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八 观众生品第七▪P2

  ..续本文上一页能助人为己乐,对所有饶益众生事业,无有懊悔、忌妒心,如是即是菩萨喜。不似一般人懊悔、忌妒、不平衡。

  【经文】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

  经文意思是:什么是菩萨的舍呢?维摩诘回答说,菩萨所作随顺法的本性(空),所以即能舍时而不希望回报,是真正的舍,如是即是菩萨舍。不似众生欲壑难填,得陇望蜀,甚至不耕耘也希望收获等。

  关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说到这里。

  【经文】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经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萨又问:“菩萨未证法身(空性),对于生死有畏惧,应当依靠什么呢?维摩诘回答说,菩萨未证法身,在畏惧生死中,应当依靠佛陀无量劫积累的功德之力(利益一切众生的能力),如是依靠,将证得法身,如是即生死法见无省事,则无所畏惧。

  【经文】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经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萨又问,菩萨要依靠如来无量劫来的功德之力,应当怎样安住呢?维摩诘回答说,菩萨要依靠如来的功德之力,就是应当要安住度脱一切众生,因为若无众生,即无如来可成,菩萨只有度众生,才能圆成自己的佛道。

  【经文】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经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萨又问,要度化众生,应当去除什么呢?维摩诘回答说,要度化众生,应当去除烦恼。因为烦恼业,所以有众生,如无烦恼,则即无众生。

  【经文】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

  经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萨又问,菩萨要除去烦恼,应当怎么去行呢?维摩诘回答说,菩萨应当行于正念,正念、一念心现前,则烦恼自除。

  【经文】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经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萨又问,菩萨应当如何行于正念?维摩诘回答说,菩萨应当见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如是即安住正念,即是处生死变相,行不生不灭法,如见器相回归金性;妙吉祥菩萨又问,什么法不生?什么法不灭呢?维摩诘回答说,一切二边的偏邪知见,都是不善,即是不生;净佛国土都是善法,即是不灭。可见,善法是空,不善法是二边,空是净土是善法,二边是秽土,是不善法。

  【经文】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经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萨又问:“善与不善的根源是什么呢?维摩诘回答说,身体是根源,因为善不善业都是由身体造作,学佛要超越善与不善,正是“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所以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妙吉祥菩萨又问:身体的根源是什么?维摩诘回答说,欲贪是生死的根源,正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尺波”,尽管“多情乃佛心”,实是悲,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妙吉祥菩萨又问:欲贪的根源是什么?维摩诘回答说,欲贪的根源是虚妄分别,即以能分别之心,取所分别之境,以之为实,即执取贪著。

  【经文】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经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萨又问,虚妄分别的根源是什么呢?维摩诘回答说,虚妄分别的根源是颠倒妄想,所谓我想、法想,都是缘生幻有,而执幻不实,则是颠倒妄想,即使真如也不守自性。妙吉祥菩萨又问,颠倒妄想的根源是什么呢?维摩诘回答说,颠倒妄想的根源是了无所得,即是无住,即是如空中花,水中月,有也没有;妙吉祥菩萨又问,无住的根源是什么呢?维摩诘回答说,了不可得的无住就是没有根源,因为现象界不可靠,空无所有,即是诸法实相,无能依所依,所以无住即无本。妙吉祥菩萨,无住即真如,而真如不守自性,即法性无性,却又能随缘立一切法,所立一切法又无非真如,没有次第,直指人心,当下即是,否则住在任一处即执著,执著就是轮回。有一句话:“无佛处真要停留,有佛处急需走开”。即:无人无我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

  【经文】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

  经文意思是:正当妙吉祥菩萨和维摩诘交谈告一段落之际,丈室之中出现了一位天女,她是看到法会中,诸天、人、大弟子等听到所说的佛法,即以法喜充满的心情,出现在大众面前,即以天上的妙花,色彩纷呈,散向诸菩萨及大弟子,表示恭喜祝贺之意。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妙花落到大菩萨身上纷纷落地,而落在大弟子们身上的竟然粘在身上不落下来,可以想见,那天花散落不掉的情景,本来佛制比丘不允许香花着身的,如著身即是犯戒,当时大弟子们身上落了厚厚的一层天花。

  【经文】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经文意思是:因为香花著身是犯戒。所以机械守戒的诸大弟子都纷纷运用神通之力,想使身上的花去掉,却毫无办法,此时天女看着发笑,就问舍力弗:您为什么要去掉这些香花呢?舍力弗回答说,佛制比丘不可以著花,著花即是不守戒且不如法,看着不威仪,所以要去掉它。

  此处的天女同维摩诘都是法身大士,否则单纯的天女是不会有如此境界,所谓制戒,应是教人不取不舍,不是教人有取舍。而小乘根机不是取就是舍,把佛制变成了法制,见花著身,即有犯戒和不威仪之感,于是手忙脚乱,即是表明众生有我就有法,如是即有执著。

  【经文】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经文意思是:天女说,舍力弗!您不要以此无情之花妄生分别,是不如法,为什么呢?此香花没有分别,只是仁者您自己自心生出的分别,如风动、幡动之说,实乃仁者心动,又如“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也如有色眼镜看东西,总是一相情愿。如果您真的在佛法上出家,应无分别平等,如果有丝毫的分别执著,即是同法性空相违背,才是不如法;如果于一切法不舍弃不执取,即是无所分别,才是如法;观察这些大菩萨不用手忙脚乱,花也不著身上,这表明他们已经断了妄想分别。

  【经文】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经文意思是:如果人有分别执著,就如同人畏惧之时,妖魔鬼怪会乘虚而入,如人算卦说有车祸,低头丧气,心里因惧怕而全神贯注投入进去,车来没注意,一下子有了车祸,于是有人感慨真准啊!又如人若怕狗,前面跑,后面追,你若不怕,狗只吠叫而已,是它怕你,能奈你何?罗什法师解释说,如一罗刹鬼,变成马形,有一勇士骑上这匹马,一点也不怀疑,走在中途,马问勇士,骑的马还好吗?于是,勇士拔刀给罗刹看:这把刀还好吗?罗刹知道此人无所畏惧,终究不敢加害于他,正是因为如此,二乘人不知生死的本来面目,所以怕生死,如是外尘色声香味触法会随着惧怕的心态乘虚而入,就如同夜里走路看见一盘绳子,以为是蛇而被吓死,或者杯弓蛇影,以为真实而折磨自己。反过来,已经离却了恐惧的法身大士,一切的五欲境界奈他不得,你们声闻人虽断见思二惑,却没有断习气,所谓习气,就是惯性,不由自主,如“他妈的,我没有骂人”,矛盾又不矛盾,他想不骂,但他骂了。正因为如此,花落在身上,抖落不掉(守戒和威仪的习气)。

  【经文】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经文意思是:舍力弗问:天女!你如此辩才如维摩诘,你在这里住很久了吗?天女回答说,我在此丈室,如同长老(舍力弗)证得解脱一样。舍力弗说:我早已证得了八解脱(1,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4,空无边处解脱;5,识无边处解脱;6,无所有处解脱;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8,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那么你在此很久了吗?天女回答说:您证得解脱有久近可说吗?解脱离时空妄法的束缚,时空不有,哪里有久近可说呢?

  【经文】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经文意思是:舍力弗听到这样一番话,知道所说有失误,就默然无语不再回答,天女就问:象您这样的大长老,智慧第一,怎么也无话而说了呢?舍力弗回答说,证得解脱的人,言语不能表达,超越时空,所以我对此也不知要说什么。意即无话可说,可见“沉默是金,雄辩是银”,面对真理、是非,应是“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经文】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经文意思是:天女又对舍力弗说,语言文字,是缘起法,智者观之,当下即空,都是解脱相,为什么?所谓解脱相即是诸法实相,所以它无内无外,不在两中间,远离二边,语言文字也是同样的不内不外,不在两中间,所以,舍力弗,不要离开文字而证解脱,法法本自解脱。此正如禅宗的“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一般人蒙头转向,利根人言下舒畅!

  【经文】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八 观众生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