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法之中接受四灌頂時,自心與上師無別中安住的意義是什麼呢?

  問:修法之中接受四灌頂時,自心與上師無別中安住的意義是什麼呢?

  答:從總體角度當中而言,無論什麼方便,都是爲了消盡自己的煩惱,增長自己的智慧。

  在生起次第中上師爲智慧尊,自己叫誓言者,上師是最圓滿的境界,而我們的內心仍舊還有很多煩惱,因此觀想上師融入自己,就意味著自己的內心得以清淨。這是一種淨觀,需要創造這樣的緣起之法。

  但在實際修持過程中,天天去思維:“導師融入自己,自己和上師無別。”僅僅一種思維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爲這只是初步階段,我們還要根據導師後面的教言如理如法去行持,才能逐漸成辦上師與自心無二。

  如是觀想的目的當然是爲了令自己消盡煩惱而達到清淨之心。因爲上師就是解脫,就是最圓滿的境界,觀想上師融入自己就意味著煩惱消盡,是功德圓滿的一個緣起。雖然現前可能還做不到這一點,但如是行持的目的就是爲了最終能趨向于這個狀態。

  (問)能起到什麼作用?

  剛剛已經講解過,座上應該如何護持自心與上師無別的見解。

  我們說過上師分爲外相、內相與密相叁種上師。能聽得見、看得著的上師叫外相上師,內相上師指的是自己的內心,密相上師是指自性,所以我們時時要調伏自己的內心。

  因此座下的時候,尤其是在面對現實生活時,能端正自己的心態,這就是快樂的根源。我們天天都在說,端正自己的心態是調心的一種方便,也是與上師無別的一種修學方式。因爲這樣去行持的作用就是能令¬煩惱逐漸消盡,而獲得更多的快樂。

  比如在面對生活中的諸多對境之時,有時由于我們自我感覺太強的緣故,總是以自己的標准來衡量或者要求他人,若是他人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內心就很不高興,並因此而生起諸多煩惱等等。

  那麼對一個修行者而言,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心態,尤其産生這種自我特權意識時,要知道這是自己不足的地方,是業力沈重的一種表現,在知道自己錯謬以後,就應該盡可能去改變自己的內心。如是調整以後,無論是面對家人還是朋友,都會變得很和諧,所以端正心態非常重要。

  現前網上也有很多類似的說法,比如人在小時候,覺得什麼是幸福,年齡逐漸增長以後,覺得什麼是幸福,最終還是端正自己的心態,因爲幸福並不在遙遠的地方就在身邊。當時我想這句話不僅適合世間,也是適合描述佛教。因爲端正自己的心態,他就是幸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修行。

  若我們能把這句話納入到生活的一切對境當中,我想這是非常偉大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對于家庭來說,如是行持就能成辦一個和諧家庭,對于做事業的人來說,由于福報增上,因此做什麼事情,也將是一個非常有成就的人物。

  我也曾告誡大家,當我們說自己內心煩惱沈重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說,此時要端正自己的心態。因爲你所謂煩惱的時候,可能就是由于自我感太強的緣故所致。你時時都要求他人要做到什麼標准,那麼平常也要反問一下自己,你是否也要求過自己應該做到什麼?

  修行者與世間人不同的區分就在此上。世間人永久拿著一雙眼睛去看待他人,要求他人怎樣;而修行者則是時時帶著一面鏡子觀照自心。若時時都能這樣端正心態,調伏內心,家庭和事業永久是幸福快樂的。爲什麼說我們的生活無法離開佛法,就是因爲佛法告訴了我們獲得快樂幸福的究竟方法。

  修法的目的就是在了知、認識自心與上師、本尊、衆生無別的基礎上來達到覺受,最終證悟上師自性本具有的功德——遍知、大悲、救度衆生之力。我們先從這樣一個不了義的基礎狀態當中逐漸達到了義,因爲了義的境界本來就是佛菩薩本具有的密意,這也要經過一個過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