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的秽土,所以你们需要收摄你们身上的香气,不要使娑婆世界的众生闻到而生起贪染执著之心;二,因娑婆世界的众生,身形矮小,没有你们高大,所以你们应当收摄身形同他们相似,不要使娑婆世界求菩萨道的人们,感觉自卑和羞愧;三,因你们久居净土,从未见过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净,所以你们对此千万不要心怀轻慢而作障碍之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十方世界或净或秽,都是因缘幻化,没有不变的自性,既是幻化不实则性非净秽,所以是都如虚空,无有障碍。一般人不能通达的,即于如幻的缘起法上生起净想或秽想以及断灭空想,从而成为障碍,而诸佛如来面对缘起的世界,尽管净秽而现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却都分明归于空义,即无一不是常寂光土,只是为了化度乐于小法的人们,即随其业感的差异,而有净秽的差异,即不全部显现其清净佛土罢了!所以,你们不要轻慢释迦牟尼佛及诸菩萨,当然此时香积佛国的众菩萨都会说,世尊,我们愿意接受教诲。
【经文】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
【经文意思是】那时候,维摩诘的化身既受了钵饭,就同众香国中的九百万大菩萨众,承受着佛的威神,以及维摩诘的不可思议之力,在众香国中忽然不见,转眼之间就到了维摩诘的丈室。
【经文】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
【经文意思是】当时,维摩诘见远方九百六十万来客。再去须弥灯王处借座已是不及,就以神通力化作九百六十万狮子宝座,同以前宝座一样的高广严饰,然后礼请众香国诸菩萨都坐在上面。
【经文】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薰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
【经文意思是】此时,维摩诘的化身菩萨以满钵香饭送于维摩诘。此饭香气普遍蒙熏于毗耶离大城,遍及三千大千世界。当时毗耶离城中婆罗门种的居士们闻到这种饭的香气,身心舒畅,感叹从来没有过这种感受。
【经文】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经文意思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位长者们的领袖月盖菩萨,闻到香气,率领八万四千市民,循香而至维摩诘丈室,见室中菩萨云集,众多狮子宝座高广严饰,即时皆大欢喜,顶礼诸大菩萨及诸大弟子,顶礼过后,站在一边,随之赶来的有诸地神、虚空神,以及欲界、色界诸天,闻到了香气,都赶来到维摩诘丈室。
【经文】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
【经文意思是】此时维摩诘持满钵香饭递与舍力弗并诸大弟子,说,舍力弗,你们可以尽情享用香积如来的甘露味饭,因如来香饭是大悲所熏,不同于世间的米饭,吃多了无法消化,你们尽管放开肚皮吃香饭吧!(此处先让声闻吃饭的用意是声闻人业因虽断,业果尚存,所以必须要以段食维持色身,而诸大菩萨无业果报,对于段食可食可不食。)
凡夫二乘都以现象界生分别心,因分别而执事成为障碍,即有人我、美丑、大小等二元的不可调和相,于是,在此名相上计较,殊不知名相只是相对而立的幻影,若执幻为实,则非碍成碍;去执心,则现象界本无所碍,所以丈室容纳无量大众,四十二恒河沙佛国的旅途一念即至,那么如来一钵饭,就能够使大众吃饭,也属正常之事。
维摩诘讲完之后,一般如舍力弗的大弟子豁然开朗,只是还有一般智慧不够异声闻众,区别于舍力弗、目健连等大声闻众,所以称异。他们心中生起念头,嫌此香饭少,而此与会大众人人都要吃,即要吃不够吃,不吃又饿的慌。
【经文】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儩。
【经文意思是】对于异声闻们生起的念头,化菩萨知道他们的所想,就对他们说,你们可以放心地吃饭,切不可用声闻人的小德小智去衡量如来的无量福慧!要知道,四大海水可以干枯,这钵香饭无有穷尽,乃至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众生食此钵饭,各各捏成饭团如须弥山,吃上一劫的时间尚且不能吃的尽。为什么呢?因为法性功德无有穷尽,而香饭正是法性具足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具体表现。如是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究不可穷尽,如是,在此一钵饭中,都能使与会大众吃饱也不会穷尽。
什么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呢?如凡夫、二乘都有戒定慧,却不能称为解脱,因为是唯识所作,不是法性本具的当下解脱,当下解脱即是大解脱,即无有解脱的观念、缠绕,称为解脱知见。否则即是凡夫二乘的妄识所致,非解脱知见。
【经文】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经文意思是】因香饭是香积如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的功德之香,是大悲心所熏,所以菩萨、声闻、天、人等,吃了香饭,都身体轻安快乐无比,就如同一切乐庄严国中的诸菩萨境界,并且大众各各毛孔中都散发妙香,就如同众香国中的各种香树的香气。
【经文】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经文意思是】当维摩诘的化身菩萨讲完话之际,相信与会声闻、天、人等众无所疑惑,放心吃饭,一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此身心自在,得到从未有过的感受,此时维摩诘问众香国来的菩萨:请问,香积如来,用什么来说法呢?众香国中的菩萨回答说,我土如来无有文字言说,只是用众香使诸天、人等得入律行(菩萨的规范之行),即慧解脱,即菩萨各各坐于香树之下,闻那些奇妙的香气,即能获得一切德藏三昧,得到这样的三昧,则菩萨所有功德都能具足,因此土香尘殊胜,鼻根最利,所以用闻香作佛事。
【经文】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
【经文意思是】众香国中的众菩萨问维摩诘,此土现在的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方法来说法呢?维摩诘回答说,此土的众生,我执深重,刚强难以教化,因此而造贪嗔痴三恶业,所以有三恶道,实在就是针对诸法幻化,因迷惑而有实受的众生,对此,佛陀为之说刚强之说,使此土众生见苦而畏惧,进而调伏他们。如贪心重堕饿鬼,嗔心重堕地狱,痴心重堕畜生。即如是因如是果。
【经文】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 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
【经文意思是】既是刚强众生,则不用极苦则不能调伏,于是,对之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由愚痴而造业生于难处,即“是诸难处”,即“是愚人生处”。如杀业则得短命多病报,重则堕无间地狱;如盗业,则得贫穷下贱,六根不具,重则堕恶鬼道;如淫业,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堕雀、鸽、鸳鸯的畜生道;如说大话、空话、假话、不证言证的妄语,则随其轻重,堕三恶道;如两舌挑拨是非,轻则人际不和,重则拔舌地狱;如恶口伤人,则会招致无理的受人打骂;如说无义之语,起恶意,造恶业,则得哑巴或疮口报,重入地狱;如悭贪嫉妒,则得贫穷下贱报;如嗔恼,则得火灾焚身报;如邪见,则得边地受生;如悭吝,则得所求违愿;如毁禁戒,则得禽兽饥饿;如嗔恚,则得丑陋聋残;如懈怠,则得是事无成;如乱意,则得盲目冲动;如愚痴,则得畜生。明白因缘所生法的明明历历,于是想成就好事,就聚缘;想远离恶事,就拆缘,此过程中,主宰在于我们自己,为什么有时候改变不了呢?实在是对缘起法认识上的不足所导致。在未证佛果之际,戒律上难免有持犯,持戒是应作,犯戒是不应作;持戒是不障碍道,远离罪咎,犯戒是障碍道,招致罪过;持戒是离罪,犯戒是得罪;持戒是净法,犯戒是垢法;世间善法是有漏,出世间善法是无漏;随顺法性是正道,违背法性是邪道;造作而起是有为法,法尔如是,不假造作是无为法;有为法住于生死是世间法,无为法解脱生死是涅槃法。
【经文】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龍戾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经文意思是】正是因为刚强难化的众生,无明风起,心中如猿猴攀枝,舍一取一,又如步驱虫,因有我故,所以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对此,佛陀以若干种法调御其心,才可以调伏。这其中原因是,譬如暴戾不训的象马,必须加以鞭子的毒打,甚至于使之痛彻入骨,然后才能使其调伏就范,所以,对娑婆世界刚强难化的众生,因为施用一切因果报应、刻骨铭心之言辞,才可以使他们入佛知见。
罗什法师说:马有五种,第一,见鞭影即是调伏;第二,得鞭乃伏;第三,以利锥刺皮乃伏;第四,穿肌乃伏;第五,彻骨乃伏。大象不调,以钩制之,乃至彻骨,然后调伏。
【经文】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经文意思是】众香国中的众菩萨听说了这样的教化方法,都赞叹释迦牟尼佛说:从未听说过,象世尊释迦牟尼佛能隐藏无量自在之力,才能在五浊恶世用各种苦法度化众生,并且还有这些大菩萨,也能同释迦牟尼佛一样任劳任怨,且其心中谦下而不我慢,分明是以无量的大悲心,才愿意生在这样的佛土中啊!
【经文】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说,此娑婆世界的菩萨对诸多众生能够生起坚固的大悲心,实在如各位所说,他们这样一世饶益众生,胜于他方国土中百千劫所行。正如罗什法师所说:良医处于疾疫之世,其治众多,若居无疾疫世,所治者少,菩萨处此娑婆,一世度生,胜彼净土利生百千劫行,为若此也。
【经文】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经文意思是】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此娑婆世界有十种善法,是其他任何净土所没有的,是哪十种善法呢?即以布施救度他人的贫穷,也可改变自悭贪;以净戒可以救护他人的毁犯,也可自度染污;以忍辱法停止对方的嗔恚,坚固忍辱行;以精进转化他人的懒惰,度自己的懈怠;以禅定摄化他人的胡思乱想,使自己能够如如不动;以智慧破他人愚痴,使自己感受到心无挂碍;以除八难法度脱八难所缚;以大乘佛法度脱乐小乘佛法的人;以诸善法救度缺德无德的人;以常用四摄法成就众生。相对此十种善法,其他佛土没有,原因是其他佛土清净无染,如西方极乐世界连女人都不存在,不需要持淫戒,尽管其中有凡夫、天以及声闻。至于众香国中无女人,连声闻缘觉也不存在。
【经文】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经文意思是】众香国中的菩萨对维摩诘说,如这些行愿甚深的法身大士到此土度生,可以自由自在不被恶法牵着鼻子走,而一般初心菩萨愿力虽甚深,道行还比较脆弱,那么这些菩萨到此土度生,要具备多少条件才能行无污染,生于诸佛净土呢?
【经文】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回答说,初机菩萨需要成就八种法,才能在此娑婆世界行无污染而生于诸佛净土。是哪八种法呢?第一,慈心无量,饶益无量众生而不望回报;第二,悲心无量,代一切众生承受各种苦恼;第三,喜心无量,所作功德能够布施回向给众生;第四,舍心无量,以平等心对待众生,谦卑不使众生以为高高在上,从而度众生无有障碍;第五,对待诸菩萨视之如佛一般恭敬,所没有听到的一切大乘经典,有缘听到而不怀疑;第六,既然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么就能不与声闻(小乘法)相违背;第七,菩萨对于一切名闻利养,甘于淡泊,所以见他人有更多的供养不会嫉妒,更不会为名闻利养抬高自己,不供养就不说法,并能在此中调伏自己的妄想分别心;第八,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不纠缠他人的短处,以持之以恒的清净心获取成佛的功德资粮。这就是初机菩萨修习的八种法要,如是即能在此娑婆世界广度众生。
【经文】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和妙吉祥菩萨在大众中说此法时,有百千天人都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证得无生法忍。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一 香积佛品第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