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忏悔的理論與方法▪P11

  ..續本文上一頁空慧與心相應,當知于一念中能滅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重罪”,以此爲證。若得無生忍慧,則便究盡罪源。”(注十四)

  從這段文可知,從事無生忏的人,自叁種情況下,可以知道罪已滅——

  (一)就如取相忏的見到瑞相。瑞相並非只是出現于取相滅中,它是通于無生忏的。以無生理觀忏悔的人,當忏至內心清淨時,往往也會有瑞相的出現。由此可以得知自己罪已滅。

  (二)是以無生理觀轉化妄心罪障。只要了解到罪業虛妄,妄心不再執著,不會有罪惡感時,無形中,罪業便已滅除。

  (叁)進一步,契入無生——不生不滅的實際理地,則諸罪自然消除。能夠得無生法忍,不但究竟的忏除了罪業,在修行上,也已超凡入聖,不同俗輩了。

  注一:大正藏12冊477頁中、下

  注二:同上483頁中、下

  注叁:同上484頁上

  注四:同注叁

  注五:同注叁中

  注六:同注叁中、下

  注七:同上485頁上

  注八:大正藏53頁冊99頁上、中

  注九:大正藏8冊751頁中

  注十:大正藏24冊1096頁上、中

  注十一:大正藏8冊752頁中

  注十二:大正藏24冊1099頁

  注十叁:大正藏46冊486頁下

  注十四:大正藏46冊486頁中、下  

  ------------------------------------------------------

  第十章 善待忏悔

  忏悔是宗教最慈悲的一面,也是上蒼付予人類改過自新的無上良藥。有了忏悔,犯錯者才能免于久處罪惡中,而能自拔。  

  但是,卻不可辜負了忏悔的慈悲面,以爲不管造什麼罪——小罪、大罪、輕罪、重罪都可以依佛教的取相忏、無生忏而得忏除,那又何必在乎于做惡犯戒呢?以後再忏悔就好了。這就大錯特錯了!世俗有句話: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明知道那種行爲是不對的,卻一再去作,這已乖離了忏悔的精神。忏悔必須有慚愧心、羞恥心,知不該作而作,便是無慚無愧的人,又如何能忏悔呢?

  同時,忏悔也不是萬能的,從前面各章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要達到忏悔的目標——滅除罪業,實在不是容易的;無論是作法忏、取相忏或無生忏,都必須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所以,最好不要犯錯,如果無意中,犯了戒或造了惡,必須馬上發露忏悔。如果自恃忏悔可滅罪,便不在乎犯戒造惡,一錯再錯;一旦業報臨頭,後悔就來不及了!

  話說回來,對于知錯不犯,具有慚愧心、羞恥心,一心一意要消除業障,改過向新的人,不論他過去遭了多大的惡業,犯了多重的戒,依照大乘佛教的取相、無生等忏悔,都可以滅除罪業,重獲清淨。

  因此,在過去曾犯下大錯的人,請勿再爲過去所造惡業而煩惱,只要從現在起痛下決心忏悔,誓志不再犯,那麼,再大、再重的惡業都可以轉變。《優婆塞戒經》中說:

  “業(有)四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叁者後報;四者無報。業(複)有四種:一者時定果報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叁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時果二俱不定。——時定者,所謂現在、次生、後世。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業可轉。若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心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此)之外,悉名不定。”(注一) 。

  從這段經之中可以知道,除了業報現前之外,不管過去造了任何罪業,只要決心忏悔,都可以轉變;重業可以輕受,輕業可以不受。

  所以,已有過錯的人,請好好珍惜宗教給予信徒們最慈悲的禮物——忏悔;請善用上蒼付予人類的無上良藥——忏悔。

  注一:見大正藏二十四冊一○七○頁下。

  -----------------------------------------------------------

  寫作本書的因緣

  一

  談到忏悔,我是個最需要忏悔的人。從我出生時家境的清寒,以及半生以來正報(身心)依報(生長環境)的不佳,可以推知:我前世必然造了許多不好的業;否則,不會如此。

  就算前世不談,從今世談起吧。自我懂事開始,雖然沒有造作大惡業,遭受過刑法,但也沒有做過什麼善行;而大惡雖沒有,小惡倒是不少。後來,接觸了佛法,受了在家五戒,乃至出家受叁壇大戒之後,惡習並未消除,輕戒、重戒都有所毀犯。單以五戒來說,就犯了不少,盡管不曾殺人、做強盜、大妄語……,然而,曾殺死蚊蟲、螞蟻和其他生物,曾不予而取、曾妄語……。事件雖小,但因爲我有殺心、偷心、妄語心;有心犯戒便已成罪,更何況已付諸行動,怎能說不是犯戒呢?

  在家五戒都不能全持,更不必說出家的比丘戒和菩薩戒。所以,如果說戒是我生命的話,那麼,我這個生命早已布滿傷痕,無一完膚,真夠自己慚愧的人。

  再反省自己從小以來的行爲,覺得自己簡直不是人——不夠資格作人。沒有善心、缺乏慈悲、自私自利、不知感恩、妄恩負義,對父母不孝、對兄弟不悌、對朋友不義……。如此的一個人,可以算是人嗎?未學佛以前,不知善惡、不明因果,還情有可原;可是,學佛之後,惡習仍未盡除。這可以說是個佛教徒?是個出家人?是個修行人嗎?唉!我非得痛徹忏悔,非得痛改前非不可!

  二

  那麼,要如何忏悔呢?自然,必須先了解忏悔的方法。于是,翻了不少有關忏悔的經典與書籍。我一直有個習慣,喜歡用寫的方式,把心得整理出來;總是覺得,沒有透過自己的思維,經書的思想,不一定跟自己有關,也不大能從其中得到受用。因此,便有了這本書的寫作。寫作的過程,也便是研究的過程;研究的同時,更是我以身心投入實驗的時候。

  這本書,從收集好有關的資料,到全部寫成,大概半年有余吧(不大記得了)?在寫的時候,不但針對自己過去所造的惡業、所犯戒的戒律,尋求滅除;也聯想及,當代的佛教徒所容易造的惡業和犯到的戒,假想如果自己造了這個惡業,或者犯了這個重戒,要如何來滅除?如何以佛教所說的忏悔方法來滅除罪惡?我把書中所引述造惡、犯戒的事迹,都盡量想成是自己所造、所犯。然後,親自去體驗所說的忏悔方法,是否真的能滅除罪惡,令內心重獲清淨。  

  寫成之後,我想到要交給哪家雜志刊登?《慈雲》雜志在國內的佛教雜志中,其普遍性相信是被肯定的。本書能夠在《慈雲》雜志刊登,自然會使衆多的佛教徒看到它,希望在獲得正確的忏悔方法之後,人人都能藉以忏除自己的惡業。于是,從七十七年七月開始刊出至七十八年六月止(慈雲一四四期至一五五期),本書在《慈雲》雜志連載了十二個月——整整一年的時間。

  連載未完,便有某印經會與我連絡,表示此文很好,願能加以印行,廣爲流通;我所認識的一些居士,也表示要募款來印行此書。這或許正如我在該書的“序言”中所說的:現代的佛教徒總是有不少的業障,他們不只是需要修行的方法,更是需要能消除業障的方法。所以,一看到此文,心中喜悅,自是意料中事。

  本書所談的忏悔方法,都是源于佛教經論,絕非自己所創見,從書中多方引證,相信讀者對此當不會懷疑。因此,這本書的說服力,自信是足夠的。

  但,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爲了取信,在多方引證之下,本書不免顯得學術味重了點。而且,所引證的經文,都是古代的文言文,這對看慣了淺易白話文的今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吃力。希望讀者看書中的引證文時,不要求快,而能細嚼慢咽,靜靜的品嘗,以求了解其文,貫通其意。

  叁

  寫完了此書,對于佛教的忏悔方法能消除業障,滅除輕重罪,我不會再疑惑。因爲,從理論上,我已獲得了文證——不管事實如何,理論上確已不容懷疑。本書所提供的,便是以忏悔的理論爲主;由理論而方法。

  至于事實上,是否與理論相符合,這就牽涉到多種因緣了。比方:虔誠心是否足夠?忏悔有沒有徹底?平常的修行態度如何?忏悔清淨後又如何保住?……都是關系重大的。

  人很容易犯錯造業,要能不犯錯造業,必須具有修行的心態,隨時注意自己的身口意業;有了不當的行爲,要馬上發露忏悔。如此,方能減少過失,忏悔也才能日見其效。  

  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恩的心態。從事忏悔的人,尤其在忏悔清淨之後,就要懂得感恩。忏悔顯露的是人生黑暗的一面——在做了對不起他己的事情之後,來求亡羊補牢;但人生也有光明的一面,每個人從小到大,必定感受了別人不少的恩惠。別人有恩予我,能不感恩嗎?而自己以前,懂得感恩嗎?感恩了多少呢?人會做對不起他己的事情,往往就是不知感恩所致。懂得感恩的人,他報恩都還來不及,怎會去傷害他人,也不會做對不起自己的事情,他會好好的珍惜自己。

  在修行上來說,忏悔旨在消除妄心,淨化本心;感恩則是在顯露本性真心的德性。一是否定式的,一是肯定式的,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不會有所偏差。因爲如果單是忏悔,不懂得感恩不去實行報恩,缺點顯露了太多,又總是改不了,每天老是在那裏犯過忏悔,忏悔之後又犯過,循環不已,久了,難免退失信心,變得心灰意冷,自暴自棄,認爲自己缺乏善根,不是修行的料子。其實,這是方法的問題,沒有針對習氣,反其道而行,所以習氣仍在,才會常常過錯連連。而感恩顯露的卻是自己的優點,可令心性愉悅,精神活潑。

  由此,我們不難了解到:大乘佛教談到戒律的意義,不僅只在消極的止惡,還要積極的去行善。因爲,對一個長久在惡業中打滾的人,有一天,改過向新,不再爲惡了。惡雖已止,但習氣仍在,必須反其道而行,廣做善事,才能將習氣消除;爲惡的習氣消除後,才不容易再作惡。所以,有名的《了凡四訓》中,當袁了凡居士被雲谷禅師的解說所啓悟之後,便將過去造作的大小惡業,在佛前發露忏悔,並且,立誓要行叁千件善事,以報答天地與祖先的恩德。這種行爲是深具意義的。

  可惜,這在本書中都沒有因緣談到。如何將忏悔與修行結合?如何去感恩?在書中是摸不著的。因此,我計劃將本書未完之意,再寫作一本書,以站在修行的觀點來談忏悔,乃至將忏悔與修行結合,有別于本書完全立足于忏悔的觀點。把忏悔溶入修行當中,或許功效會更加顯著。

  不過,新書何時完成,則非我所知了。我不是專業作家,寫作對我來說,只是即興式、隨緣式的,必須有好的靈感、好的內容,我才會下筆去寫;否則,是不動筆的。因此,有時興致來了,便會一篇接著一篇的寫個不停;有時,則會連續幾個月都不曾動筆。畢竟,我也沒有心要成爲作家,幾年來的寫作,只是山居有閑,隨著興趣、隨著因緣而爲罷了。

  四

  最後想說的是:出版本書如果能用以表達什麼,我希望能用來表達我的忏悔。

  首先,要忏悔我過去所造的殺孽。年幼時,曾與兄長將一只隨處大便、令人討厭的貓,在地上挖個坑將他活埋死,這件事,往後常會引起我良心的不安;同時,也打死過一條蛇;有一陣子生病,爲了補身體,曾唆使母親殺雞——這些,都是未學佛以前的事。後來,皈依叁寶,受了五戒,不敢再如此了。但小生物,像螞蟻、蚊蟲,惹惱了我,瞋心一發,仍被我殺害了不少。對這些被害的生靈,我在此表達萬分的忏悔。如果我有功德,願將我所有的功德都回向予它們,以表示我的忏悔和補過;如果必須受報,我也歡喜接受。這是很公平的,不應該逃避。

  另外,過去由于我的無知、貪心、嗔心、我慢、我見我執、自私自利等心態的作祟,曾得罪了一些人,傷害他們的內心,令他們難過。我也在此表達我萬分的歉意,希衆!望他們能原諒我。出版此書如果有功德,我願回向予他(她)們,用以彌補我的過錯。

  再者,如果出版此書有功德,我還能要求什麼,我願求本身業障早日消除。同時,也希望看了此書的人,都能依著書中所述的忏悔方法用功,從而滅除惡業、消除業障。如果看了書中所述,仍有不明或不知如何忏悔之處,可與我連絡,當詳加解說;或者,讀者有更好的忏悔方法,能快速的滅除惡業、消除業障,也希望能賜告我,當不勝感激。

  總之,我希望人人都能消除業障,個個心安理得。沒有煩惱,沒有愁苦;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國土、社會、家庭都能安詳和樂,那是最好的了!

  78年5月寫于高雄六龜

  

  

《忏悔的理論與方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