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七 不思議品第六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七 不思議品第六

  

  不思議品第六

  

  關于“不思議品”,回憶“方便品”中維摩現疾,意爲集不思議衆說不思議法,現不思議境,贊佛不思議功德,使衆生生發不思議心,淨不思議佛土,成就不思議衆生。

  所謂“不可思議”,有兩種情形,一是佛陀所證空性(真如法性等)不可思議,二是衆生不能測知,稱爲不可思議。而佛陀所證又有體用二不可思議。體是所證空性(真如);用是所現神通,二者之間,由體起用,用又回歸體。此品的不思議,是所現大小相容之事,丈室之中容納叁萬二千獅子座,此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即是佛菩薩不可思議解脫,這樣的境界,在《楞嚴經》中就有“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說起來,一般人會問,科學能證明這一點嗎?曾經同一位教授探討這個問題,他一定要把科學同佛法攪在一起,最後我沈默了,因爲兩個切入的角度不同,更何況,科學永不完美,需要不斷創新,否則就將被淘汰。而佛法是對事物真相的闡述,如叁法印,永遠如此,必然如此,不論東西南北,古今中外,莫不如是。當一切真相大白的時候,我們將告別我們曾擁有的錯誤的思維觀念,此時轉迷爲悟,恢複本地風光,還我本來面目。關于神通之事,莫將俗見測如來境,以爲神話而輕慢佛法。

  不思議品是由舍力弗聽法不是特別契機,即站久了,身心疲倦,于是就打了妄想,而引起風波,因此因緣,維摩诘才顯現法界不思議的事迹,由此可見,諸佛菩薩顯現神通,都是因衆生的妄想分別心而起但切記顯神通並不是讓大家去學神通。

  【經文】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衆,當于何坐?

  【經文意思】正當妙吉祥與維摩诘對話剛剛結束之際,舍利弗多少有些不耐煩,其中不乏不契機的成分,佛法是要解決我們問題,必要針對人出現的問題下手。維摩經講到今天,自然也發生了一些問題,修養、耐心、迷茫,現在就來解決這樣的問題。當時舍力弗年齡偏高,站立過久,自然疲勞(一是沒有入定,二是契機說法,作當機衆,解決我們今天的問題)。于是舍力弗開始打妄想,此丈室之中,空空如也沒有床坐,如此看來,這些菩薩和大弟子等應當在哪裏就坐呢?此有舍力弗一向情願,用自己(聲聞人)的情緒衡量其他人的觀念,不過只是想想,沒有我們諸位中的,說話,出點怪聲而影響他人。

  【經文】長者維摩诘知其意,語舍利弗言:雲何?仁者爲法來耶,求床座耶?

  【經文意思】此時維摩诘以他心通知舍力弗心中所想,就對他說:舍力弗!你感覺你是爲法而來呢?還是爲床坐而來呢?(在座也要反省自己,我們有座位,還有我是不是爲了自己現在的座位動過念頭,生過煩惱?)若然法喜充滿,不會顧及身體疲倦,如果真能法喜充滿,則如《法華經》所說“五十小劫,猶如半日。”

  【經文】舍利弗言:我爲法來,非爲床座。

  【經文意思】就一般人而言,常會有虛榮心、自尊心,不願當衆出醜,更何況已斷煩惱的羅漢境界,雖未在定中,我執尚在,但也不應表現如此。于是違心地對維摩诘說:我是爲聽法而來,不是爲床座而來。就過失而言有叁種:1,心口相違;2,輕法重身;3,舍大取小。舍力弗有叁過的原因是我們今天聽聞此經者通病,需要反省的是我們,而不是舍力弗,舍力弗只不過是作爲衆生通病的切入點的代表。

  【經文】維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說:喂,舍力弗!如果是真正求法的人,應當照見五陰皆空,無我,自然不會貪著自己的身體性命,更何況身外之物的床座呢?佛陀因地之際的雪山聽到:“諸行無常,是生死法”,爲求“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而不惜舍身夜叉,如此壯舉,怎不會令我輩汗顔。

  【經文】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經文意思是】真正求法的人,不是在有色受想行識五陰中追求,因五陰和合緣起假有,絕不長久,也不是在有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十二入(六根、六塵)中追求,也不是在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中追求,因爲陰界入是衆生正報,叁界是衆生依報,追求依正報受用是凡夫所爲,況陰、界、入空,叁界如幻,不可靠也。

  【經文】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

  【經文意思是】因爲衆生著有無二相,所以真正求法者淫蕩超越迷(不覺)、覺、邪、正、染、淨的對立二元之相,如是即能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

  【經文】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經文意思是】真正求法者,應當同聲聞人的苦已知、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有本質的不同,所以是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即是無苦集滅道,因一切法空,當下解脫,即是大乘佛法。

  【經文】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經文意思是】爲什麼呢?因爲諸法實相(空性),不落入戲論之中,如果說我應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則是相對的緣起法,落入二邊,不是諸法實相,不是事物的真相,所以是戲論,不是真正的求法,真正的求法是二邊不著,中道不住,即無戲論,所以是大乘佛法。

  【經文】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

  【經文意思是】啊,舍力弗,諸法不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即是寂滅無生,不落諸相之中,如果依然執著有諸苦生、有諸苦滅等四谛法,同樣是求生滅之法,不是真正的求法者,況且,太陽一直都在,不會因爲陰雲合雨天而沒有,本來具足。此也說明舍力弗身疲念床座而身無常是生滅法,如求身安逸,即求生滅,非求法也。

  【經文】法名無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于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

  【經文意思】既然法的本質超越一切名言概念,那麼自然無有染汙,如果染著于法,則凡夫住于生死之中,二乘住于涅槃之中,即是被名相所束縛,不是真正的求法者;既然諸法不生不滅是空性,那麼自然也就沒有能緣的心法,也無所緣境界,即是法無行處,如果以攀緣心(能緣所緣)聽法,那麼這個攀緣的心境了不可得,如是,不是真正的求法者。

  【經文】法無取舍,若取舍法,是則取舍,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 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

  【經文意思是】諸法空相,即無取舍之相,如果舍生死取涅槃,斷煩惱證菩提,仍是取舍,不是究竟空相,如是,不是真正求法者;諸法空相,即法無處所,如果執著某一處所的法,那麼就是執著有實在自性處所,如是,不是真正求法者;諸法空相,即法無有不變的相,雖如是,卻又不離諸法見空相,如果隨法差別相上分別執著,那麼就是著相,如是,不是真正求法者;諸法空相,即是法不會停留不變,如果以爲有法可住,即輪回六道,如是,不是真正求法者。

  【經文】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爲,若行有爲,是求有爲,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應無所求。

  【經文意思】諸法空性周遍法界,一切法皆是佛法,即法不可以見聞覺知所求,如果在見聞覺知(心意識)上尋覓法性,那麼即是執著見聞覺知(分別心)的實在性,如是,即不是真正求法者;法爾如是,即空性,即法稱無爲,不加造作,如果追求有爲造作之法,即不是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如是,即不是真正求法者,所以說,舍力弗,如果是真正求法的人,則應是,在一切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不取不求,才是真正求法人,如《西遊記》中“無字真經”,看不懂時,只好有字,今日傳法也是一樣,應是與佛心心相印(空空相契),不似一般人所貪求,以爲灌頂受記,即是一勞永逸,傳法只是一種方便,也許剛開始還貪求,待到最後,則是無所求而求,應該說,法師傳法之時,應有責任感,不應隨意,如果不負責任,與騙子何異?

  【經文】說是語時,五百天子,于諸法中得法眼淨。

  【經文意思是】契機說佛法必定利益衆生,所以維摩诘說這段時,慰問團即與會大衆中,有五百天子,對諸法不再妄想紛飛,豁然開朗,因法法皆如,于是,得法眼清淨。

  【經文】爾時長者維摩诘,問文殊師利言:仁者遊于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經文意思是】正在這時,長者維摩诘又對妙吉祥菩薩說:您遊曆過無量千萬億世界,即經多見廣,哪一種佛國有無上妙好功德成就的獅子寶座呢?此中所說得“阿僧祇”譯無量數,即表示極多的意思。盡管維摩诘呵斥了舍力弗,但還是要准備座位與大家結緣,表示佛菩薩慈悲之心,面對今天要飯的人,我提倡:不給就別找借口,說了人家,一定要給予慰籍滿願。

  【經文】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叁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經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回答說:維摩居士,從這娑婆世界東方過叁十六恒沙數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土有佛,號須彌燈王如來,彼佛身高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有八十、六十、四十裏之說),此佛國內的獅子寶座也高八萬四千由旬,莊嚴無比,應屬第一。

  【經文】于是長者維摩诘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叁萬二千師子之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诘室。

  【經文意思是】此時長者維摩诘,現神通之力,比今天的手提電話還要快捷,也就在當時,須彌相如來,遣叁萬二千獅子寶座,…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七 不思議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