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來藏 2 如來藏與阿賴耶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來藏(2)

  

  2 如來藏與阿賴耶

  《入楞伽經》說“如來藏藏識”,即是說人的心性,是爲受煩惱纏所覆障的如來藏。如來藏既受覆障,即顯現爲藏識(阿賴耶識)。此中的過程,甯瑪派有不共的說法。

  摧魔洲尊者(bDud ”joms gling pa,1835-1904)在《淨治明相》(sNang sbyang)中說——

  由無明而令本始基受障者,殆爲阿賴耶無疑。阿賴耶如瓶中之頑空,無思亦無明相顯現,有如昏睡或失知覺境界。完全沈滯于此境界者,即“癡”之自性,亦即無明之廣大流轉顯現。[注6]

  這就是說煩惱纏如何開始運作。

  所謂本始基(gdod ma”i gzhi),亦稱爲“基界”或“所依界”(gzhi dbyings)。輪回界與涅槃界的一切顯現,甯瑪派都稱之爲“明相”,本始基便即是一切明相自顯現之所依。

  有些經論,將本始基稱爲“本際”。如《勝鬘經》說——

  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注7]

  亦有將本始基說爲“一界”。如《不增不減經》說——

  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知彼一界故,不如實見彼一界故,謂衆生界增、謂衆生界減。[注8]

  這“一界”,既爲衆生界所依,亦爲法身之所依,即是本始基的定義。是故經言——

  不離衆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衆生界;衆生界即法身,法身即衆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注9]

  總而言之,無論本始基、本際、一界,其實都是方便施設,成立一個輪回涅槃一切明相自顯現所依的基礎。這基礎法爾,周遍一切界,亦無自性,但它卻不是如來藏,因爲它施設爲基界而不是施設爲智境。

  頑空的阿賴耶(alaya)不是阿賴耶識(alayavijnana),因爲它未起分別(還未成爲分別所依的基礎),無分別功能即不能稱之爲識。但它卻是煩惱纏,因爲無明即是煩惱。

  《淨治明相》接著說——

  由此境界,業力風息晃動,此即嫉妒之體性,其功用爲令一明分于空性中生起,此即阿賴耶識,住于嗔之體中。

  複次,亦由此而有汙染意,即因有自身之顯現而執“我”見,此則住于慢之體性。

  由此複有意生起,此即于本始基空性中生起明相之基礎。明分由此而生,此則住于貪之體性。[注10]

  貪嗔癡妒慢五毒(煩惱)至此已完全呈現,煩惱纏由是即告完成。所以阿賴耶並非煩惱纏的整體,而是煩惱纏的根本。《勝鬘經》說,如來“菩提智”所應斷除的諸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所持所建立”,這阿賴耶便即是無明住地,是故爲根本。

  如來藏則是解脫智的根本,《勝鬘經》說——

  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注11]

  因此,阿賴耶與如來藏不是相依,因爲二者不同時、可異離,否則一切行人都無法解脫。它們最低限度亦是相對(暫且不說其爲相礙),阿賴耶可說爲染,如來藏則可說爲淨,由是而成相對。

  由二者相對,即可建立衆生界有叁種法,由如來藏與阿賴耶相對而成立,此如《不增不減經》雲——

  衆生界中亦叁種法,皆真實如,不差不異。何謂叁法?

  一者、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

  二者、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

  叁者、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注12]

  經中複言,第一種法是無始以來的清淨相應法體,“我依此清淨真如法界,爲衆生故,說爲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這即是說,衆生的自性清淨心與真如法界相應,因此衆生才有成佛的可能,這就即是佛性,即是空如來藏,亦即 涅槃界的體性。

  經中說第二種法,是唯有如來菩提智才能斷滅的、與如來藏不相應的不清淨法,“我依此煩惱所纏、不相應不思議法界,爲衆生故,說爲客塵煩惱所染[之]自性清淨心不可思議法”。這就即是憑藉由阿賴耶成立的識境而作顯現的如來藏,這就即是衆生的心識,亦即是輪回界的顯現。

  經中說第叁種法,爲一切法的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于世法中不離不脫真實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這便即是諸佛示現的功德,大悲周遍,是故成就一切法,亦即周遍一切界皆是生機,因此說,“我依此不生不滅、常恒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說名衆生。”這亦即是說,雖然由大悲成立一切界的生機,由是有種種衆生(不同時空、不同形態的衆生),衆生雖有煩惱,但卻其實依然歸依于此不生不滅、常恒、清涼、不變的清淨境界。這就即是不空如來藏,由于爲世法之所歸依,是故不空。

  這裏,便成爲兩種如來藏智。《勝鬘經》說——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

  空如來藏[智],若脫、若離、若異一切煩惱藏。

  不空如來藏[智],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注13]

  這兩種如來藏空智,分別與上說第一種法、第叁種法相應。至于第二種法,則與如來藏本際不相應,受如來藏智斷除。但如果沒有這第二種法,則亦沒有余兩種法,因爲離輪回界即無 涅槃界,亦無所謂大悲周遍的功德。

  衆生界有叁種法,可以這樣理解——

  ┌如來藏─如來藏本際─清淨法─┐

  │    相應體   (空智) │

  本始基┤     ├不空如來藏

  └阿賴耶─如來藏本際─不清淨法┘

  不相應體 (大悲)

  第一種法即是[空]如來藏,亦即空智(空智即是清淨境界),無上密續部稱之爲佛母壇城。

  第二種法即是阿賴耶,亦即大悲(顯現爲明相是故爲大悲),無上密續部稱之爲佛父壇城。

  第叁種法即是空智與大悲雙運(有時亦說爲樂空雙運),無上密續部稱之爲佛子壇城。

  那麼,阿賴耶識在這裏占甚麼地位呢?它正是“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亦即是依于如來藏(以如來藏爲本際)但卻與如來藏不相應的境界。它與自性清淨心相對,因爲自性清淨心即是“如來藏本際相應體”,亦即是依于如來藏而與如來藏相應的境界。

  必須了知上來所說,才能理解《不增不減經》之所言。

  在經中,世尊對舍利弗說,增見與減見(謂衆生界增,謂衆生界減),即是兩種極惡大邪見。舍利弗于是說,“善哉世尊,此義甚深我未能解。”由是佛即告言——

  此甚深義乃是如來智慧境界。……

  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谛;第一義谛者即是衆生界;衆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舍利弗,如我所說法身義者,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智慧功德。[注14]

  在這裏所說的“法身義”,便即是不空如來藏智,以及由其生起的功德。

  下來,即將由如來藏與阿賴耶說此不增不減。不過在說此之前,卻想先由龍樹的《法界贊》(施護譯名爲《贊法界頌》),一談法界。因爲必須了解何謂法界,然後才能正說不增不減。否則便將纏夾到體、用的問題上去,那就必然無法體會不增不減的真實義。

  注釋

  6 見《甯瑪派次第禅》,頁56。

  7 大正·十二,no.353,頁222b。

  8 大正·十六,no.668,頁467b。

  9 大正·十六,no.668,頁466b。

  10 見《甯瑪派次第禅》,頁56。

  11 大正·十二,no.353,頁222b。

  12 大正·十六,no.668,頁467b。

  13 大正·十二,no.353,頁221c。

  14 大正·十六,no.668,頁467a。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