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有詳細的記載。論雲:
“若地獄死還生地獄,不必頭下足工而行,若天中死還生天趣,不必足下頭上而行,若地獄死生于人趣,應首上升,若天中死生于人趣,應頭歸下。”③
關于中有受生時的衣服穿著這一問題,在《大毗婆娑論》卷七十,也有頗爲詳細的說明。論中說:色界的一切中有受生時都有衣服,因爲色界衆生具有慚愧心,故與衣俱生;欲界衆生無慚愧心,故大多無衣;欲界菩薩中有亦無有衣,由于菩薩無量劫以來所修的種種善行,都回向無上菩提利益衆生,故菩薩中有受生時雖具相好,但無有衣服。④
總之,在顯密各經論中,都有關于中有相狀及其特征的論述。以上只是通過藏密所說的中有境界及顯教經論的中有特征,作了一些淺略的介紹。
四、生有的結束與中有的産生
叁界六道衆生生死輪回的惡性循環,是依業的招感而産生的,業是延續生命的進展、推動生死輪轉的直接動力。《楞嚴經》卷八說:“人在臨終時,身中暖熱未盡前,心中會頓然快速顯現一生所作的善、惡業。”⑥因所造的善惡業的不同,臨終受生中有時所産生的狀況功;有種種的差異。
(一)瀕死體驗因業而異
死亡,是每一個人遲早都要面對的。關于臨死之際的生理變化,近代醫學有較多的揭示。至于瀕死的心理、精神狀況,臨死時身心變化的規律和主觀體驗,諸經論中頗有明確的解答。
《瑜伽師地論》卷一把人的死亡心態分爲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叁類山。一、善心死。謂由生平的善業因緣,于臨終之際,自回憶先前所作令人心安理得、喜悅輕快的善事,或者通過其他人的勸導,使他陷入善的、安祥幸福的回憶中,先是粗顯的回憶,接著轉爲微細的回憶,然後轉爲無所憶念,以心安坦然的無記心命終。二、不善心死。謂由作惡因緣,或有關人、境、物的觸發,回憶起生平所作惡小及與煩惱相互關連的事,而生起貪、嗔、邪見等不善之法,亦是以粗顯的回憶轉爲細微的回憶,從不善的細想中命終。叁、無記心死。謂某種因緣,臨終時什麼也不回憶,在非善非惡、無所憶念的無記心中死去。叁種死的區別是:善心死,即安樂而死,無極苦受逼迫于身,不見擾亂安樂心境的情景;惡心死,即苦惱而死,臨命終時有極重苦受逼迫于身,見到擾亂安樂心境的狀況出現;無記心死,即非安樂又非苦惱而死。由此而知,臨終時所能回憶的,是生前多次重複,業力最強、印象最深的行爲。在衆多的經典中都強調,臨終一念是決定死後去向的增上緣,因此臨終最後一念甚爲關鍵。據《大寶積經·菩薩見實品》雲:
“最後識爲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與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②
臨終——念所決定的死後去向,以業識爲主體,在善心中死,則生刁:善道,于惡心中死,則生于惡道。
亡者的臨終主觀經驗和神識的去向,也可從:其外在的表征中驗知。如密教典籍《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十,列舉了將生于五趣的臨終迹相:③
1、將墮地獄者有十五征兆:(1)惡目瞻視諸親眷屬,雖是配偶。亦如是相向。(2)舉手摸索虛空。(3)不聽善友勸誡。(4)悲哭流淚。(5)遺失大小便。(6)閉目不開。(7)常覆頭面。(8)側臥飲啖。(9)身口臭穢。
(10)腳膝顫抖。(11)鼻梁欹側。(12)左眼跳動。(13)雙目變赤。(14)仆面而臥。(15)躊身左肋著地而臥。
2、將生餓鬼的八種征兆:(1)好舐其唇。(2)身熱如火。(3)常患饑渴、好說飲食。(4)張目不合。(5)兩目幹枯。(6)無有小便、大便遺漏。(7)右膝先冷。(8)右手常常握拳,此爲悭吝之表現。
3、將生畜道的五種征兆:(1)愛染妻子.貪視不舍。(2)踡曲手指和足指。(3)遍體流汗。(4)出粗澀聲。(5)口中咀沫。
4、將生人道的十種征兆:(1)臨終能起善念。(2)身無痛苦。(3)少說話,一心憶念父母。(4)于善惡心不錯亂。(6)其心正直無有谄诳。(
)知親屬家眷善護念之。(8)見所營理心生贊歎。(9)囑咐家事,示藏財寶。(10)起淨信心、請佛法僧對面歸敬。
5、將生天者的十種征兆。(1)起憐憫心。(2)生善良意。(3)起歡喜心。(4)正念現前。(5)身無臭穢。(6)鼻無欹側。(7)心無恚怒。(8)不戀家財親眷。(9)眼色清淨。(10)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迎接。
《俱舍論》卷十將死亡分爲頓死、漸死兩類。頓死者,意識與生命活動在刹那間中斷;漸死者,身內水、火、風叁大元素增盛,觸及遍布全身、形相甚小的“未摩””(相當于感覺神經作用),令身體失去感覺,這是—個漸變的過程④。至于意識,則與暖熱同時存在、同時離身,根據暖熱在身上最後消失的部位,便可驗知亡者神識離身的出口,據此可知其死後的去向。據《瑜伽師地論》卷一說,識與暖最後滅處,即識與暖熱從心髒往上走,識從下分舍,則生善道;識與暖熱自心髒往下走,識從上分舍,則墮惡道。①
由此可知,人死之後,隨著各人業力的差別而有不同的歸宿,有的可以升天成聖,有的轉世做人,不一定都會下地獄或變餓鬼。因此,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和終止,而是轉換另一生命的開始。
(二)中有的業力徵象
臨床醫學上斷定的死亡時刻以後所産生的意識活動現象,佛教則稱之爲神識或阿賴耶識活動』匕識離開軀體後,便轉依爲中有身。關于臨死時的身心變化,依死亡之進程而顯現中有在投生時的業力徵象,在《正法念處經》卷叁十四及密教《中陰聞教得度》等典籍都有詳細而系統的闡述。
1、《正法念處經》卷叁十四,將有情命終時所見的幻相與中有投生的狀況,歸納爲十七種“中有”。②, “
(1)人死將生天者,臨終見“樂相中有”,猶如白氎垂垂欲墮,細軟白淨,見已歡喜;又見園林池沼,蓮花池水,河林可愛,有人歌舞戲笑,次聞諸香,快樂無比,即生天上,以善業故,現得天樂,含笑怡悅,顔色清淨,親屬盡管啼哭悲號,亦不聞不見,唯見天界樂境歡喜向往,即受天身。
(2)若南贍部洲人命終將生北俱廬洲者,則見細軟赤氎可愛之色,即生貪心,以手捉持,親屬見其兩手摸空,複有風吹,冬暖夏涼,令心喜樂:又見青蓮花池鵝鴨鴛鴦充滿池中,神識隨境而遊,見有雌雄鵝交合,遂生貪染,自見其身爲鵝,若與雄鵝交歡,則生爲女子,與雌鵝交歡,則生爲男子,于北俱廬洲。
(3)南贍部洲將生西牛貨洲者,臨終見金色屋宅如雲遍覆,空中有黃氎垂挂,舉手攬之,親屬見其雙手攬空,又見自身爲牛,入牛群中求偶交歡,若于雄牛生貪,則生女子,于雌牛生貪則生男子。
(4)南贍部洲將生東勝神洲者,臨終則有相現,見青氎遍覆虛空,見其屋宅悉如虛空,恐青氎墮,以手遮之,親屬見其以手遮空,即便命終,自見中有如馬形,入群馬中覓偶,于公馬生貪爲女子,于母馬生貪爲男子。
(5)北俱廬洲人行下品十善,臨終自覺上升,見種種好花上妙之香,命終見蓮花樹,生起貪愛,即上大樹,于是生于須彌寶山下品受生。
(6)北俱廬洲人行中品十善,臨終見蓮花可愛,入蓮池中乘空而飛,即生天爲中品受生。
(7)北俱廬洲人行上品十善,臨終見勝妙堂莊嚴殊妙,升入其中,即生叁十叁天爲忉利天王,上品受生。
(8)北俱廬洲人臨終見園林遊玩之處,香潔可意,以清淨心入內,升宮殿中,即生忉利天。
(9)西牛貨洲人臨終時,以善業故,氣不咽濁,脈不斷壞,諸根清淨,見大池水如毗琉璃,遊至彼岸,見諸天女端正莊嚴,遂心親近,前抱天女,即時生天;
(10)東勝神洲人臨終時,見殿堂幢幡欄婇莊嚴,心生歡喜,于殿堂外見衆婇女與諸丈夫歌頌娛樂,遂入其中,即生天上。
(11)若餓鬼惡業既盡,受諸善業,便不再饑渴,見食不厭,見天界可意即赴彼處而生天。
(12)若畜生業報盡,以余善業,臨死見光明或樂處,即奔走往趨到于彼處,便生天上。
(13)若地獄衆生以業盡故,將欲解脫,命終之後不複見于閻羅獄卒,忽于虛空中見有歌舞戲笑,香風觸身,覺身受妙樂即生天上。
(14)若人中死還生人中,臨終時見大石山猶如影像,壓迫其身,動手欲推,家人見其手推虛空,又見此山如同白氎,變爲赤色,即便命終,複見光明處男女交合,起顛倒想,與男交則生爲女,與女交則生爲男。
(]5)若天中于臨終當生上天者,則無所苦惱,不失己身莊嚴之具,次第命終,見天女種種音聲,手執蓮花,色相殊勝,而升更上之天。
(16)若天中命終,當生下層天界,見衆蓮花;園林流池,皆亦不如,既見此己,饑渴苦惱,渴仰欲得,遂墮下層天。
(17)東勝神洲、西牛貨洲人命終,若彼此互生,則于臨終見黑暗洞窟,窟中有赤電光下垂如幡,以手攬之即便命終,緣幡而入窟中。于中陰身受生時所見之相,如前所述。
此經所述的十七種中有的狀態,是將命終時所見幻相與中有的投生合一而論,僅局限于投生善道,若天若人如能了知此道,以便到時辨識,自作抉擇。
2、藏密典籍《中陰聞教得度》中記載,將中有共分爲六種境相,亦即:處胎之時的本然中有;體驗夢境時的夢境中有;入定時的等持中有;死亡之時的命盡中有;體驗實相時的實相中有以及生死輪轉時的投生中有。在死亡之時及受生之前將體現的中有具有:命盡中有、實相中有及投生中有叁者。
由命盡中有轉爲投生中有,中有身由昏迷複清醒,此時中有已確知自己已死,尋見生前親友,想與之通話,而見親友不睹不聞、深感極不安甯、淒楚悲痛,“如魚離水、擲諸烈燼”,欲歸無所,孤苦無怙。時有強勁的業力狂風從背後吹來,推其奔波不已,或起、或落,身不由己,漂泊無定,渴望得一歸宿之處。或見無邊黑暗,或如入濃霧中,黑暗中…
《生死的橋梁——中有(傳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