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六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了法如梦,理解仗剑逼佛。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手中握利剑,逼持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二相,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此品缘起,佛见声闻罗汉、诸大菩萨都不堪维摩诘处问疾,只有派文殊菩萨去酬对,文殊菩萨是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央掘经》)再来,因为佛陀明知二乘人和菩萨不堪胜任,虽然他们第六识的“分别我执”已破,但第七识的“俱生我执”犹存,有“我”就有了意识上的自尊,对此,佛陀就不能直接派文殊菩萨问疾,因为遭受过呵斥的罗汉与菩萨,就人的情绪而言,很难接受与文殊菩萨一同前往维摩诘处问疾,因为当机者属文殊菩萨,不同于我们的感性认识,仅从表面现象上看待这个问题,如是,不但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反而会增加学佛的障碍。
【经文】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文殊菩萨译为妙德,又译为妙吉祥,为释迦牟尼佛菩萨弟子中最为殊胜,一说是龙种上尊王佛乘愿再来,助佛扬化。
【经文意思是】在诸大菩萨都叙述自己曾经与维摩诘的因缘后,那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你带领大众去到维摩诘处探病吧。文殊菩萨回答佛陀说:世尊,那位维摩诘,已得辩才三昧,很难与他酬对,因为,他已深入诸法实相,即空性,所以能在缘起法中善说法要,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辩才无碍。批破理事二障,智慧通达,掌握一切菩萨教化众生的方式、方法,因能于法处处自在,所以能深入诸佛秘藏(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因此,他能降伏众魔,因实相现前,则魔影不降而降,众魔自伏;并能游戏三界,显现神通,所显神通是对境缘起的方便慧。维摩诘依此广度众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经文】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经文意思是】虽然维摩诘是一位了不起的法身大士,也不能不去做,所以我应承佛圣旨,带领大众到维摩诘处探病。正在此时,会中诸大菩萨和声闻弟子、忉利天、梵天、四天王等听此消息都心中想到,现在这两位大士辩论,一位是高僧大德面貌,一位是在家居士形象,直是门当户对,棋逢对手,一定会演说如来无上妙法,当时有八千菩萨,五百大阿罗汉,百千天人,都要随之而去。
【经文】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经文意思是】此时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很多天人等恭恭敬敬,众星捧月一般组织一个庞大的慰问团,从庵罗数园浩浩荡荡开进毗耶离大城探病。正是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这时长者维摩诘心里已经感觉到了,现在文殊师利正同大众一起来往这里,就用神通力把丈室中东西和诸侍者一时隐没,只剩一张床,表现处因病而卧的样子,实是佛土常寂光。
【经文】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经文意思是】文殊菩萨走进维摩诘的丈室,见到房间空无所有,只有一张床上躺着维摩诘,此情此境,文殊菩萨已知维摩诘用意,就不是象一般那样,问长问短,动手动脚看看病历,摸摸额头,而是默然无语。因真如法中,开口便错,只好等着维摩诘的缘起妙有显现,一切言说都从缘起,所以等待维摩诘开口。这时,维摩诘开口说:善来,文殊师利菩萨,虽无来相却性空缘起又有来,虽不见相却又有见,在此说明,文殊虽是善来,维摩诘却是善见,所谓善来善见,都是性空缘起性见而已,虽如是,却回归性空,即是善来,性空不碍缘起。对于维摩诘的感受,文殊菩萨给予回应,形成互动,所以文殊师利菩萨说,正是这样,维摩居士,如果来过了就不再来,如果去过了就不再去(缘起性空),为什么?因为缘起的差别相都是:来无源头,去无处所。所见到的有无去来等都无非是幻相,如是幻有幻灭,幻去幻来,则都无实际,即是空性,如器相万千,终归金性,所以说不可见。从这段经文中可以发见,文殊、维摩二大士可谓棋逢对手。
【经文】且置是事。 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经文意思是】姑且放下此事,因为来的目的是探病,于是文殊菩萨问:居士的这病还可以忍受吗?如果治疗的不恰当,不至于加重吧?世尊大慈大悲,特派我们表示珍重珍重,一定要珍重。居士的病是因什么生起的?病了多久了?怎样才能痊愈呢?表面上看起来,是一般的问候语,一般人会以为就是我们四大不调的心之病,实则不是,因为维摩诘已证法身,对此,文殊菩萨暗藏机锋,由法身起过现未三时,病于何时?又在什么时候灭呢?
【经文】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菩萨心中的众生,如父母心中爱子,心境交互,如镜像,外境净,镜现净相,外境染污,镜中即现染污相,即是净来现净,秽来现秽,所以菩萨的病是以大悲心缘于众生而有病相,所以经文有,从无明而有,即有爱见,于是则有了我病生起。因为一切众生有,所以我病(法身远病);如果一切众生得以不生,那么我的病也就消失,即众生病起,悲心起,法身病起;众生病灭,悲心灭,法身病灭,起灭都随众生缘,不是法身有起灭,即是妙有真空。
【经文】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经文意思是】为什么呢?菩萨为众生入于生死,即随类现身说法,目的为众生,如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即能随缘入生死,则必然会生病;如果众生得离病苦(解脱),菩萨不再有病,就如一长者,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得病,父母随病(受子所致),如儿子病愈,父母随愈;菩萨也是如此,对于各类众生,爱之如同子女;众生若病则菩萨也病,众生若病愈,则菩萨亦愈。进一步说,这病是什么原因生起呢?回答是:菩萨的病是悲心所致,即虽是妙有,即是真空。
【经文】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故空。
【经文意思是】两位大菩萨激扬酬对,意为引导大众悟入性相皆空,深入探讨,于是有:维摩居士,你的丈室之中,为什么空空如也,连个侍者都没有呢?此时锋芒毕露,探究净佛国土因缘,对此,维摩诘答道:不仅我丈室空,就是诸佛国,也是都空无一物,因常寂光净土,不受一尘,本自空寂。文殊菩萨进一步问:诸佛国土的空义是怎样的呢?维摩诘回答说:此空不假造作,法尔如是,必须空去空的概念束缚才能体会得到。相对于众生不守本空,起惑造业受报,叫苦连天,消化不良,所以要“以空空”。
【经文】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又问: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经文意思是】文殊菩萨又问道:即是真空,为什么要用空空去呢?维摩诘答道,以无分别空,即真空,即是空去空有的观念,所以才是真空,文殊菩萨又问:这个无分别的空可以分别吗?维摩诘回答说:分别是缘起性本空,所以分别无有实义,即是分别也空。文殊菩萨又问,这个真空应当从哪里探求呢?维摩诘回答,缘起法如幻化,执则为实,即成六十二种邪见的根本。1,要解决六十二见的束缚,2,六十二见性空,所以说于六十二见中求(于五阴中起见,加断常二见)。
【经文】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 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又仁者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经文意思是】文殊菩萨又问维摩诘,六十二种邪见应当从哪里探求呢?维摩诘回答说,六十二见无自性,迷人成执而为邪见,实质上,六十二见与诸佛解脱,同一真如法性,执则成束缚,不执成解脱。既然本自解脱,即应就地跌倒就地爬起。对此,妙吉祥菩萨又问,诸佛解脱,应当从哪里探求呢?维摩诘回答说,法法本自解脱,并不是由解脱而解脱,所以并不需要探求,只是众生心被物转即成束缚,而束缚实无束缚即是心能转物即是解脱,所以说,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进一步说,仁者问我,为什么没有侍者?要知道,一切众魔和各种外道,都是我的侍者,为什么呢?因为众魔等贪著五欲,所以执著生死,而菩萨对于生死的不舍离,是生死即是涅槃的缘故,即不需舍生死而证涅槃;外道没有正信所以执著邪见(算卦、气功等等),菩萨透视见无所见,即是菩提,即能于诸见而不动,如是能够和其光而同其尘,所以一切众魔及诸外道,都是我的侍者。
【经文】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又问:此病身合耶?心…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六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