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正宗分?

  什麼是正宗分?

  正宗分是佛經的正文,能證明經書的要義。佛經的正宗分部分,一般包括了佛法教義的闡明、論證及修行法門,是一部佛經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什麼是正宗分

  正宗分是佛經的正文,所謂“正宗”,是佛的說法一定是正說,而且也是能證明經書的要義的意思。佛經的正宗分部分,一般包括了佛法教義的闡明、論證及修行法門,是一部佛經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爲正宗分的重要性,所以曆代高僧都對正宗分非常重視,不惜花費諸多精力來進行分析,一般來說,佛經的正宗分的解法主要分爲“佛答問題”解法及“信、願、行”解法。

  二、正宗分的“佛答問題”解法

  佛經的正宗分一般都采取問答的體例,先是佛弟子提出問題,然後釋迦牟尼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在問答的過程中,佛法義理得以闡述和論證,修行的法門也能有所體現,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正宗分部分的佛與諸弟子的答問過程進行分析,進而對佛經進行解讀。

  關于佛弟子的發問,佛經中一般分爲以下五類:

  1、不解故問,道理不明而發問;

  2、試驗故問,爲了考驗老師或長者而發問;

  3、疑惑故問,見到問題有所疑惑而發問;

  4、輕觸故問,突然想起,隨便提問;

  5、利樂衆生故問,提問者沒有疑惑,只是爲了衆生而發問。

  對于佛弟子的這些發問,釋迦牟尼通常會予以贊歎,一般以“善哉善哉”表示,有的佛經會解釋贊歎的原因,有的則就此帶過。

  在贊歎後,更重要的是釋迦牟尼的回答。在他傳法的49年內,他一直本著因人製宜的精神,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化方式,而對于衆生提出的各種的問題,釋迦牟尼的回答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在佛與諸弟子答問的過程中,佛法的教理得以闡發,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釋迦牟尼富含技巧的答案,更能看到他圓滿無礙、直達人心的智慧。

  釋迦牟尼回答問題一般分爲四種形式:

  1、一向記,對問題予以肯定的回答而不躊躇。例如對于人最終會不會死的問題,給以明確的回答,說人一定會死;

  2、分別記,如果一個問題中含有幾個不同方面的問題,對于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回答;

  3、反诘記,對問題不做正面或反面的回答,而是采用反問的方法來回答問題;

  4、舍置記,對一些與“修行無關的問題置之不理、保持沈默。

  從《金剛經》看“佛答問題”

  《金剛經》是佛陀弟子須菩提向佛請教衆生如何安住的佛經,是典型的問答形式。

  一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贊歎:“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一答:“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二問: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二答:“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叁問: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叁答:“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四問: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四答: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五問:爾時,惠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五答: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六問: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六答:“須菩提!菩薩所受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如上所述,《金剛經》通過須菩提的發問和佛陀的回答,解釋了空的智慧,須菩提的提問逐層深入,佛陀的回答富含哲理,我們通過分析須菩提和佛陀的問答,本經的佛理也逐漸明了。

  叁、正宗分的“信、願、行”解法

  “信、願、行”解法是淨土宗獨有的解經方法,所謂“信”,是指起信;所謂“願”,是指發願;所謂“行”,是指立行。信、願、行,也稱“叁資糧”是往生淨土必備的條件,也是淨土法門修行的宗要。

  起信是要深信按照佛經念佛一定能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發願是在相信佛法的奧妙後,發願要往生淨土;

  立行是告訴衆生要怎樣修行,是修行的法門。

  信、願、行出自淨土宗祖師藕益大師的“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爲要耳”一語,對修行淨土宗的人來講,信、願、行叁者是缺一不可的,這叁者也是淨土宗典籍中必備的叁個部分,所以,當我們研讀淨土宗的佛經時,就要按照“信、願、行”的分類來解讀佛經。

  從《佛說阿彌陀經》看“信、願、行”

  《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叁經之一,也是佛經中極少數的不是由佛陀弟子提問,而是佛陀不問自說的經典。本經的起信部分主要宣講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以及阿彌陀佛佛號的由來與意義;發願部分則勸導衆生要立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立行部分告訴衆生修行的法門,即誦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從《佛說阿彌陀經》看正宗分:

  1、起信部分,介紹了極樂世界的莊嚴情境: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日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循,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爲極樂。

  ......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2、發願部分,發願前往極樂世界: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裨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

  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3、立行部分,怎樣才能到達極樂世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流通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