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3)
3 龙树说法界
龙树有一篇《法界赞》,在汉传佛教中少受重视,宋代施护的翻译,译得十分糟糕,满篇堆砌模棱两可的陈腔滥调,那应不是施护的错译,而是笔受的人根本不去理解颂意,只拿着译师译出来的名相来自由发挥,那便等如是他自己的创作,龙树的颂义,半点也没有传达出来。为此,笔者已将之重译,作为本章附录,不敢说丝毫无误,但却敢保证不失龙树的颂义。下来所引,即依拙译。
(附记:弟子邵颂雄告知笔者,龙树的《法界赞》有异译,即唐代传密法入汉土的不空三藏所译之《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此译大部份内容同《法界赞》,唯其后多三十余颂说密法修习。由此或可推知,《法界赞》曾被结集入《大集经》内。不空译较施护译远为严谨。此外,多出来的三十余颂,其实即是行人观修《法界赞》的仪轨,依着仪轨生起坛城本尊,复加入圆满法的修习,如是依《法界赞》作抉择,复于观修时生起决定,是即为这些赞颂的内容。)
这篇赞颂,在藏传佛教中却深受重视,主张“他空大中观”的觉囊派,将它当成是根本论典,认为“他空”即是龙树的见地。格鲁派否定“他空”,视之为邪见,当然不认为《法界赞》说的是他空见,至于宁玛派,则认为龙树在这篇赞颂虽主要说至相碍缘起,未细说如何离碍始为究竟,但这仅是道次第的问题,不能由此证明龙树唯说“他空”,因为其实他提到离碍。
在这里,我们且依《法界赞》的说法来说法界,则可知“如来藏藏识”、“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等名言差别——很可怜,这些分明是名言分别,如今却要落于名言分别边际,来澄清那些唯藉名言而横加于如来藏上的歪曲与垢障。我们生活的,真是一个名言分别的世界。
在《法界赞》中,一开头便说,三恶趣有情都住于法界,所以他都对这法界赞礼。
在龙树时代,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那就超越许多外道的层次。他们建立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吸引信众,这个圣界绝对不同凡间。然而,原来我们这个世界器世界就在法界之内,所以我们实无所往,亦实无另有一个涅槃的住处。
那么,轮回界跟涅槃界又有甚么分别呢?
本质没有分别,都只是这个法身,但是境界却有分别,清净时名为涅槃,不净时名为轮回。所以在第2颂中,龙树立刻就指出[注15]——
以成一切轮理因 由道次第得清净
所谓清净即涅槃 此亦恰恰为法身
一切轮回因(一切不净)都可以由修学道次第而得清净,当清净时即名涅槃,此清净境即名法身。
他用牛乳与酥酪来比喻。酥酪混和于牛乳中时,只见牛乳不见酥酪,但当牛乳清净时,酥酪自然显现,这即如法身混和于烦恼中,只见烦恼缠而不见法身;只见烦恼有情的识境而不见法身此智境,是故唯于一切烦恼皆圆满清净时,法界、法身才得离障碍而显现。
对于这些障碍,他又作譬喻说:将酥油灯放在瓶子里面,那瓶子就完全障碍了酥油灯的光。假如我们在瓶壁上钻孔,从那里钻,光就自然从那里射出来,这是法尔、这是本然。这即是说,能离障碍,法身就自然显现,此时更无须造作。——要造作的,只是如何去钻穿瓶壁,这便即是道上之所为、道上的修学。
当于无学道上、佛的因地无间道中,行者于修证“金刚喻定”时,有如完全打碎这障碍酥油灯光的瓶,这时候,就周遍一切界而见法身。是故颂言——
无间金刚喻定中 即能除去瓶相碍
刹那光明炽盛燃 周遍一切界耀显
这便是由相碍缘起来说法身了。
因此,并不是杂染依于清净心识,也不是阿赖耶与如来藏相对,而是本初清净的法身受到障碍,这些障碍,在我们,即是所谓贪、嗔、痴等烦恼。
这些烦恼虽然亦无自性,但是却能起障碍的功能。所以龙树便以芭蕉作喻——
是故喻此器世间 恰如芭蕉空无实
然而其果却有实 食时口舌能触及
我们若能除去烦恼的障碍,便可以见“佛种姓”了,这便即是如来藏。因此接着便有一偈颂说——
如是轮理亦无实 但若除去烦恼壳
其中见佛种姓果 有情普尝甘露味
除去烦恼壳而见佛种姓(喻如壳中的果实),而且是“有情普尝甘露味”,这显然便即是说一切有情都具有如来藏,而如来藏则受烦恼所缠,这便是龙树时代对如来藏的表达方式。
这也是我们于上来所说的,法身唯藉烦恼缠而显现。这个法身,从本性清净这点来说,可以说等同如来藏;但若从修证的角度来说,则如来藏便是成就法身时的证智境界(这境界亦即本性清净的境界)。
所以,龙树并没有将烦恼缠与法身截然分之而为二,它们可比喻为牛乳,只是智者却知道牛乳中其实有酥酪,因此二者其实非一非异。
由是法身便不是一个可以离器世间而独立自存的本体 (法界不是,如来藏当然更加不是)。所以龙树说——
法界不可说为自 既非是男亦非女
有情超越思议法 如何能说为自我
由烦恼缠而显现出来的情器世界,有男女等种种分别,但这一切分别其实只是名言。情器所依的法界,如何能说它是男是女,因为它根本“不可说为自”,连自性都没有,焉能落于种种分别的边际。所以落于分别的一切法,都是“思议法”(分别即是思议)。超越思议,即一切分别都泯灭,由是有情即现证“无我”,因为“我,即由分别而成立。
不但自我,一切法亦无自我。因为所谓自我,其实只是将一切法归于烦恼缠,这时候成立的便是识境。在识境中,一切法都说为有自我,但当将一切法归于法身时,它们便只是法界的自显现,法界既不能说为自,一切法自然也就没有自我,这便即是智境,亦可说之为如来藏。
龙树因此用印度的一种鹳鸟来作譬喻。这种鹳鸟于饮牛乳时,可以滤去乳中的水份,只饮乳份。这就即如行者观修,对境虽然是识境,可是行者却能现证受识境覆藏的智境。龙树的颂说——
此如水乳相混和 置于同一器皿内
鹳唯饮乳不饮水 于转依因即此喻
烦恼所缠本觉智 于一身中同得见
瑜伽行者唯取智 而留无明于其外
这真是一个很好的譬喻。由这个譬喻,就明白为甚么在相碍缘起中即可触证真如。对观修的人来说,识境虽然与智境相碍(无明与智相碍),但观修的人却可以取智而不取识,一如鹳鸟的取乳不取水。所以并非真的有一个“烦恼壳”要敲碎,然后才能现见如来藏、才能现见法身、才能现见法界。智境藉识境而成显现,行者并非须要排除这些显现(而且一排除便错,有如西谚所云:倒污水的同时,也倒掉盘中的孩子),恰恰相反,行者正须凭藉着这些显现,然后才能现证识境中含藏着的智境。
此即如龙树颂云——
佛种涅槃净与常 皆依法界而为基
未熟归之为二我 瑜伽行者住无二
佛种(如来藏)、涅槃、清净、恒常,都是法界的智境,因此说它们“皆依法界而为基”,这些智境不显现,但藉识境而成显现,由是未成熟的有情众,便执持识境而成立“人我”、“法我”,唯瑜伽行者则能于识境中住入智境,由是无此“二我”——也即是住入法身常、乐、我、净的境界。
在修学的层次上龙树以月为喻,概括地前至初地、初地至十地以前、十地至无间道,三个层次的修学。这比喻,上来已约略提过,现在则可说得较详细一些。
这里一共有三首偈颂。初颂云——
恰如天际苍黄月 赤裸见于十四夜
于彼发心趋道者 法身亦得赤裸见
这里说的,是初地以前,包括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上的行人。他们不能见到十五夜的满月,但是却能见到十四夜赤裸的月。所谓赤裸,即喻如脱离识境相碍的智境。然而其时实未离相碍,只是透过相碍而见,因此龙树便用“苍黄”来形容这时所见的月相(智境相)。
这时的境界,也可以说,有如钻穿藏着酥油灯的瓶壁,只穿一孔,行者乍见灯光。
次颂云——
恰如新月于天际 见其增长渐增长
于彼已登地位者 得见法身渐增长
这里说的,是见道初地至修道十地的修学。这一阶段,法身如由上弦月而至满月,渐见增长。当然,此际并非真的是法身增长,只是因为行者渐离障碍,由是便如法身渐见增长。关于这些,我们于上来亦已说过,修道上九个地位的菩萨修学,其实都可概括为修证离碍。在弥勒瑜伽行,即是观修胜义无自性性。
末颂云——
恰如十五朦胧夜 月已圆满无有缺
于彼已登极地者 法身圆满光澄澈
这里说的,是十地至无间道上行人的修学。因为尚未成佛,所以龙树便用“朦胧夜”来形容修学的背景。行者已现证满月,即已现证圆满法身。法身虽然光明,但是却仍未能周遍(所以朦胧),此即尚未能究竟现证大平等性。
龙树于《法界赞》中之所说次第,即到此为止。整体而言,无非都是于相碍缘起中修证离相碍。是故龙树亦有概括性的一颂——
于心究竟清净时 轮回笼破无局限
于彼妙莲花座上 相当地位彼承担
无局限,当然便即是离相碍。由离碍程度,即决定行者的地位。及至究竟离碍,则自然周遍一切界。此即如上来曾引述过的偈颂说——
无间金刚喻定中 即能除去瓶相碍
刹那光明炽盛燃 周遍一切界耀显
但我们却须知道,所谓光明炽盛,所谓周遍一切界,都无非是行者所现证的智境,这现证可名为智觉,与凡夫的识觉互成相碍。可是,假如局限于一器世间中来说,智觉的所缘境跟识觉的所缘境便实无有分别,因为分别不在于所缘境,而在于智与识。因此释迦成佛之后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之所见便亦即是他之所见,只不过我们是执着二取与名言来看待世间,而释迦则离二取名言、见一切法实相。
周遍法界有无量无边、过于恒河沙数的器世间,每一个世…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3 龙树说法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