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僧侶的衣服是怎樣的?

  僧侶的衣服是怎樣的?

  僧侶與俗人從外形上看,最大的區別就是“剃發染衣”。僧衣、光頭是人們區分僧、俗的第一標准,僧侶的衣服主要是“叁衣”。

  發式

  佛教規定,僧人的頭發,無論是男是女,自出家之時就要剃光。之後,每半個月就要剃一次,最長不能超過兩個月,稱“淨發”。受戒的僧人,在頭頂還要用線香燙出香疤,受沙彌戒時在頭頂燙叁個香疤,受比丘戒時在頭頂燙12個香疤。

  袈裟

  佛教衣服對顔色、式樣、裁剪方法和用料都有嚴格的規定。佛教認爲,僧人的衣著要體現斷除一切欲望,超越凡心的目的。所以,佛教崇尚的衣服偏偏是被世俗社會所輕賤抛棄的。

  佛教僧人的衣服統稱爲袈裟,袈裟本是一種顔色的名稱,義爲“不正色、壞色”。佛教認爲,青、黃、赤、白、黑這五種顔色是正色,袈裟所指的“不正色、壞色”就是破壞了正色的顔色。這些顔色通常指以下叁種:銅青色,類似于青褐色;泥色,又稱皂色、蒼褐色;木蘭色,指赤黑色。這叁種顔色被稱爲“法色”,是僧服區別于俗人衣服的顔色。

  從僧人衣服的來源上講,主要有五種:(1)有施主衣,是指有名有姓的施主所送之衣服;(2)無施主衣,是指不明姓名的施主所送之衣服;(3)往還衣,指死人生前用過的衣服;(4)死人衣;(5)糞掃衣,指別人丟棄的破衣碎布。

  在古代印度,人們把被火燒過、牛嚼過、鼠咬過及死人的衣服視同糞穢之物。僧人們揀回這些衣服,經過洗滌縫補再用,就稱糞掃衣。這些破衣碎布的來源主要是:道路棄衣、河邊棄衣、破碎衣、蟻穿破衣、垃圾堆衣。因此,僧衣又稱衲衣、五衲衣、百衲衣等。僧人自稱“老衲”也因此而來。

  叁衣

  從衣服功能或形狀上來分,僧衣又分爲叁種,這就是叁衣。

  一、僧伽梨,即大衣。在我國又稱祖衣、雜碎衣等。大衣是僧人在升堂說法、出入王宮、降伏外道等正式場合所穿的衣服,由9至25條碎布縫合而成。

  二、郁多羅僧,即中衣。因是用七條布縫合而成,故又稱爲七衣。僧人在禮佛、修忏、誦經、坐禅、赴齋、聽講、自我反省及一切集合僧衆辦事的場合都穿這種衣服,所以又叫上著衣、中價衣、入衆衣等。

  叁、安陀會,即小衣。五條布縫合而成,故稱五條衣。僧人在寺中的日常勞作、打掃衛生或者就寢時,穿這種衣服,所以又稱內衣、中宿衣、下衣、雜住衣等。

  叁衣是僧人必須具備的基本服裝,叁衣的製作不僅有嚴格規定,而且使用也有一定之規。僧人要把叁衣等同于自己的皮膚一樣,要倍加愛護,時刻不能離身。

  如果人、衣相離,那就是犯戒;外出時,不穿叁衣就進入村莊,按戒律要進行處罰;大衣是叁衣中最高級的,不能隨便穿用。

  《十誦律》上說:穿大衣時,不能沾染石頭、泥土、草木等;掃地時不能穿;不能把大衣鋪在床鋪座位上;不能腳踩大衣;不能把大衣拖在地上。穿著時,如果附近有水源,應該冼幹淨手腳,用樹木葉子撣拭灰塵,再穿大衣。七條衣屬中等僧衣,應在幹淨的地方穿。五條衣是最低級的僧衣,日常活動中無論何時何處都可隨意穿著。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念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