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他交換實修 上

  自他交換實修 上

   今天我是同你們討論菩提心這個事情,若說是要我給你們講課,我也不是很懂。

  

   你們一定要先發心,今天聽課是爲衆生聽課,一定要發這種無上的菩提心來聽課。天底下所有一切衆生,我要爲他聽課,先要有這樣的一種發心。現在我們沒有智慧,說這樣一種發心像吹牛一樣,但沒有辦法,需要這樣的一個過程。先想我今天上課爲天下所有的衆生,我爲他們而聽課,先這樣想,有這樣的發心是很重要的。

  

   比如說菩提心像是一個東西,這東西是給別人的,這不是自己用的,但我們需要這個東西。我們不需要的和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所爲所做的都是爲衆生做的,這是需要的;我們不能要的東西是爲自己做的一切,爲自己考慮很多而去做事,這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每天爲自己做一個事情,轉來轉去一直爲自己做事情,這是比較痛苦的事情。從現在開始,我們學佛,修習佛法,在發心的時候,有兩種心:一種是要取用的,一種是我們不能取用的。好的是爲衆生做事情,要有這樣的一種發心。

  

   我們傲慢、自私的心,也一定會有一點點,這個時候我們要觀察自己的本性,我們爲什麼有這麼多爲自己的心,爲什麼要這麼執著呢?需要去觀察自己的心。先要去觀察,然後去培養這樣一種心態:哦,我以前的認識是錯誤的,應該是別人所有的痛苦我能接受,我這樣去想,別人所有的痛苦,業力,我希望能幫別人去除掉,我自己去承擔別人的這些痛苦。而我自己的快樂,功德,我能給別人。先這樣想,每天都這樣的去想一想。這樣每天的鍛煉自己的心,自己的執著的傲慢心才會有點減少。但是如果每天都想著,我自己要開心,要快樂,眼裏沒有別人,只想要自己快樂,可最後不要說要快樂,自己根本快樂不起來,越來越痛苦越來越痛苦,最後自己把自己逼的成爲憂郁症了。我們修行就是打我們的傲慢、自私的心態,怎麼能打掉呢?想象別人的痛苦、病痛這些事情,我自己拿過來,這樣的去想,我有的一點點的功德,有一點點的快樂,長得有一點點漂亮,所有所有的我身上能用的一切東西,我能可以讓給別人。這樣不斷地去想,這才是比較好的。

  

   有這樣的思維每天去打擊自己自私的心態,慢慢地、不斷地這樣去鍛煉自己的心。把自己的“位置”讓別人坐,自己坐別人的“位置”,這樣去換位思考,這樣去真正的修行。修行不是念個咒,磕個頭,然後做一點點供養,這些是不是修行?這雖然也是修行,但怎麼說呢?這只是修行表面上的“標志”,根本的修行是我所有所做的是爲衆生,是這種。需要不斷地用這種修行的方法,以後自己的傲慢心自私心才容易有一點的減少,在自己的眼裏別人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不斷地這樣的鍛煉,以後會覺得:哦,別人是那麼重要、那麼不可思議。現在在我們眼裏,是沒有什麼別人的,只有自己,以自己爲中心,自己是很重要的,自己是很了不起的。總是看著自己的痛苦等等。希望你們學佛的過程當中,先要去觀察自己的心,然後要去想別人是多麼的重要,是啊,沒有衆生,我們也是不可能成佛的,我們爲誰發心?爲誰布施?我們爲誰忍辱?都是爲衆生。我們一定要有這個感恩的心態,告訴自己他們是很重要的,要有這樣的心態。你們原來一直爲自己去考慮,早上起來到晚上睡覺一直爲自己考慮,那些事情做來做去,是沒有辦法成就的,學了半天,沒有改變自己的心。心是那麼不容易改變,弄來弄去還是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爲自己。我們現在學的是大乘佛教,應該是想到衆生是很重要的,這才算一點世俗的菩提心。這樣害心會慢慢減少,原來的嫉妒心嗔恨心通過每天用這樣的方法去修行也會慢慢減少,然後就會經常考慮他人。比如說在家裏,不能只想我要怎麼舒服而一點也不考慮家裏人,這樣家庭也沒有辦法成爲家庭了。自己身邊的同事也沒有辦法繼續成爲同事,做人是這樣的。學佛也是這樣的,修行的方式有很多種,別人的痛苦,我願意拿過來承擔,自己的快樂能給別人,這是修菩提心的方法。

  

   這個修法我們也可以用呼吸,我今天給你們講的就是用呼吸法來平靜自己的心。自己要先好好把心態調整好,這也需要每天打坐禅定。我們嘗試著觀想自己身邊所有的衆生,自己在中間,周圍有很多很多各種各樣的衆生,若無法觀想出那麼多,那就先觀想有幾個衆生,我們最熟悉、親近的,自己的父母、親人這些,觀想在自己的前面有這些很痛苦的衆生,有病的,殘疾的,特別髒的,不快樂的,在自己的前面一一觀想出來。

  

   我們用呼吸,吸一口氣,每一個衆生那麼多的痛苦,身體上的,心裏的痛苦。把他無始以來的所做業,由貪嗔癡慢疑……所有一切的業力,帶來的痛苦和解脫障礙等,全部給他吸過來,我們這樣地去觀想,菩提心也就如這樣的修行,這樣的修行也是對治我們的傲慢的自私的執著的“我”。除此之外,我想沒有更好的修心的方法,別人來打我們一頓,也是打不掉我們的傲慢和自私的;打個針,也是治不了我們對“我”的執著。不修行所有的煩惱將會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要禅定,要依靠這樣的方法去修行,去修菩提心。把別人的痛苦病痛吸過來之後,我們把我們最好的身體的健康,心裏的快樂,所有一切的功德,積累成佛的功德,比如慈悲心,菩提心,都全部給對方。前面是別人最不好的東西我們拿過來,之後是自己最好的給別人。不斷地這樣相互交換的觀想修行。我們要非常真實的這樣去觀想,不要認爲這是不重要的,虛僞的。這樣的觀想修行的方法不是爲別人,是爲我們自己,爲我們自己打掉執著、傲慢、自私、一直以來所在意的那個“我”。不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單位和同事朋友相處,傲慢越重,我們會越發痛苦,所以我們用觀修這種自己和別人好壞交換的方法來進行打掉我們傲慢的修行,我們要培養自己在心裏把別人看的很了不起很重要,而我自己是無所謂的、不重要的,這樣的一個心態。這樣我們會快樂,做人、學佛都會比較好。

  

   我們時常會覺得,我沒有一點點自私是不行的,這是保護我自己。但是這保護的後面,有另外一個尾巴,我們是保護著我們的自私,保護著“我執”。這個“我執”若是長大一點點,就會害人,我們的“我執”就會爲了保護自己而傷害別人。我們剛開始只是想著要保護自己,慢慢地,保護自己就不夠了,慢慢增加,這時候我們就會去嫉妒別人,害別人。比如說同在一個辦公室裏的同事,大家做的差不多,能力也差不多,可是同事卻升職了,我們心裏會很難受,爲什麼他升職而不是我呢?我們就因爲自我的情緒,開始說同事的壞話,這些東西是保護我們自己嗎?全部成了害人的。我們要學習把最好的給別人,這樣來打擊我們的傲慢執著。觀想自他交換的方法是對我們菩提心的修行很有幫助的。認爲對別人好就是好,這樣也能很好的調節我們在生活中的心態,這樣修行對我們以後也會有特別大的幫助,貪嗔癡慢疑,這些影響我們的五毒也會因這樣的不斷修行而慢慢減少。貪嗔癡慢疑減少,那我們之前所認爲的痛苦也會因此減少,我們曾經所執著的痛苦哪個不是因爲我們的貪心、嗔恨心、傲慢心和懷疑呢?心裏的痛苦減少了,對我們的身體也是有很大的幫助。懷疑心和貪嗔癡慢都會往下。我們靠著這樣的方法去修行,能夠解脫。當自己變得不重要,不執著自己,對衆生“執著”,這樣自然而然悲心也就有了,什麼事情都會想著:哦,我要爲別人,我爲他考慮,我做這個事情對他是有幫助的,不再去想我這麼做是爲了什麼回報,對我有什麼好處。自然地只想著爲別人好,自然而然想做爲別人好的事情,不需要什麼“中間人”(做好事希望有條件甚至回報的人),對衆生的慈悲心和菩提心也就自然而然就有了。

  

   如果我們的發心裏想著我爲他好是我能得到回報,這樣的發心還是存在利用別人的想法。菩薩的行爲不是這樣的。菩提心不是這樣的。現在社會上有太多人幫你的時候,都是考慮有什麼好處。有這種發心是會害到我們的。我是要真正的一心一意想幫別人的,沒有什麼回報。我幫你的時候,你心裏也會很舒服。你也會想:這個人很好,他真的是幫了我。靠這樣的方法修行對我們是特別重要的,所有一切做了那麼多事情,爲誰做?爲什麼而做呢?爲衆生做事情!這也是在幫我們自己。我們不開心,不快樂,這麼痛苦原因在哪裏呢?就是太自私,太傲慢,我們的這些“心”讓我們不快樂,讓我們痛苦。現在開始,我找到這樣一個方法:哦,我要一心一意對別人好,我幫別人,我自己無所謂。我們這樣的鍛煉,以後讓我們的心就有所改變。我們一直以來在家裏也好,在公司也好,什麼都是先考慮自己,爲自己做事情,得到的是什麼呢?反而得到痛苦。比如說,很多人想要爭一個東西,我不顧別人的得到了,然後很多人也不高興開始說我的壞話,我要到這個東西心裏卻已經不舒服了。現在,我就不要這個東西,我給別人,讓給他,而且我還要很感恩的給他,他也會知道:哦,他讓給我,他很好,這樣也開始感謝我。我們煩惱痛苦,是因爲我們的心沒有真正地打開,一直只顧自己的去認識、判斷。比如說你們參加菩提小組的學習,課後討論,一直想的是我的回答是最正確的,別人說的不一定是對,別人不太行,我說的一定是對,你們學了半天佛還是一定有這種情況的。公司裏開會也是這樣,一定要把自己彰顯出來,表揚出來,我說的很了不起,很好,聽到別人說我不對,自己就難受。這些都是我們的痛苦,都是因爲我們的自私和執著傲慢。現在我們不需要這些痛苦,要打掉這些,因爲自私傲慢執著産生了讓我們心裏不健康的情緒。心裏不健康身體也慢慢不健康。你們自己好好想一想,快樂是什麼呢,我們想要的,不斷的追求,得到了我們快樂,然後我們又找一個目標去追求。得不到就又痛苦。追求了半天得到的還是個痛苦。就比如說一個假的東西,外面的包裝是很美,我們爲了這個表面的美麗去買了,可最後得到的是什麼呢?還是裏面那個假的東西。我們是爲裏面的東西去買,外面的包裝很美有什麼用呢?外面的包裝是要扔垃圾桶的。看著是很漂亮的東西,拿過來是很可怕的。自私執著就是這種。我們現在找到這個“藥”,就開始要修行,修這個自他交換,修菩提心,用這樣的方法來減少我們對“我”的執著。

  

   好,講課的時間太長了就容易困了,這個是魔打擾我們。以前法王上課最長也就是一個小時,太長了我們就不願意聽了。

  

   記住,你們回向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的想,不是光動動嘴皮子,要發真心。

  

《自他交換實修 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