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時應善巧對治煩惱

  禅修時應善巧對治煩惱

  我們在講解禅定之時說過,從圓滿果實的角度當中而言,起心動念可能是一種過失,因爲他還是屬于思維範疇之見解,但是從修行過程的角度當中來說,妄念卻是我們成辦解脫不可缺少之方便。

  現前雖然我們很多信衆都在修行禅定,也已經聽聞了諸多關于禅定見解的教授,但在實際行持當中,還是不習慣于去調伏妄念,而喜歡去尋找一種平靜的狀態。要記住,如果天天去尋找一種所謂平靜的狀態,那麼只要內心有一些散亂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起現一些煩惱。

  例如,我們反觀今天的這一座禅修,如果覺得自己安住的時間比往昔要長,內心便會非常歡喜。但若是一座下來,多數時間是在散亂,那麼我們的內心就會非常沈重,甚至覺得自己可能不是修密法的根機,因爲自己的心始終是這麼地散亂。這就充分地說明了,現前我們還是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平靜。

  因此,我們作爲修學密宗的弟子,要時時記得往昔所講解過的理趣:妄念不一定全是過失,若要是懂得善巧運用的話,那麼妄念反而是成辦解脫最佳之方便。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沒有妄念可以調伏,又如何去成辦解脫呢?因此,禅修之中出現妄念不是過失,而是要觀待我們是否懂得如何去運用妄念。

  例如某個房間非常地雜亂,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雜物,這時候把這些垃圾全部清掃幹淨,未必是有智慧者,但是能將垃圾變成有用的東西,那就是真正有智慧者的行爲。同樣一個道理,我們在修法過程當中,僅僅斷除妄念並不一定是有智慧,若能運用妄念,猶如將垃圾變廢爲寶一般,這才是有智慧的一種表現,才是一種功德。

  雖然我們有時也印證見解,但究竟圓滿的見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現前我們畢竟只是在行道過程當中而已。也就是說,在成辦究竟見解的過程當中,或有昏沈束縛自心,或有掉舉侵犯禅定,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作爲密宗修行者,我們要懂得此時該如何去運用妄念而作調伏。

  我在漢地之時,有很多人對我說,他覺得內心的煩惱太過沈重,因此想盡快成辦解脫,該怎麼辦?

  我們說過,小乘對治煩惱稱之爲斷除,大乘對治煩惱稱之爲轉變,密宗對治煩惱則稱之爲運用。雖然叁乘教法都是在講解對治煩惱,但在對治的方法之上卻有著很大的差距。而密宗與顯宗相比,能夠即生成辦解脫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雖然這些道理從文字上並不難理解,但這是否意味著以後我們不需要斷除煩惱,也不需要轉變煩惱,而是直接運用煩惱就可以了呢?不是的。因爲對初學者而言,運用煩惱的機會可能並不會很多,因此有時候我們還是不得不借助前面斷除和轉變的力量來成辦運用煩惱的見解。

  例如我們在座下的時候,貪嗔癡煩惱還是會不斷出現,此時第一時間要提起正念,盡可能把心收回來而斷除這個煩惱,這就是小乘的修法;若能將這種煩惱轉變成菩提心或者慈悲心等,這就叫大乘的修法;當煩惱生起來的時候,內心不需要斷除煩惱也不需要轉變煩惱,而是在境心不二的狀態當中安住,這就是密宗的運用煩惱。我想對很多人來說,密宗的運用煩惱的見解,目前還無法達到,但是我們還是要盡可能往這方面去努力。

  因此,我們在修行禅定之時,要懂得運用自宗的見解去調伏內心。若能如是行持,相信你的見解就會不斷增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