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我對宗喀巴的佛學思想,有的贊成,有的不贊成”你認爲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有人說:“我對宗喀巴的佛學思想,有的贊成,有的不贊成。贊成的是他對戒律的重視和示範作用,不贊成的是宗喀巴確立的過于龐大近乎戲論的佛學體系,這種佛學體系從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佛學本有的靈活性和實用性。對于宗喀巴大師的很多佛學觀點,我也非常不贊同。”你認爲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對宗喀巴的教義,有的贊同,有的不贊同,並不奇怪。
不贊同的有四種情況:
一是外道門不贊同;
二是受教派偏見的影響,說不出正當理由的不贊同;
叁是對佛教教理的認識不同而持不同觀點,表示不贊同;
四是不學無術,高傲自大,目空一切,自己認爲對的就贊同,自己認爲不對的就反對,除了“自己認爲”,拿不出任何合理的理由。這類人在佛教中稱“無知狂徒”。
從此人除肯定宗師的重視戒律,其余一概否定反對的說法來看,此人屬于第二類和第四類,也有第一類的成分。第叁類是屬于學術問題,表示贊同或者不贊同者應該是有一定知識學問的學人。但從上面所引的說法中,有幾點表明持此觀點的人並非精通佛理的學者。
(1)如他說“宗喀巴大師所確立的過于龐大的近乎戲論的佛學體系”。
佛學中的“戲論”一詞指的是分別見、思維活動、語言表達對象、相對存在等等。按佛教理論,見道以下的認識思想活動、言談無一不是戲論。見道以上聖人的定中智慧的無分別虛空境屬無戲真空,定後智慧中所現出的虛幻色相均屬戲論。
佛教教義理論都是思想活動的表現,都是借語言文字表達的,學的人也是通過分別思維活動來認識,這些本來都屬戲論,還說什麼“近乎戲論”,難道還有非戲論的教義嗎?
(2)叁乘顯密佛教本來就是一個包羅萬象,囊括一切精神和物質性相的龐大思想體系,將這龐大佛法大海的精華妙理概括爲顯密合一的教義,隨機度化,這正是宗喀巴成爲“第二佛陀”的真正原因。有智者怎會因教義理論體系龐大詳備而進行誹謗呢?難道說沒有精深詳備的教理,只憑盲目崇拜就是科學的宗教嗎?難道說不學無術,盲目修煉就可破除所知障,獲得遍知的大智慧嗎?這種“遍知”難道說就是不經播種的憑空收獲嗎?稍懂一點“因果規律”的人就不會有這種違犯因果規律的想法。
(3)又說,“這種佛學體系從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佛學本有的靈活性和實用性”。
這裏所謂的“佛學體系”,顯然是指宗喀巴的顯密佛學體系。宗喀巴的這種完善的佛學體系完全是根據龍樹、無著和阿底峽的思想理論體系建立的顯密學修體系,這個體系是總結大乘佛教發展過程中經過幾十代具有學修證悟成就的人們的研究和實證成果,提煉顯密佛法精華妙理形成的,是代表顯密佛法發展最高峰的佛學體系,它具有最精密完整的經學理論體系和完全按照佛陀的了義教導建立的修證實踐體系。
對于根據佛教教義自身規律建立的學修體系的評價,應該以是否符合佛陀教義,是否符合邏輯爲標准。
所謂“體系”的失去了本有的靈活性,究竟是指什麼呢?“本有”是指那些輕視經教的盲禅呢?還是指不學不修,希望憑空“開悟”、“成佛”的幼稚的空想主義呢?還是那些無信仰,不守戒,混飯吃,甚至胡作非爲的佛門敗類呢?如果指這類“靈活性”,不但宗喀巴的教義中不允許,就是任何一種正宗的佛教中都是不允許的,因爲對這種離經叛道行爲的許可、靈活,就意味著佛教的毀滅。如果“靈活性”是指“方便度”,那麼這種“方便度”在宗喀巴的教義中有更大的拓展。因爲宗喀巴的教義顯密合璧。在密教中有不放棄五欲,以貪嗔爲道,度大惡,消大罪業,即身成佛等顯教所沒有的最大方便,以徹底實現一切衆生速證佛果的方便大願。對以這種大方便爲基礎的教義,怎能誹謗爲沒有靈活性呢?
對宗喀巴教義的毫無道理的輕狂的指責誹謗,可以證明這類人不是精通佛理的學人,而只是一些充滿無知偏見的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