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心性休息實修法 ——菩提妙道叁處叁善引導文▪P7

  ..續本文上一頁持上師,皈依二足至尊諸佛出有壞,皈依離貪寂滅至尊正法,皈依諸衆之至尊不退轉聖者僧衆,祈求攝受我爲菩薩,祈禱諸大金剛持上師、諸佛出有壞、住地諸大菩薩垂念我,如往昔諸佛出有壞、住地大菩薩爲一切衆生而發殊勝菩提心,我某某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間爲一切衆生而發廣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脫者令解脫,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叁遍。諸大智者一致承認勝義發心是由有相修持力而得,不觀待儀軌。念誦叁遍後觀想自己成爲菩薩,成爲人天等世間之應供處,阻塞由業力墮入惡趣之門,從安樂之善趣至安樂之善趣,成辦廣大利他事業,成爲諸佛之子,速獲菩提。因此,應當擡高自心(生起佛慢等),生起歡喜。

  後行:回向善根。

  第七十叁修法終

  丁叁(思維學處)分二:一、思維願菩提心學處;二、思維行菩提心學處。

  戊一(思維願菩提心學處)分叁: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二、修自他相換菩提心;叁、修自輕他重菩提心。

  己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爲一切衆生而修自他平等菩提心:雖然所有衆生與我一樣都希求安樂,不願遭受痛苦,恒時唯一向往幸福快樂,卻不知棄惡行善,以致于恒時感受痛苦,這些衆生多麼可憐。悲哉!願不具安樂之衆生獲得安樂,被痛苦逼迫之衆生遠離痛苦,享受安樂的衆生恒時不離幸福,有親疏貪嗔的衆生無有貪嗔、一視同仁,一切衆生皆趨入解脫道,恒時行持善法。願我與一切衆生迅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如是以猛烈心觀修。後于諸法何者亦不成之空性中放松片刻。

  後行:以叁輪體空作回向。

  第七十四修法終

  己二、修自他相換菩提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面前有一位能令自己生起悲心的有情,意念自己的一切安樂、善妙身體、受用以及善根如脫衣服般全部取出施與他,令他享受幸福安樂,他的所有痛苦取來自己代受,他的痛苦與自己的快樂相互交換就象換衣服一樣。觀修純熟(觀修達到標准)時,以呼吸法修煉,即呼氣時觀想自己的安樂善根施于衆生,吸氣時觀想衆生的痛苦自己取受。如是從一個衆生到一切衆生之間輪番修持施受法,以最大的精進日夜勤修。

  後行:回向善根。

  第七十五修法終

  己叁、修自輕他重菩提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以如獨子之母慈愛兒子般觀修。觀想面前有一位能令自己容易生起悲心的有情,心裏無法堪忍他在受苦,自己取而代之,並將自己的安樂等善妙施與他,使其獲得安樂。又暗想:我住于輪回中也好,病也好,死也好,無論遭到任何損失都可忍受,但怎麼也無法忍受此等衆生漂泊于輪回中受苦,生起強烈的慈愛心。從一有情至一切衆生皆如是觀修,所有衆生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無論是損害我還是饒益我的衆生,以自己所見所聞的衆生爲主直至遍布虛空界的一切衆生皆以殊勝菩提心對待。

  後行:于無緣中回向善根。

  第七十六修法終

  戊二(思維行菩提心學處)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叁、安忍度;四、精進度;五、靜慮度;六、智慧度。

  己一、布施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對境——一切衆生,我應盡己所能以財、法作真實布施,以自己的身體、受用、善根作意幻布施。總之,應當真實或意幻進行普通布施、大布施、極大布施,盡力真實或以等持力意幻供養叁寶。以食子、淨水布施魔鬼與餓鬼。

  後行:于無緣中回向善根。

  第七十七修法終

  己二(持戒度)分二:一、本體;二、差別。

  庚一、本體: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所謂的持戒即是以斷除罪行之善心護持自相續。如果是出家菩薩,則應嚴格守護曾受的聲聞乘戒律,並且在忏前戒後、依對治力的基礎上護持願行菩提心,反複以儀軌受戒。即使是在家菩薩,也應當學菩薩戒。總之,無論出家還是在家菩薩皆應護持自相續,利益他衆,並反複以儀軌受菩薩戒。

  後行:于無緣中回向善根。

  第七十八修法終

  庚二(差別):一、清淨行境;二、觀修大士八大發心。

  辛一、清淨行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華嚴經》雲:“菩薩進入房屋時當發心願一切衆生到達解脫城;睡眠時發心願衆生獲得佛陀法身;作夢時觀想願證悟諸法如夢;系腰帶時發心願一切衆生皆結善緣;坐于墊上時發心願獲得金剛座;點火時發心願焚毀煩惱薪;火燃起時發心願燃亮智慧火;飯熟時發心願衆生獲得智慧甘露;進餐時發心願衆生獲得禅定食;外出時發心願衆生從輪回城中解脫;下梯階時發心願趨入輪回利益有情;開門時發心願開啓解脫門;關門時發心願阻塞惡趣門;上路時發心願趨入聖道;上行時發心願一切衆生享受善趣安樂;下行時發心願斷絕叁惡趣;遇到衆生時發心願親睹佛陀;落腳時發心願饒益衆生;擡足時發心願拔除輪回;看到佩裝飾品者時發心願獲得相好之飾;見無裝飾品者時發心願具足清淨功德;見滿器時發心願功德圓滿;見空器時發心願過患空無;見喜愛之衆生時發心願喜愛正法;見不喜愛之衆生時發心願不喜有爲法;見安樂之衆生時發心願獲得佛之安樂;見苦難衆生時發心願遣除有情之一切痛苦;見到患者時發心願擺脫疾病;見報恩者時發心願報答諸佛菩薩之恩;見不報恩者時發心願不報邪見者之恩;見反對者時發心願能消滅一切外道;見到贊歎之情景時發心願贊歎諸佛菩薩;見他人說法時發心願獲得佛之辯才;見到佛像時發心願無礙面見諸佛;見到佛塔時發心願見衆生之應供處;見人經商時發心願獲得聖者七財;見人頂禮時發心願獲得人天導師佛之無見頂相。”

  後行:回向善根。

  第七十九修法終

  辛二、觀修大士八大發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但願我有朝一日能遣除一切衆生的痛苦;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令苦難衆生具大財富;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利益衆生;但願我有朝一日能饒益長久墮于地獄中的衆生;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以世間、出世間的廣大財富滿足衆生希求;但願我有朝一日成佛後定能去除衆生的一切痛苦;但願我生生世世中斷除一切損害衆生之行,不唯住勝義之一味寂滅,不言令衆生不悅之語,不行不利他衆之事,不轉成有害于衆生的身體、智者、富翁,不喜損害他衆;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令一切衆生罪業果報成熟于自身,自之善果成熟于衆生令彼等享樂。

  後行:回向善根。

  第八十修法終

  己叁(安忍度)分二:一、有緣之安忍;二、無緣之安忍。

  庚一、有緣之安忍: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修持正法過程中,雖有苦行之安忍、承受他苦之安忍、不畏廣大正法之安忍、忍受自心痛苦之安忍。然而,此處主要修的是對于他人加害自己不生嗔心,修持安忍。即當遭受眷屬的邪行或有義、無義的一切損惱時皆不生計較之心而以智慧作如是觀察:衆生的本性即是損害者,所以他們這樣加害我也是情有可原的,我不應報仇,當修安忍。往昔我也一定造過如此惡業,若忍辱負重,則可獲得殊勝福德,由此也當安忍。如果不是自己的業力那麼他人的損害也不能使自己變得高貴或低劣,所以理應忍辱。若能令對方改正錯誤,則想方設法去做;如果實在無法改變,那麼生起無法堪忍的計較之心也只會令自己苦惱而已,無有實義,並且他人會更進一步損害自己。因此,我應當斷除一切計較嗔恨之心,心態平靜,悠然放松。

  後行:以叁輪體空作回向。

  第八十一修法終

  庚二、無緣之安忍: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加害者與自己的身體皆可分析爲微塵,最後成爲無分空性;分析語言之顔色與可識別性,結果自然消失無迹;觀心可識別之本體,結果無有實體。也就是說,作害之敵、損害之不悅耳語以及損惱、不快等損害對境都無余變成了空性,于無生空性中放松安住。

  後行:回向善根。

  第八十二修法終

  己四、精進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我若這般懈怠,自利尚不能成辦,何況說是利他?因此我爲利一切有情必須精進修法,盡力勤修十法行(繕寫佛經、供養、施贈、聽聞、受持、披讀、開演、諷誦、思維與修習。)、十度、頂禮、轉繞等正法,尤其應修七支供法及念誦《叁聚經》(《即叁十五佛忏悔文》)。

  後行:于叁輪無緣中回向善根。

  第八十叁修法終

  己五(靜慮度)分六:一、思維變化無常之自性;二、思維貪欲之過患;叁、思維與凡夫交往之過患;四、思維愦鬧之過患;五、思維靜處功德;六、真實修持靜慮。

  庚一、思維變化無常之自性: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生際必死,聚際必散,積際必盡,一切興盛終將衰亡,那些貪執漂動無常、無有實質的今生事物之人多麼悲慘!我也必將迅速死亡,明早或今晚不死的把握也沒有,此生迷現的一切有何用呢?死亡時必定有利的是甚深竅訣。日夜、刹那、瞬間、須臾都是變化的,我們正在一步步邁向死亡。因此,我必須修持禅定。

  後行:回向善根。

  第八十四修法終

  庚二、思維貪欲之過患: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思維貪欲有許多過患,諸如爲積累、守護、增長財産而忙碌,增長不善業,與衆人爭論,有財仍不知足,增上慢心、悭吝,又擔憂財産用盡、被人拿去、被人掠奪、與盜賊等共同分享。雖然積累,可到死時必須放下、遠離一切,有多少財富就會有多少痛苦,痛苦總是多于安樂,並且與聞思修行、持戒等解脫法相違,受到諸聖者呵責。後于無生空性中安住。

  後行:回向善根。

  第八十五修法終

  庚叁、思維與凡夫交往之過患: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無論與出家還是在家的凡夫眷屬、親朋好友、怨敵、不親不怨者相交往都是無法忍受的,因爲他們秉性惡劣、忘恩負義、恩將仇報、貪欲強烈、不知滿足、粗暴嗔恨、惡語傷人、唯求私欲、自然害他、薄情寡義,自己衰落時他們便會棄之不理,不知羞恥,對于正法誓言及因果報應毫不在乎,瑣事繁多,難以滿意,經常以爭執、危害及嫉妒等非法手段欺惑他衆,虛度人生。只要與這些凡夫交往就會減少善法增長不善,諸聖者也是遠離彼等。因此,爲了斷除修持解脫正法之違緣,我也不應交往任何凡夫,而應獨自修持寂靜等持。

  後行:回向善根。

  第八十六修法終

  庚四、思維愦鬧之過患: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總的世間事物,尤其是今生的一切瑣事,無有完結終止之時,恒常徒勞無義地忙忙碌碌,散亂度日。無論如何精勤也無有實質,伏怨護親永無休止, 無論從事農、工、商、文化中哪一種行業都只是爲了溫飽而已,實際上絲毫沒有趨向正法之道,夜以繼日這樣漫無約束地虛度時光有什麼意義呢?因此,現在我必須舍棄今生,修持禅定。

  後行:回向善根。

  第八十七修法終

  庚五、思維靜處功德: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昔日諸佛菩薩都是通過在寂靜林中修持而獲得甘露法義,所以我也願意前往寂靜林間。那裏既無有愦鬧、散漫、忙碌之瑣事,也無需經商務農及與凡夫來往,與鳥獸爲伴,充滿安樂,以淨水、樹葉等爲飲食而苦行,住臥于山間岩洞中,與正法相應,無有任何熟人、親友,自然增上善法,內心清淨使智慧明清。寂靜之處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功德。因此,我從現在起應當住于靜處。

  後行:回向善根。

  第八十八修法終

  庚六、真實修持靜慮:

  前行:以毗盧七法而坐,皈依、發心。

  正行:不分別、不執著任何法,于此境界中毫不散亂、坦然安住,外境顯現不滅,生起無分別執著之等持。

  後行:回向善根。

  第八十九修法終

  己六(智慧度)分叁:一、顯現觀爲幻化八喻;二、觀察法性空性;叁、安住于離邊中觀之義中。

  庚一、顯現觀爲幻化八喻: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修五境之一切現相皆是于迷亂者前無而顯現,故如夢境;因緣緣起聚合而驟然顯現,故如幻相;無而現有,故如眼華;現時無實有,故如陽焰;顯現內外,故如空谷聲;無有能依所依,故如尋香城;現而無自性,故如影像;無而顯現一切,故如幻城。如是正在顯現時也是虛妄無實的空色。

  後行:回向善根。

  第九十修法終

  庚二、觀察法性空性: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將外境的粗大顯現與自己的實質身體分析爲微塵,從而斷定無境空性;將內在執著之心分析爲無分刹那,從而斷定爲無執空性。如是證悟無有任何能取所取之義,于此無依空性境界中入定。

  後行:回向善根。

  第九十一修法終

  庚叁、安住于離邊中觀之義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身不動,語不言,心不分別,外境顯現不滅,息滅執著外境之分別念,內在明空清澈之覺性滅盡一切執著之戲論,中間無有身心所依而自然顯現法性,于如虛空般的明空覺性、不可言思大智慧、離意中觀之真如性中乃至能安住之間一直入定。

  後行:于顯現如夢如幻中回向善根。

  第九十二修法終

  

《大圓滿心性休息實修法 ——菩提妙道叁處叁善引導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