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八 觀衆生品第七▪P2

  ..續本文上一頁能助人爲己樂,對所有饒益衆生事業,無有懊悔、忌妒心,如是即是菩薩喜。不似一般人懊悔、忌妒、不平衡。

  【經文】何謂爲舍? 答曰:所作福佑,無所希望。

  經文意思是:什麼是菩薩的舍呢?維摩诘回答說,菩薩所作隨順法的本性(空),所以即能舍時而不希望回報,是真正的舍,如是即是菩薩舍。不似衆生欲壑難填,得隴望蜀,甚至不耕耘也希望收獲等。

  關于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就說到這裏。

  【經文】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诘言:菩薩于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經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菩薩未證法身(空性),對于生死有畏懼,應當依靠什麼呢?維摩诘回答說,菩薩未證法身,在畏懼生死中,應當依靠佛陀無量劫積累的功德之力(利益一切衆生的能力),如是依靠,將證得法身,如是即生死法見無省事,則無所畏懼。

  【經文】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于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衆生。

  經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菩薩要依靠如來無量劫來的功德之力,應當怎樣安住呢?維摩诘回答說,菩薩要依靠如來的功德之力,就是應當要安住度脫一切衆生,因爲若無衆生,即無如來可成,菩薩只有度衆生,才能圓成自己的佛道。

  【經文】又問:欲度衆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衆生,除其煩惱。

  經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要度化衆生,應當去除什麼呢?維摩诘回答說,要度化衆生,應當去除煩惱。因爲煩惱業,所以有衆生,如無煩惱,則即無衆生。

  【經文】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

  經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菩薩要除去煩惱,應當怎麼去行呢?維摩诘回答說,菩薩應當行于正念,正念、一念心現前,則煩惱自除。

  【經文】又問:雲何行于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滅。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經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菩薩應當如何行于正念?維摩诘回答說,菩薩應當見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如是即安住正念,即是處生死變相,行不生不滅法,如見器相回歸金性;妙吉祥菩薩又問,什麼法不生?什麼法不滅呢?維摩诘回答說,一切二邊的偏邪知見,都是不善,即是不生;淨佛國土都是善法,即是不滅。可見,善法是空,不善法是二邊,空是淨土是善法,二邊是穢土,是不善法。

  【經文】又問:善不善孰爲本? 答曰:身爲本。又問:身孰爲本?答曰:欲貪爲本。 又問:欲貪孰爲本?答曰:虛妄分別爲本。

  經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善與不善的根源是什麼呢?維摩诘回答說,身體是根源,因爲善不善業都是由身體造作,學佛要超越善與不善,正是“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所以說:吾有大患,爲吾有身。妙吉祥菩薩又問:身體的根源是什麼?維摩诘回答說,欲貪是生死的根源,正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尺波”,盡管“多情乃佛心”,實是悲,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妙吉祥菩薩又問:欲貪的根源是什麼?維摩诘回答說,欲貪的根源是虛妄分別,即以能分別之心,取所分別之境,以之爲實,即執取貪著。

  【經文】又問:虛妄分別孰爲本?答曰:顛倒想爲本。又問:顛倒想孰爲本?答曰:無住爲本。又問:無住孰爲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經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虛妄分別的根源是什麼呢?維摩诘回答說,虛妄分別的根源是顛倒妄想,所謂我想、法想,都是緣生幻有,而執幻不實,則是顛倒妄想,即使真如也不守自性。妙吉祥菩薩又問,顛倒妄想的根源是什麼呢?維摩诘回答說,顛倒妄想的根源是了無所得,即是無住,即是如空中花,水中月,有也沒有;妙吉祥菩薩又問,無住的根源是什麼呢?維摩诘回答說,了不可得的無住就是沒有根源,因爲現象界不可靠,空無所有,即是諸法實相,無能依所依,所以無住即無本。妙吉祥菩薩,無住即真如,而真如不守自性,即法性無性,卻又能隨緣立一切法,所立一切法又無非真如,沒有次第,直指人心,當下即是,否則住在任一處即執著,執著就是輪回。有一句話:“無佛處真要停留,有佛處急需走開”。即:無人無我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

  【經文】時維摩诘室,有一天女,見諸天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

  經文意思是:正當妙吉祥菩薩和維摩诘交談告一段落之際,丈室之中出現了一位天女,她是看到法會中,諸天、人、大弟子等聽到所說的佛法,即以法喜充滿的心情,出現在大衆面前,即以天上的妙花,色彩紛呈,散向諸菩薩及大弟子,表示恭喜祝賀之意。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妙花落到大菩薩身上紛紛落地,而落在大弟子們身上的竟然粘在身上不落下來,可以想見,那天花散落不掉的情景,本來佛製比丘不允許香花著身的,如著身即是犯戒,當時大弟子們身上落了厚厚的一層天花。

  【經文】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經文意思是:因爲香花著身是犯戒。所以機械守戒的諸大弟子都紛紛運用神通之力,想使身上的花去掉,卻毫無辦法,此時天女看著發笑,就問舍力弗:您爲什麼要去掉這些香花呢?舍力弗回答說,佛製比丘不可以著花,著花即是不守戒且不如法,看著不威儀,所以要去掉它。

  此處的天女同維摩诘都是法身大士,否則單純的天女是不會有如此境界,所謂製戒,應是教人不取不舍,不是教人有取舍。而小乘根機不是取就是舍,把佛製變成了法製,見花著身,即有犯戒和不威儀之感,于是手忙腳亂,即是表明衆生有我就有法,如是即有執著。

  【經文】天曰:勿謂此華爲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爲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

  經文意思是:天女說,舍力弗!您不要以此無情之花妄生分別,是不如法,爲什麼呢?此香花沒有分別,只是仁者您自己自心生出的分別,如風動、幡動之說,實乃仁者心動,又如“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也如有色眼鏡看東西,總是一相情願。如果您真的在佛法上出家,應無分別平等,如果有絲毫的分別執著,即是同法性空相違背,才是不如法;如果于一切法不舍棄不執取,即是無所分別,才是如法;觀察這些大菩薩不用手忙腳亂,花也不著身上,這表明他們已經斷了妄想分別。

  【經文】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爲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經文意思是:如果人有分別執著,就如同人畏懼之時,妖魔鬼怪會乘虛而入,如人算卦說有車禍,低頭喪氣,心裏因懼怕而全神貫注投入進去,車來沒注意,一下子有了車禍,于是有人感慨真准啊!又如人若怕狗,前面跑,後面追,你若不怕,狗只吠叫而已,是它怕你,能奈你何?羅什法師解釋說,如一羅刹鬼,變成馬形,有一勇士騎上這匹馬,一點也不懷疑,走在中途,馬問勇士,騎的馬還好嗎?于是,勇士拔刀給羅刹看:這把刀還好嗎?羅刹知道此人無所畏懼,終究不敢加害于他,正是因爲如此,二乘人不知生死的本來面目,所以怕生死,如是外塵色聲香味觸法會隨著懼怕的心態乘虛而入,就如同夜裏走路看見一盤繩子,以爲是蛇而被嚇死,或者杯弓蛇影,以爲真實而折磨自己。反過來,已經離卻了恐懼的法身大士,一切的五欲境界奈他不得,你們聲聞人雖斷見思二惑,卻沒有斷習氣,所謂習氣,就是慣性,不由自主,如“他媽的,我沒有罵人”,矛盾又不矛盾,他想不罵,但他罵了。正因爲如此,花落在身上,抖落不掉(守戒和威儀的習氣)。

  【經文】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經文意思是:舍力弗問:天女!你如此辯才如維摩诘,你在這裏住很久了嗎?天女回答說,我在此丈室,如同長老(舍力弗)證得解脫一樣。舍力弗說:我早已證得了八解脫(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4,空無邊處解脫;5,識無邊處解脫;6,無所有處解脫;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8,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那麼你在此很久了嗎?天女回答說:您證得解脫有久近可說嗎?解脫離時空妄法的束縛,時空不有,哪裏有久近可說呢?

  【經文】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于是不知所雲。

  經文意思是:舍力弗聽到這樣一番話,知道所說有失誤,就默然無語不再回答,天女就問:象您這樣的大長老,智慧第一,怎麼也無話而說了呢?舍力弗回答說,證得解脫的人,言語不能表達,超越時空,所以我對此也不知要說什麼。意即無話可說,可見“沈默是金,雄辯是銀”,面對真理、是非,應是“是非以不辯爲解脫”。

  【經文】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經文意思是:天女又對舍力弗說,語言文字,是緣起法,智者觀之,當下即空,都是解脫相,爲什麼?所謂解脫相即是諸法實相,所以它無內無外,不在兩中間,遠離二邊,語言文字也是同樣的不內不外,不在兩中間,所以,舍力弗,不要離開文字而證解脫,法法本自解脫。此正如禅宗的“道得叁十棒,道不得也叁十棒”,一般人蒙頭轉向,利根人言下舒暢!

  【經文】舍利弗言:不複以離淫…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八 觀衆生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