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八 觀衆生品第七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八 觀衆生品第七

  

  觀衆生品第七

  或許聽完“不思議品”之後,我們有些感動,覺得非常非常的不好意思:學佛,我們缺少一種敬業精神,需要努力,需要改變,那麼,現在我們可以打一個妄想,我們也要效法、實踐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現行不可思議事,但如果真想把妄想變成現實的話,我們必須人法皆空,而人法皆空實在是事物的真相,只有人法皆空,才能契真空理,然後起大用,由根本智生起方便智,成就不可思議之事,因此能淨佛國土,然後經過努力,極樂國土清淨,成就娑婆衆生往生得以解脫。可見,我們今天走的路是阿彌陀佛曾經走過的路。

  所謂“衆生”,梵語是“薩埵”,即是四大五陰和合的生命體,唐代譯爲“有情”,是專就有情邊說,事實上凡是生命,都是因緣所生,所以稱爲衆生。

  所謂“觀”是觀照般若,是真正的佛法實踐,即是由文字認識實相(空性)的過程,能夠與之相應乃至相契稱爲觀,可見觀有透視的意思,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六根對六塵生六識,是分別心産生作用,反過來,觀察六根自性空,外塵無自性,則分別不真實,即是妙觀察智,如以金造佛像、茶杯、尿壺,分別好壞是識分別心的作用;如以智慧觀照,則佛像、茶杯、尿壺都是金器。我們要學習金店老板,一眼看穿,不被外表所迷惑。所以,“如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更何況本來就是夢裏六趣,原是空空如也。

  在此品衆,二乘人不得法空,所以對之以天女散花著在聲聞身上;不得人空,所以對之轉男成女。因此菩薩觀一切衆生,本自空性,即是涅槃。只是因衆生不得通達,才對之救治之藥,如病愈則藥也除。

  【經文】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菩薩雲何觀于衆生?”

  經文意思是:正當維摩诘說完不可思議解脫之時,妙吉祥菩薩問維摩诘,維摩居士,菩薩怎樣觀照衆生呢?如果以爲有衆生,即同于凡夫;如果以爲無衆生,即同于二乘,則無度生事業,那麼到底怎樣觀照衆生呢?

  【經文】維摩诘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衆生爲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回答說,菩薩觀于衆生,應當這樣觀照,就如幻師一般,所見自然是幻人;如智者,發見水中之月,也如在鏡中尋找自己的形象;如渴鹿熱時陽焰,如山谷中的回音,如空中停留的雲,如水面上的聚沫,如水中的泡影。此是說明一切法無實,如小孩玩泥巴,指出六道衆生無有自性,純是泥巴所成。

  【經文】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叁入,如十九界,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經文意思是:如果以爲衆生是實在有,那麼情況是怎樣的呢?如同芭蕉一樣堅實,如同閃電一樣久住,如同四大之外的第五大,如同五陰之外的第六陰,如同六情(根)之外的第七根,如同十二入之外的第十叁入,如同十八界之外的十九界,都是畫蛇添足,本來沒有的事,如龜毛兔角,菩薩觀衆生當如是觀。

  【經文】如無色界色,如焦谷芽,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叁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迹,如石女兒,如化人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經文意思是:菩薩觀衆生如同無色界色(不存在),爲什麼?因爲無色界衆生無業果感召的色身,他們只有神識作用,沒有形色的活動。如燒焦的谷種發出的芽,如阿那含(譯爲不來)又入胎,如阿羅漢已然無生又有叁毒,如讓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悭貪、嗔恚、犯戒,如佛陀的煩惱習氣,如瞎眼的人能看到外色境,如入了滅盡定的聖者的呼吸,如空中飛鳥的足迹,如石女的兒子,如幻化人的煩惱,如夢中見到自己睡醒,如已經涅槃的滅度者受身,如沒有煙的火焰,菩薩觀于衆生當如是,本來沒有,硬要說有,所謂的有也不是真有。

  【經文】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雲何行慈?

  經文意思是:當維摩诘說到此,妙吉祥菩薩就問,如菩薩如上所觀,則沒有了衆生相,事實上,菩薩行慈,以衆生爲所緣境,如果沒有了衆生,菩薩怎樣行慈呢?而無慈又違背菩薩道,違背佛經所說:若無衆生,即無如來可成。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經文】維摩诘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爲衆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說,菩薩對衆生作以上如幻如化觀之後,自我感覺應當爲有緣衆生演說這種觀衆生之法,使他們轉迷爲悟,即轉識成智,這才是最真實的慈啊!不忍衆生苦,要行真慈,不能趁火打劫;不忍聖教衰,要說真法,不能耍戲法魔術之法,反思每一個人的經曆,提醒自己不能再混沌下去了。

  【經文】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叁世故。行無诤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

  經文意思是:菩薩能隨順法性,無緣緣于所緣的衆生,起一切相,生相不生,滅相不滅,即以無生法教化衆生,即是寂滅慈;菩薩隨順法性(空性),無有煩惱,即是行不熱惱;菩薩隨順法性,則不見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即能行平等之慈;菩薩隨順法性,幻化不真,起無所起,即是行無诤慈;菩薩隨順衆生法性,即內六根不與外六塵和合,都無自性,即是行不二平等慈。

  【經文】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

  經文意思是:宇宙萬有紛紛擾擾,雖都是空,此空卻分明在紛紛擾擾的宇宙萬有得以通達,即“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菩薩即能觀不壞諸相見真如法相,即是行不壞慈;菩薩即能所而非能所即空性,如是不被八風及各種煩惱所動,面對現實,一切究竟堅固,即是行堅固慈;菩薩觀諸法本性是空,超越染淨,本來清淨,即是行清淨慈;菩薩心包太虛,量同沙界,與空相應,即是行無邊慈。

  【經文】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衆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衆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經文意思是:菩薩觀空斷惑,破煩惱賊,即是行阿羅漢慈;菩薩以無所緣而緣衆生,行四攝法,使衆生安樂,即是行菩薩慈;菩薩觀本質即如,現象即來,空即相,相即空,即是如來無二,如金剛經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即是空義,能觀諸法如義即是行如來慈;菩薩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則人我兩亡,則能自他兩利,若如是行即是行佛之慈;菩薩即諸法空相中不見于因,其來無始,天然大業,最忌裝潢,本來如是,即是行自然慈;菩薩以一切法平等一昧,覺根本空智,則一切法無有障礙,如是即行菩提慈。

  【經文】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

  經文意思是:菩薩與空相應如春風化雨,普潤群生,即是行無等慈;菩薩能引導凡夫二乘,進取大乘無上妙道,如是開闊視野心量,即人病己病,人溺己溺,如是行者,已是行大悲慈;菩薩觀法如化,則無我法二執,即無身心束縛、系累,廣度衆生永無疲倦、滿足,即是行無厭慈。

  【經文】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衆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

  經文意思是:菩薩與平等相應,把所證得的佛法全部布施給衆生,沒有一點點保留和吝惜悭貪不舍之心,如是即是行法施慈;可見,人人爲自己,佛菩薩爲大家;菩薩與空相應,透視化解五欲:財色名食睡的束縛,即能所無所得,如是不但沒有守戒之人和所犯之戒,如是行者,即是行持戒慈;菩薩與忍無可忍相應,內則不動心,外不見聲色之塵,即能不嗔恚惱恨一切衆生,如是行者即是行忍辱慈;菩薩與空相應,身心無自性可得,則能廣度衆生而不退,在生死大海之中,不知疲倦地打撈衆生(指願意被打撈的衆生),如是行者即是行精進慈;菩薩與心境俱空相應,于萬法之中,百花叢中,無牽無挂,即“諸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不懼妄想紛飛,如如不動,如是行者,即是行禅定慈;菩薩與一切真空妙有相應,深知衆生根機時節因緣,而能應機施教,對症下藥,如是行者即是行智慧慈。

  【經文】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诳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爲若此也。

  經文意思是:菩薩不起滅盡定而現諸威儀,隨其類別而爲現身說法,是權智範疇,如是行者即是行方便慈;菩薩直心如箭,一切法空,一切法都是佛法,如是行者,即是行無隱慈;菩薩發菩提心,不著二邊,行于中道,無所得,如是行者,即是行深心慈;菩薩行于真如法性,如行而說,如說而行,不僞善、裝模作樣,如是行者,即是行不诳慈;菩薩行于菩提涅槃,是諸法所依是空,而空即涅槃,寂滅爲樂,如是行者,即是行安樂慈。妙吉祥菩薩,菩薩的慈悲,正是象這樣啊。

  【經文】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爲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衆生共之。

  經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維摩诘居士:“什麼是菩薩的悲呢?”維摩诘回答說,菩薩所作見相離相,即相見性,如氣象萬千而歸于金,如是即能處變見常(空),以不變應萬變,不落生死,隨順法性,隨緣任運,而此法性又與衆生平等,都是空,如是即是菩薩大悲,不似一般人“執象而求,咫尺千裏”,雖能幫助衆生,也完全按照自己的取相標准衡量行事,愛別人是按照自己的標准,即更愛自己,一旦這標准不合自己規格,馬上就會另眼相看。

  【經文】何謂爲喜?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經文意思是:什麼是菩薩的喜呢?維摩诘回答說,菩薩悟入自他平等,即…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八 觀衆生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