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六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P2

  ..续本文上一页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经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萨又问维摩诘:维摩诘居士,你所得的病是什么形状呢?维摩诘回答,我的病无形无相不可见,因为菩萨以大悲心缘于众生而有病相,本来无病可说,又哪里有形状呢?妙吉祥菩萨又问维摩诘,居士的病,是身病呢?还是心病呢?维摩诘回答说,我的病不是身病,因为身是四大和合,幻聚而已,病是谁病?也不是心病,因为心妄不实,似有实无,也不是心病,况且菩萨因大悲度众生而有病,不关身心。

  【经文】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妙吉祥菩萨又答道,维摩居士,你的病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哪一大之病呢?维摩诘回答说:我的病不是地大,也不离地大,水、火、风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就好象一只金马残缺一只眼,此残眼不是金体,也不离金体,而一切众生就是执四大幻相损减为实而有病,因为众生的病执金马残眼相之故,所以我以金马的金(非相)而现相同之病,实无病相(大悲相应,法身无病)。

  【经文】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

  【经文意思是】这时,妙吉祥菩萨问维摩诘:菩萨应当怎样慰喻有病的菩萨呢?维摩诘回答说:对有病的菩萨说,身体是无常的生灭法,而生死幻现,即不离生死即是涅槃,所以也不厌离这个身体;说身体八苦交煎,而苦乐相待无自性,即菩萨观苦不实,则苦何所惧,如是才能“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却不可执著涅槃之乐而自我陶醉,无有大悲;说身体没有主载,无有实体(四大五阴假合),如是以缘起法教化众生,说身体即缘起则是性空,超越一切的染净,“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一切的价值观念都是一厢情愿,虽如此却也不说,酒与花毕竟寂灭,因酒与花是空性,即是如来清净法身,正如此菩萨能够大悲示疾。

  【经文】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

  【经文意思是】说有病菩萨应忏悔先前之罪,校正现在乃至未来三业。因为先前之罪已成过去,如是即罪性本空由心造,有也幻生,幻心灭时罪亦亡,亡即幻灭,而不是“定业不可转”,如是成佛将成为可能,所以对有病菩萨不说停留在过去。菩萨与众生平等,此是对众生而言,我们就是有病的菩萨,只是另类,不是大悲心的一类。菩萨正是以自己的小病,推己及人,怜悯众生的大病(生死大病);对有病的菩萨,回忆所修福业,不惧怕死亡,维持清净的活命方式,如补身体杀王八、杀龟等生命为自己苟延残喘,除效果不好之外,又何必要损他益我生命。临终之际,善于护持正念,不生忧虑、苦恼,即能常起精进而不懈怠;有病的菩萨因以大悲心缘于众生而现病,目的是菩萨无上医王治疗众生一切身心、贪嗔痴之病,如邪见烦恼等都属颠倒梦想,菩萨即是唤梦之人,醒来!有病的菩萨能够如以上慰喻众生,令众生欢喜,则不负菩萨大悲之心。

  【经文】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 谁受病者?

  【经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萨问,维摩居士!有病的菩萨怎么样调伏自己的心呢?维摩诘回答说,有病的菩萨应作这样的观想,现在我的病,都是从无量劫来妄想颠倒所生,实是因缘所致,即由四大五阴乃至贪嗔痴等招感生死大病,其性幻化,没有实在之法,是谁感受病苦呢?我尚不可得,更何况我所有的病苦呢?进一步说,《大品般若经》说“一切法不受,乃至不受亦不受”。如是有病菩萨自调伏,自然也能调伏一切众生。

  【经文】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说,为什么呢?因为四大和合以成身相,实是假名而已;而四大合即假即空,则身无主载;进一步说,有病菩萨的(生死)病起都是因为执著有个主载的我造成的,如果透视无我,则病属谁生?我尚没有,病也不实,所以有病菩萨对于自我不应生起执著,即“兴如幻如佛事,建水月道场”。既然知道了有病菩萨生病的根本,即能除去我及众生的想法,有病菩萨调伏心的方法,应当对病起法想,应当这样的观想:只把众缘法和合成此身,聚是法聚,散是法散,即色心二法,缘起性空而无所得,如是无所受,无攀缘的心与外尘境。

  【经文】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

  进一步说,众缘和合的法,没有自性,平等无差别,无能无所,即是各不相知,因起时自不知起,灭时自不知灭,缘聚缘散,没有主载,所以说“不言我起,不言我灭”。

  【经文】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说,那些有病的菩萨还要灭去法想,因为为执实法而说缘起法,如又执缘起,依然是病,于是要去除对于法的执著,应当这样观想,以为有实在缘起法的观念,也同样是颠倒错谬,因为颠倒就是最大的隐患,所以我应当去除法想,如“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中论·观行品》)。

  【经文】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

  【经文意思是】怎样才是离呢?所谓离即是离我、我所,即离我人空(身心),离法、法空(器界),即是离我我所。怎么才是离我我所呢?也就是离人法二法,即身心与器界,即我法二空,怎样才是离二法呢?即是不分别内外诸法,即内不见根尘诸法,外不见情尘诸法,即是以根本智行于平等。怎样才是平等呢?即是诸佛众生与我等,而涅槃自性,即是诸佛众生我也一样空而平等。

  【经文】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说,为什么呢?因为回归空性之际,则我空,不见我相;法空,不见涅槃之法,即是二空。那么以什么为空呢?因我与涅槃,只有假名安立所以是空;象这样我与涅槃二法,没有决定真实性,证得空才会平等;因为我与涅槃都空,所以不再有其他病,只是执空之病不免,若能真空平等智现前,则空病也要空去。

  【经文】是有疾菩萨, 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经文意思是】有病的菩萨证得真空之理,自然不受一尘(色声香味触法等),所以是无所受,虽如此却又能无所受而受各种受(苦乐舍三受),即是,由根本智慧生方便智,也即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没有圆成佛果,即未具佛法,所以也不灰身灭智如二乘人的偏空涅槃,即面对现实,自利利他,继续努力。

  【经文】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

  【经文意思是】假设法身有苦受的菩萨,因物我空性平等,即能于受苦处,念念不忘六道轮回的众生之苦,生起大悲之心,人溺己溺,不忍众生苦,舍身救生,因为苦乐无自性如幻,所以能恒顺众生之所需,自然能够调伏自己不平等心,忍无可忍,同时也应当调伏一切众生忍无可忍,如是展转自利利他,成就佛果。

  【经文】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经文意思是】有病菩萨应当去除对所现境执著的错误观念,如红色眼镜中的茶杯是红色,而不去除能够生起观智的法,因“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三世诸佛皆供养法”。目的是为了断除菩萨的病根而引导他们,实是为教化众生;什么是病本呢?所谓病本就是能缘之心,缘于所缘之境,因为心境的配合,就有了攀缘,而机神微动则心有所属,即是病根之源;所攀缘的对象是什么呢?所攀缘的境是三界万物,因有攀缘,则有能缘;怎么样才能断除攀缘呢?因能所相待而成攀缘,能不自能,所不自所,能所不定即假即空,即是无所得,如是以无所得处,即真空理为所缘境,如是第二念能缘之心不生,如是攀缘虽不除也除了,幻人攀缘境,不留痕迹,即是无心人修无心道。

  【经文】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

  【经文意思是】什么是无所得呢?无所得就是要远离二见,而二见就是:1,内见,心想见虑,2,外见,一切诸法,因以智慧观则法住法位,则外相即如,智与识一体,则内心如,内外都如即是无所得。

  【经文】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已所修治,为无慧利。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说,妙吉祥菩萨,以上所说就是有病的菩萨调伏其心的方法,如是则能不惧生死,即可为众生断除老病死苦,这才是菩萨的光明大道;如果不能调伏其心,则对于自己的修行,内不足于利己,即无智慧庄严;外不足以利他,即无福德庄严。

  【经文】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经文意思是】菩萨如同力士,见怨家对手胜出,好胜争斗之心顿起,勇猛之气倍增;菩萨也是如是,见贪嗔痴如临大敌,不被美丽的外表所迷惑、诱惑,如是并能去除众生…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六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