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叁章 彌勒瑜伽行(1)
1 瑜伽行的基道果
“瑜伽行”即是大乘行人的修學。彌勒所說的修學系統,即名爲彌勒瑜伽行。
彌勒瑜伽行的修證,強調中道。中道是佛的根本思想,所以行者在修學上,必須時時不失中道而觀修。若偏于觀修所緣境的相,便偏于有;若偏于觀察所緣境爲空性,便偏于無。二者都是落于邊際。
所以,彌勒瑜伽行的基、道、果都不落邊際,由是成立爲法相、唯識、如來藏叁個系統。在本章,只說前二者,如來藏將專章另說。
現在談一談爲甚麼法相等是瑜伽行的基道果。
(一)彌勒瑜伽行說法相,並不是爲了建立現象,而是爲五道行人建立觀修所緣境的自性。所以《辨中邊論》說——
應知法界中 略有叁分位
不淨淨不淨 清淨隨所應[注1]
論頌有長行解釋:不淨位,指資糧道與加行道;淨不淨位,指見道與修道;清淨位,指無學道。
所謂“不淨”、“淨不淨”、“清淨”,即由行者之所緣境來作分別,爲此,彌勒瑜伽行便將之建立爲叁種自性相。一者、遞計自性相爲不淨;二者、依他自性相爲淨不淨;圓成自性相爲清淨。
這樣建立,便已經包括了蘊、處、界一切法。所以名爲“法相”,亦即指它說的是蘊、處、界一切法的相。行人的所緣境,便即在這範圍之內,是故法相便即是修證所依的基礎。
(二)彌勒瑜伽行說唯識,並不是作心理分析,而是爲行人的修學須要而建立。所緣境爲“所取”,心識爲“能取”,所取境既有分位差別,能取識自然亦有分位差別,唯識所說,即是這差別相。
在不淨位,心識名爲阿賴耶識:在淨不淨位,須善知心性,此際說名“唯識位”;在清淨位,心識名爲如來藏。關于這些,下來尚當更說。
所以,唯識位是一個中間過渡。行者如何在修證中,心識由不淨轉爲清淨,唯識位即是這轉變的過程。
這也即是說,由資糧道以至無間道上的行人,他們的心識都可以說爲處于唯識位,于此分位上,由修學而生轉變,所以唯識便即是行人所修的道。
在《成唯識論》中,將這唯識位又分爲叁位:住唯識性、實住唯識(性)、轉唯識性,這就是道上的分別。
(叁)彌勒瑜伽行說如來藏,即是說轉唯識性的果。在《成唯識論》中,說轉依果有二,“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成無上覺”,而“成立唯識,意爲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
這即是說,“唯識”的成立,是爲有情證二轉依果而成立(所以是“道”),轉依果即由“唯識”的修證而得證。由是轉依果之所依,便名爲“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
其實,這說的便恰恰是如來藏了。
如來藏是“生死涅槃之所依”,此如《寶性論》雲(依拙譯《寶性論梵本新譯》,臺北:全佛出版社,2005年)——
凡夫聖者佛 不離于真如
如實見言者 都具如來藏
凡夫、聖者與佛都具如來藏,便即是生死與涅槃都以如來藏爲所依。這個說法,跟說生死與涅槃都以“唯識真如”爲所依,有甚麼差別呢,顯然毫無差別。
“如來藏”是佛說的名相,“唯識真如”是陳那學派建立的名相,二者說的都是修證果,只是“唯識真如”一名,則可突顯唯識,其分別無非如此而已。是故讀者須知,如來藏實在只是果。亦即行人于因位上,以阿賴耶識爲雜染因;于道位上,依唯識位而成修證道;于果位上,由轉依得清淨果,此即名爲“如來藏”。這說法,即是《解深密經》、《入楞伽經》之所說,亦即是彌勒瑜伽行之所依。
由上來所說,便可以總結爲——
彌勒瑜伽行以法相爲基;以唯識爲道;以如來藏爲果。
然則,爲甚麼說這叁者都不落邊際而爲中道呢?
法相用“叁自性相”來建立蘊處界,又用“叁無自性性”來超越叁自性相,此超越不落有無二邊,是故爲中道。
唯識由二取(能取所取)來認識心識與外境,然後離二取而現觀識與境的實相,此現觀不落有無二邊,是故爲中道。
如來藏由轉阿賴耶而現證心性本來清淨,此說爲“轉”,並未否定阿賴耶的成立,是故不壞世俗,而本來清淨則是心性的實相,是即勝義,所以如來藏這個果法亦不落世俗與勝義二邊,是故爲中道。
本章所說,即說法相與唯識二者的中道。
注釋
1 大正·叁十一,no.1600,頁47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