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無所謂任運,說任運,那就已經承認了有相礙。
在四重緣起中,相礙緣起是最高緣起,所以亦名爲甚深緣起。
說相礙,那就已經包括了相對,因爲互相對待,實際上已經是相礙。例如說輪回界與涅槃界相對,可以看成是輪回的局限便妨礙了涅槃、涅槃的條件亦妨礙了輪回。
又如說阿賴耶與如來藏,那亦跟輪回與涅槃二界的情形一樣。阿賴耶的狀態,不成爲如來藏,如來藏的狀態亦不成爲阿賴耶。這即可說爲彼此相礙。
說相礙,亦已包含了相依。因爲事物彼此依存而成立,這依存關系就即是事物生起的局限。例如人依氧氣而生存,那是因爲氧氣就是人類須要適應的條件。在生物發展過程中,不適應氧氣的生物早就受淘汰,例如病毒,它們沒可能在氧氣中生活超過一兩天,因此就不能發展成爲高級的生命形態。
心識與外境相依,亦其實是相礙。心識對外境作分別,即須依外境而成分別的範限,因此眼識只能分別形色、耳識只能分別聲音。外境依心識而變現,這所謂“變現”,便即是外境依人的心理狀態而成立。例如“情人眼裏出西施”,在情人眼裏“變現”爲西施的女人,在別人眼中一定有不同的“變現”。
說相礙自然亦包含了業因,因爲在“因緣和合”中,因、緣與和合,叁者缺一不成,這叁者便即是果法的局限。是故說一切法由“因緣和合”而生,實亦可說爲一切法受因、緣與和合相礙。
在四重緣起中,只有相礙緣起可以包含其他叁重緣起。但這包含,並不是承認其他叁重“緣起有”爲有自性,恰恰相反,是爲了否定其“緣起有”爲有自性的實法。因爲說“包含”只是爲了方便,實際上是“超越”。
上來已經說過,成立“相依有”便同時成立“業因有”無自性。這即等于說:你的所謂業因有其實已包含在我的相依緣起中,且已被超越,所以,事物並非由業因(因緣和合)而成立,實在是由相依而成立,由是你的所謂業因有,我即可以說之爲無自性。
這就即是超越同時否定。
同理,可以由相對緣起否定“相依有”;亦可以由相礙緣起否定“相對有”。
下來,即談談對“相對有”的否定。
行者修證相對緣起,主要是觀修阿賴耶與如來藏的相對,由相對否定“相依有”,是故說可以離雜染相,由是才有可能去現證本初的清淨心識,所以一切雜染,是相對而生起的染法。
但在“相對有”中,並不能證成阿賴耶與如來藏的實相。也即是說,這裏還存在著兩個問題——本來清淨的心識,一旦受雜染後,這心識是否即因此改變了性質,不能再顯露爲清淨相呢?這些雜染雖無自性,但它到底是些甚麼性質的事物?
否定“相依有”,只是否定白布已被染成黑布。那麼,到底是甚麼東西令白布染黑呢?在相對緣起中,這問題未得到解決,只是說,此中非有依存在白布上的染色,黑與白,只是相對的狀態(境界),因此無染可離(不須將看起來是黑色的布漂白)。
這樣一來,就只回答了前一個問題,即是心識雖受雜染,而其法爾清淨的性質則從未改變,因此說“心性本淨,客塵所染”,所染的只是如過客一般的塵垢,因此對本淨的心性沒有根本性的影響。
然而,到底客塵是甚麼性質的事物?這問題在相對緣起中實在未有得到解決。
龍樹在《法界贊》中,以月爲喻,說這些“客塵”其實有如月上的影,在陰曆十五日,這些影完全消失,我們便見到光圓的月相了,這可譬喻爲見到本初清淨的心性,而我們凡庸的心識,則如陰曆叁十日的月,月受影蔽,令我們完全見不到月亮,但這時,月亮其實一樣光圓,只是我們看不見。
因此,這就即是相礙了。所謂雜染其實並不是染,只是礙。前面說的白布,其實並沒有變黑,只是因爲受影蔽而變黑,倘如因此拿它去漂白,實在是徒勞無功的事。有些宗派說這白布是“火浣布”(石棉),所以實不受染,那便是“他空見”,其實依然未說出實相,實相只是受礙。
所以在見道上的修證,便不是“離諸雜染”,實在是認識相礙,而且,只須認識相礙就可以“觸證真如”了,實不必設法去離礙。爲甚麼呢?此如見過月圓相的人,就無論那一個日子都可現證月圓相,即使在叁十日的夜晚,當他舉首望天之時,依舊知道有月在天際,而且光圓,這光圓相他曾“觸證”。于是,他就能夠舍月受礙相而證月光圓相了。
見道所現證,說爲“不增不減”,由這例子便可以知道。我們現證月光圓相之時,實在無須爲月增加一些功德,亦無須爲月減損一些業染,因爲月光圓相是本然的存在(法爾),不由造作而成。
龍樹在《法界贊》中以月爲喻,是一個很精彩的例子。他是西元二世紀時候的人,當時的人根本沒有天文學的觀念,但他卻可用月的圓缺爲例證,用以說明相礙,真的可以說是“超時代”。在聖者修證的境界中,常起不可思議的行相,這或者即可以作爲一例。
現在我們再總觀四重緣起。
修行人的實際問題是,如何令心識清淨。起初,將問題歸于業因,是由業力爲因而令我們心識不淨:然後是將問題歸于雜染,令心識不淨的是染,而不是有自性的業因法;接著再將問題歸于客塵,令心識不淨的只是作爲客體的塵埃,這就容易掃除:再後是將問題歸于相礙(如影蔽),那就根本連掃除都不須要,爲甚麼呢?光明生處,黑暗自然同時消失,所以行者所須現證的便只是心性光明。
禅宗的行人說:“黑桶底脫落”,說的就是見道上相礙緣起的現證。
在《七十空性論》中,龍樹設問說——
若無有生滅 何滅名涅槃
問這問題的人,認爲一定要滅去一些甚麼,然後才能現證涅槃。此即如認爲要消盡業因、要離諸雜染、要掃除客塵、以至要離一切障礙,然後因“滅”而得涅槃。龍樹對這問題答得很輕松,只說——
自性無生滅 此豈非涅槃
接著他解釋道——
若滅應鹹斷 異此則成常
涅槃離有無 故無生無滅
所以一切修證,非滅、非離、非斷,只是現證心識的本淨光明相。
讀者或問:那爲甚麼在說《心經》時,又說修道上九個地位的菩薩都是修證離礙呢?
這問題要分兩個部份來答——
首先,須知見道上初地菩薩的觸證真如,只是觸證,這就如人于十五夜觸證月光圓相,所以他只是見過月光圓相,知道月光圓相是甚麼一回事,他並非恒時能見月光圓。
修道上九個地位的菩薩,所修稱爲“離礙”;即是修證如何恒時見月光圓相,至佛地,就無所謂初一、十五、叁十夜,因爲他已有如坐太空船繞月飛行的人,無時不見月的光圓。
必須這樣去理解離礙——《解深密經》中說九地菩薩各有二愚一粗重,對于“愚”及“粗重”,亦須這樣去理解。
其次,菩薩雖說是修離礙,但實際並非在修證中求離開一些甚麼,是故名爲離礙,實無具實自性的礙可離。若執礙爲礙,則菩薩反而不能離礙,因爲他的執著就即是心識的障礙。
談到這裏,可以一談我們身受的相礙了。
最根本的相礙,是時間與空間對我們的局限。我們生長在叁度空間、一度時間的器世界中,所以叁度空間、一度時間就變成是必然的事。因此,我們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無不立體,無不呈現由生至滅的相狀。我們的心識,亦只能接受這有老死相的立體世界。
所以當我們去觀察太空時,別以爲在天文望遠鏡中看到的已經是整個宇宙,不是,絕對不是,我們的眼識跟意識局限了我們,所以看見的仍然是叁度空間、一度時間的宇宙。
天文學家說,宇宙的單元是太陽系,一個太陽圍繞著若幹行星、衛星又圍繞著行星,那就是一個太陽系了。由無數太陽系組成一個銀河系,由無數銀河系組成這個宇宙。因此,他們去研究這宇宙有邊際還是沒有邊際。
然而這個宇宙卻絕對不等同佛說的法界,因爲法界超越時空,由是才說爲不可思識。
只是兩度時間就已經不可思議。我們由于是一度時間的世界,時間的運動有如直線,因此時光一去就永不回頭。然則兩度時間的世界應該是甚麼樣子呢?
我們假設之爲一根有來有去的直線,所以時間可以回頭。以此爲根據,我們就假定在兩度時間的世界,已無所謂生滅,時光會回頭,老人便亦可以回變成嬰孩。
但真的是這樣嗎?若時間與空間相依,情形可能是這樣,假如是相對呢?那時候,時間與空間就不是同步的運動,當時間回頭時,空間不回頭,那麼我們就不能由一個“老人時空體”回至“嬰兒時空體”。在這樣的世界中,生老死是甚麼樣的一種現象,我們誰也說不出來,因爲我們受自己時空的相礙,是故對異于自己時空者即覺不可思議。
你看,就這麼一個低元次的二度時間,我們已經不可思議,那更何況是高元次的時空。
佛沒有叫我們去現證法界的一切時空,因爲那是不可思議的事(佛說衆生界亦不可思議),但我們卻須自知,我們實在是落在時空的相礙之中,因此至少要在心識上認知這些相礙,這便即是初地菩薩的現證。
對于時間與空間,《華嚴經》已有所破,後來華嚴宗的祖師,更花了很大的氣力來辯破方與時。所謂辯破,即是證成時間與空間(名言爲“方分”)無實自性。他們說得很艱深,那是因爲受到時代的限製。千數百年前,人連時空元次的概念都沒有,因此就很難說明這個問題了。筆者懷疑,甯瑪派以相礙緣起爲秘密教授,不得向非根器的人宣說,亦可能由于時空概念難以理解,若隨便向人說,不理解的人斷章取義,反而可能將你的說法歪曲,當成笑話來誹謗,由是才有這禁戒。
這禁戒亦並非多余,筆者自己就有過一次教訓。
有人問筆者:是不是一個阿賴耶識只能輪回成一個個體?
這是在討論爲甚麼世界人口會隨時代而增加的問題所引發的。筆者回答道:一般的情形應該是,但假如其身語意業勢力平均時,卻可能不是。因爲在輪回時,由最重要的業力取“正報”(成六道中那一道有情身),其余的業力則取“依報”(生在甚麼地方,有何享用,以至智慧、形態、聲音、美劣等等),因此,若身業、語業與意業都平衡地呈現出一個重要的勢力,那麼,一個阿賴耶識便可能成爲幾個輪回的個體。例如西藏的親尊活佛(”Jam dbyangs mkhyen brtse),他就有五個化身,分別爲身、語、意、功德、事業,所以如今代代相傳,每一代都有五位親尊。
這個回答,居然亦受到歪曲,于是盛傳筆者主張輪回可以分裂,頭成爲天人,腳卻下地獄,手又成爲人。甚至有人因此向筆者的弟子提出忠告:千萬不可跟這具大邪見的人學佛。
這就是由于不理解,于是就成爲歪曲了。這件事筆者牢記于心,不是爲了記恨,而是爲了要警惕,因爲真的不可以在非根器的人面前說深法。對于連正報與依報都不理解,但卻知道一個阿賴耶識的人,實在不應該說上面的那一番話。
連這樣一個其實簡單的問題,都要受根器的相礙,更何況是說到涉及“時與方”的相礙緣起?古代的祖師若像筆者那樣說時,又不知會給人怎樣歪曲,傳爲怎樣的誹謗了。當謠謗橫生之際,實在是引導誹謗者做惡業,而且亦不利于教法。
筆者現在說明時空爲相礙,且是修行者最基本最深遠的相礙,可能已不妨事,因爲這是白紙黑字寫出來,可以澄清歪曲,而且,現代人的時空概念亦應該接受這個說法。如果不接受,或嫌筆者說得沒有哲理,那他可以持著筆者的說法作爲提示,去研讀華嚴宗祖師的論著,應該就會沒那麼艱深,同時知道華嚴祖師之所說,歸根實同筆者之所說。
知道時空相礙爲根本相礙,我們就明白爲甚麼要建立相礙緣起了。若無此重緣起,見道上的行人便始終受時空相礙,而不能現證如來藏的境界(說名爲“如來藏智”),修道上的行人便更沒有修行所依的基礎(而且,那時就根本沒可能有修道上的菩薩,因爲已無初地的現證)。
注釋
10 學者或以vasana作爲《起信論》中“熏習”一詞之梵語原文。但這亦無非是依唯識學所說之“熏習”原文,比附于《起信論》之“熏習”。
11 大正·叁十,no.1564,頁8a。
12 依許錫恩譯,收《甯瑪派次第禅》(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頁56。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龍樹四重緣起 2 四重緣起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