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來藏 3 龍樹說法界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來藏(3)

  3 龍樹說法界

  龍樹有一篇《法界贊》,在漢傳佛教中少受重視,宋代施護的翻譯,譯得十分糟糕,滿篇堆砌模棱兩可的陳腔濫調,那應不是施護的錯譯,而是筆受的人根本不去理解頌意,只拿著譯師譯出來的名相來自由發揮,那便等如是他自己的創作,龍樹的頌義,半點也沒有傳達出來。爲此,筆者已將之重譯,作爲本章附錄,不敢說絲毫無誤,但卻敢保證不失龍樹的頌義。下來所引,即依拙譯。

  (附記:弟子邵頌雄告知筆者,龍樹的《法界贊》有異譯,即唐代傳密法入漢土的不空叁藏所譯之《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此譯大部份內容同《法界贊》,唯其後多叁十余頌說密法修習。由此或可推知,《法界贊》曾被結集入《大集經》內。不空譯較施護譯遠爲嚴謹。此外,多出來的叁十余頌,其實即是行人觀修《法界贊》的儀軌,依著儀軌生起壇城本尊,複加入圓滿法的修習,如是依《法界贊》作抉擇,複于觀修時生起決定,是即爲這些贊頌的內容。)

  這篇贊頌,在藏傳佛教中卻深受重視,主張“他空大中觀”的覺囊派,將它當成是根本論典,認爲“他空”即是龍樹的見地。格魯派否定“他空”,視之爲邪見,當然不認爲《法界贊》說的是他空見,至于甯瑪派,則認爲龍樹在這篇贊頌雖主要說至相礙緣起,未細說如何離礙始爲究竟,但這僅是道次第的問題,不能由此證明龍樹唯說“他空”,因爲其實他提到離礙。

  在這裏,我們且依《法界贊》的說法來說法界,則可知“如來藏藏識”、“如來藏”、“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等名言差別——很可憐,這些分明是名言分別,如今卻要落于名言分別邊際,來澄清那些唯藉名言而橫加于如來藏上的歪曲與垢障。我們生活的,真是一個名言分別的世界。

  在《法界贊》中,一開頭便說,叁惡趣有情都住于法界,所以他都對這法界贊禮。

  在龍樹時代,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那就超越許多外道的層次。他們建立一個令人向往的世界,吸引信衆,這個聖界絕對不同凡間。然而,原來我們這個世界器世界就在法界之內,所以我們實無所往,亦實無另有一個涅槃的住處。

  那麼,輪回界跟涅槃界又有甚麼分別呢?

  本質沒有分別,都只是這個法身,但是境界卻有分別,清淨時名爲涅槃,不淨時名爲輪回。所以在第2頌中,龍樹立刻就指出[注15]——

  以成一切輪理因 由道次第得清淨

  所謂清淨即涅槃 此亦恰恰爲法身

  一切輪回因(一切不淨)都可以由修學道次第而得清淨,當清淨時即名涅槃,此清淨境即名法身。

  他用牛乳與酥酪來比喻。酥酪混和于牛乳中時,只見牛乳不見酥酪,但當牛乳清淨時,酥酪自然顯現,這即如法身混和于煩惱中,只見煩惱纏而不見法身;只見煩惱有情的識境而不見法身此智境,是故唯于一切煩惱皆圓滿清淨時,法界、法身才得離障礙而顯現。

  對于這些障礙,他又作譬喻說:將酥油燈放在瓶子裏面,那瓶子就完全障礙了酥油燈的光。假如我們在瓶壁上鑽孔,從那裏鑽,光就自然從那裏射出來,這是法爾、這是本然。這即是說,能離障礙,法身就自然顯現,此時更無須造作。——要造作的,只是如何去鑽穿瓶壁,這便即是道上之所爲、道上的修學。

  當于無學道上、佛的因地無間道中,行者于修證“金剛喻定”時,有如完全打碎這障礙酥油燈光的瓶,這時候,就周遍一切界而見法身。是故頌言——

  無間金剛喻定中 即能除去瓶相礙

  刹那光明熾盛燃 周遍一切界耀顯

  這便是由相礙緣起來說法身了。

  因此,並不是雜染依于清淨心識,也不是阿賴耶與如來藏相對,而是本初清淨的法身受到障礙,這些障礙,在我們,即是所謂貪、嗔、癡等煩惱。

  這些煩惱雖然亦無自性,但是卻能起障礙的功能。所以龍樹便以芭蕉作喻——

  是故喻此器世間 恰如芭蕉空無實

  然而其果卻有實 食時口舌能觸及

  我們若能除去煩惱的障礙,便可以見“佛種姓”了,這便即是如來藏。因此接著便有一偈頌說——

  如是輪理亦無實 但若除去煩惱殼

  其中見佛種姓果 有情普嘗甘露味

  除去煩惱殼而見佛種姓(喻如殼中的果實),而且是“有情普嘗甘露味”,這顯然便即是說一切有情都具有如來藏,而如來藏則受煩惱所纏,這便是龍樹時代對如來藏的表達方式。

  這也是我們于上來所說的,法身唯藉煩惱纏而顯現。這個法身,從本性清淨這點來說,可以說等同如來藏;但若從修證的角度來說,則如來藏便是成就法身時的證智境界(這境界亦即本性清淨的境界)。

  所以,龍樹並沒有將煩惱纏與法身截然分之而爲二,它們可比喻爲牛乳,只是智者卻知道牛乳中其實有酥酪,因此二者其實非一非異。

  由是法身便不是一個可以離器世間而獨立自存的本體 (法界不是,如來藏當然更加不是)。所以龍樹說——

  法界不可說爲自 既非是男亦非女

  有情超越思議法 如何能說爲自我

  由煩惱纏而顯現出來的情器世界,有男女等種種分別,但這一切分別其實只是名言。情器所依的法界,如何能說它是男是女,因爲它根本“不可說爲自”,連自性都沒有,焉能落于種種分別的邊際。所以落于分別的一切法,都是“思議法”(分別即是思議)。超越思議,即一切分別都泯滅,由是有情即現證“無我”,因爲“我,即由分別而成立。

  不但自我,一切法亦無自我。因爲所謂自我,其實只是將一切法歸于煩惱纏,這時候成立的便是識境。在識境中,一切法都說爲有自我,但當將一切法歸于法身時,它們便只是法界的自顯現,法界既不能說爲自,一切法自然也就沒有自我,這便即是智境,亦可說之爲如來藏。

  龍樹因此用印度的一種鹳鳥來作譬喻。這種鹳鳥于飲牛乳時,可以濾去乳中的水份,只飲乳份。這就即如行者觀修,對境雖然是識境,可是行者卻能現證受識境覆藏的智境。龍樹的頌說——

  此如水乳相混和 置于同一器皿內

  鹳唯飲乳不飲水 于轉依因即此喻

  煩惱所纏本覺智 于一身中同得見

  瑜伽行者唯取智 而留無明于其外

  這真是一個很好的譬喻。由這個譬喻,就明白爲甚麼在相礙緣起中即可觸證真如。對觀修的人來說,識境雖然與智境相礙(無明與智相礙),但觀修的人卻可以取智而不取識,一如鹳鳥的取乳不取水。所以並非真的有一個“煩惱殼”要敲碎,然後才能現見如來藏、才能現見法身、才能現見法界。智境藉識境而成顯現,行者並非須要排除這些顯現(而且一排除便錯,有如西諺所雲:倒汙水的同時,也倒掉盤中的孩子),恰恰相反,行者正須憑藉著這些顯現,然後才能現證識境中含藏著的智境。

  此即如龍樹頌雲——

  佛種涅槃淨與常 皆依法界而爲基

  未熟歸之爲二我 瑜伽行者住無二

  佛種(如來藏)、涅槃、清淨、恒常,都是法界的智境,因此說它們“皆依法界而爲基”,這些智境不顯現,但藉識境而成顯現,由是未成熟的有情衆,便執持識境而成立“人我”、“法我”,唯瑜伽行者則能于識境中住入智境,由是無此“二我”——也即是住入法身常、樂、我、淨的境界。

  在修學的層次上龍樹以月爲喻,概括地前至初地、初地至十地以前、十地至無間道,叁個層次的修學。這比喻,上來已約略提過,現在則可說得較詳細一些。

  這裏一共有叁首偈頌。初頌雲——

  恰如天際蒼黃月 赤裸見于十四夜

  于彼發心趨道者 法身亦得赤裸見

  這裏說的,是初地以前,包括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上的行人。他們不能見到十五夜的滿月,但是卻能見到十四夜赤裸的月。所謂赤裸,即喻如脫離識境相礙的智境。然而其時實未離相礙,只是透過相礙而見,因此龍樹便用“蒼黃”來形容這時所見的月相(智境相)。

  這時的境界,也可以說,有如鑽穿藏著酥油燈的瓶壁,只穿一孔,行者乍見燈光。

  次頌雲——

  恰如新月于天際 見其增長漸增長

  于彼已登地位者 得見法身漸增長

  這裏說的,是見道初地至修道十地的修學。這一階段,法身如由上弦月而至滿月,漸見增長。當然,此際並非真的是法身增長,只是因爲行者漸離障礙,由是便如法身漸見增長。關于這些,我們于上來亦已說過,修道上九個地位的菩薩修學,其實都可概括爲修證離礙。在彌勒瑜伽行,即是觀修勝義無自性性。

  末頌雲——

  恰如十五朦胧夜 月已圓滿無有缺

  于彼已登極地者 法身圓滿光澄澈

  這裏說的,是十地至無間道上行人的修學。因爲尚未成佛,所以龍樹便用“朦胧夜”來形容修學的背景。行者已現證滿月,即已現證圓滿法身。法身雖然光明,但是卻仍未能周遍(所以朦胧),此即尚未能究竟現證大平等性。

  龍樹于《法界贊》中之所說次第,即到此爲止。整體而言,無非都是于相礙緣起中修證離相礙。是故龍樹亦有概括性的一頌——

  于心究竟清淨時 輪回籠破無局限

  于彼妙蓮花座上 相當地位彼承擔

  無局限,當然便即是離相礙。由離礙程度,即決定行者的地位。及至究竟離礙,則自然周遍一切界。此即如上來曾引述過的偈頌說——

  無間金剛喻定中 即能除去瓶相礙

  刹那光明熾盛燃 周遍一切界耀顯

  但我們卻須知道,所謂光明熾盛,所謂周遍一切界,都無非是行者所現證的智境,這現證可名爲智覺,與凡夫的識覺互成相礙。可是,假如局限于一器世間中來說,智覺的所緣境跟識覺的所緣境便實無有分別,因爲分別不在于所緣境,而在于智與識。因此釋迦成佛之後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之所見便亦即是他之所見,只不過我們是執著二取與名言來看待世間,而釋迦則離二取名言、見一切法實相。

  周遍法界有無量無邊、過于恒河沙數的器世間,每一個世…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來藏 3 龍樹說法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