回答说:直到此香饭消化尽了,然后就消失了。阿难又问:此香饭多久才能消化呢?维摩诘回答说,吃了这种香饭,需要七天的时间才消化。
【经文】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
【经文意思是】进一步说,阿难,所谓七日是依世俗说,此香饭如同良药,服药之后,病愈才消失;如果声闻人在证得初果(即见道位)之前食此香饭,即得见道(证初果),然后才消失;已见道者(证得初果),得心解脱(证四果),然后才消失;如果未发菩提心的人吃了此香饭,到了发菩提心时才消失;已发菩提心的人吃了这种香饭,即能在证得无生法忍(八地境界),然后才消失;已经证得无生法忍的人吃了这香饭,即能在证得等觉(补处菩萨),然后才消失。
【经文】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
【经文意思是】这就如同有一种良药,称之为“上味”,如果有服此药物的人,到了诸毒除去之时,然后才消失。这种香饭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灭除了一切各种烦恼毒之后才消失。
【经文】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经文意思是】阿难向佛陀说,从来没有听说过!世尊,象这样的香饭能作佛事,真是奇怪。实是见怪不怪。
【经文】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经文意思是】佛陀说,是这样!是这样!阿难!佛陀说法,无有定法,只是随缘依众生根机而作佛事,即如良医,是依病人的病因而施之药,即对症下药,因此,或者有佛土以佛陀光明无染而作佛事;或者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或者有以佛的化身而作佛事;或者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或者以佛的衣服卧具而作佛事。如戒经中说:龙报一缕,金翅不吞。罗什法师说:昔阎浮王得佛大衣,时世疾疫,王以衣著标上,以示众人,众人归命,病皆得愈;信解益深,因是解脱,此其类也。或者有以饭食而作佛事(五观堂);或者有以寺院的园林楼阁清净而作佛事;或者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阿难见佛相好出家);或者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当用以上的这些因缘而得入与事物真相相应得的缘自在行,即菩萨行。或者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经文】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经文意思是】或者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即“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或者有以清净佛土,即是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即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而作佛事。
【经文】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经文意思是】象这样,阿难!诸佛如来威仪之中,举手投足,一切所作所为,无有一法不是佛事。正如“一切法皆是佛法”。佛陀又对阿难说:阿难!世上有四魔即生、死、烦恼、天等四魔,以及八万四千各种不同的烦恼门,使各类众生为之疲于奔命,为之操劳,诸佛如来就依此法而作佛事。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人总是诧异,不明就里而误解佛法,以为逃避、消极,对现实不满,事实上,面对现实而作佛事,因为佛魔平等一如,烦恼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此处也应当是:一切诸法,其中包括四魔及八万四千烦恼,本来没有自性,即是空,一般人不知而执著成魔。对此,应当通达不离魔及烦恼业,当下即是佛事。可见,魔、佛、烦恼、菩提等,不是相对立的二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显转大*轮”。一滴水就是代表大海,大海就是由一滴水组成。禅家公案中,庭前柏树籽、麻三斤、喝茶去,都是入道之门,一旦突破,全部突破,也是一门深入,恍然大悟,刻骨铭心。可见,无论什么法,都可以由此走进,受益开悟,即是称为入一切诸佛法门。
【经文】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二 菩萨行品第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