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一章 解說《心經》 3 佛與菩薩的叁摩地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一章 解說《心經》(3)

  3 佛與菩薩的叁摩地

  詳本《心經》,強調佛及觀自在菩薩入叁摩地,這即具有修證般若波羅蜜多的深義。

  “薄伽梵入名爲甚深觀照之法異門叁摩地”。

  薄伽梵(Bhagavan),即是世尊,是佛十名號之一。世尊入的叁摩地,依藏譯本,名爲“甚深觀照之法異門叁摩地”(zab mo snang ba shes bya ba”i chos kyi rnam grangs kyi ting nge”dzin)。然則何謂“法異門”?這卻須加以說明。

  粗略地理解,可以將“法異門”看成是同義詞。例如:法性(dharmata)、真如(bhutatathata)。

  不過這樣理解時,卻須知道,這些名相其實是依不同的觀點而建立。譬如當說“法性”時,是從般若波羅蜜多的性來立名;說爲“真如”時,則是從其相而立名。

  所以,若從般若波羅蜜多證果的功能來立名,所證者可以稱爲“智”(jnana),當強調這證智其實是本然的存在境界,並非證智者新得,亦非突如其來生起,則又名之爲“自然智”(svayambhu-jnana)。而形容這個智境,則名之爲“如來藏”(tathagatagarbha)。

  這樣一來,我們已經有好幾個名相了。這些名相還可以引伸,由引伸而立名。譬如“真如”的“如”即指相,如其相而觀照其真實,于是便又有“實相”(bhutakoti)這名言安立[注2]。所以“真如”和“實相”,便又成爲法異門。前者偏重于由相見性,後者偏重由性見相。附帶說一句,這所謂“見”,便即是經中所說的“觀照”。

  所以“法異門”,實在是有所偏重而安立的名言。由名言義,于是成爲“異門”(paryaya)。[注3]

  小乘行人著重修證緣起;大乘行人著重修證空性;密乘行人著重修證如來藏。看起來,是叁個不同的法門(異門),實質叁者無有分別,緣起即是空性,空的境界即是如來藏。世尊所入的叁摩地,即無分別觀照法異門,所以在世尊的定中,更無緣起、空性、如來藏的分別。由是才稱這觀照爲“甚深觀照”。

  觀自在菩薩入叁摩地,說爲“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gambhirayam prajnaparamitayam caryam caramana)。

  在這裏須要說明,入叁摩地並非如一般人所認識那樣,要盤腿打坐。菩薩入二地後,所重者爲行持而非修持,因此在行持中便已能入定境,是即入叁摩地。這時菩薩已無須作跏趺座相,如常生活,只心識活動已不同常人,這種行持境界,唯有菩薩自知。

  觀自在菩薩所行持的,名爲“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若依行持的境界來說,跟世尊入的叁摩地一樣,都以“無分別”爲證境,但其本質卻不一樣,世尊已無“法異門”的分別,而觀自在菩薩卻還持著這是“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是即仍未能離法門的分別。

  在如是行持中,觀自在菩薩觀照五蘊悉皆自性空。這即是其行持的證境。

  無垢友說,經中雖然只說五蘊,其實亦同時隱指十二處(六根及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亦即已盡觀蘊、處、界一切法相,悉皆自性空。

  現證法相的空性,是行持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智境,由此可見,現證空性絕對不同于從理論上認知空性。我們由理論來認知,很容易隨意地說“無自性空”,而且還可以叨叨不絕,引經據典來說甚麼是“空”,但實際上我們的心識卻從未有一刻證驗過“空”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境界。是故須知,證空的境界,必須由修持與行持而獲得。光從理論與名相來解說《心經》,實在便落于認知與理解的層次,而且很難說明,何以觀自在菩薩要行持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才“照見”(vyavalokayati,觀察照見)五蘊悉皆自性空,因爲若依名相而言,說“五蘊皆空”並非一件很難的事。

  所以,造就關系到修習與修證了。

  舍利弗在世尊與菩薩同時入叁摩地之際,承佛威力而問觀自在,當如何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那即是問:要如何修學才能現證一切法相的空性。倘如只是認知,這問題可以問一切開講《心經》的人,何須要問聖觀自在菩薩摩诃薩。

  由是可知,如果不由修證來解釋經中觀自在菩薩之所答(無垢友說之爲“十一答”),那就根本不符合經義,觀自在菩薩不可能于舍利弗問修學時,他卻只用認知來答。若這樣時,便是答非所問,不當受世尊認可與諸佛隨喜。

  注釋

  2 “如”的梵文爲tatha,“如如”則爲tathata,乃指行者之智境,如實觀照諸法寶相。此如《楞伽經》(依拙譯《入楞伽經梵本新譯》)所言:

  “更者大慧,依于正智量,菩薩摩诃薩即當不取名爲實、相爲不實。當于淨除增損二邊之顛倒見時,于識更不生名與相外世間時,我即謂之爲如如。”

  漢譯佛典中,很多時都以“真如”代替“如如”,作爲tathata的翻譯,而“真如”的梵文卻是bhutatathata。玄奘法師的譯文即是一例。這大概是玄奘翻譯的風格,喜歡對佛家名相作添譯,如把“遍計”(parikalpita)譯爲“遍計執”、“依他”(paratantra)譯爲“依他起”、“圓成” (parinispanna)譯爲“圓成實”等。將“如如”意譯爲“真如”,亦無可厚非,蓋“真如”之“真”(bhuta)亦不過是形容此“如如”之不顛倒、不虛妄。但不論是“如如”抑或是“真如”,所指的都是相 (laksana)。此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依玄奘譯)所言:

  “善現,如是如來應正等覺,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覺一切法真如不虛妄、不變異,由如實覺真如相故,說名如來應正等覺。” (卷叁十六)

  《大般若經》卷四六一,對“真如相”尚有廣說,于此不贅。《辨法法性論》亦有頌雲“法性能相即真如”。由是可見,于印土不論中觀或瑜伽行,皆以“真如”爲“相”。

  漢土卻習慣依“體、用”的觀點來治佛學,且將“真如”執以爲體。事實上,即使依梵文文法而言,“如”(tatha)乃形容詞,形容行者于見道位以上之證智境相。“如如”(tathata)則是將此形容詞安立爲名詞,而非謂法界中別有一清淨實體名爲“如如”或“真如”。(“空”(sunya)與“空性”(sunyata)的關系亦如是,非于說一切法自性皆“空”之余,另立“空”之“性”,否則即如頭上安頭。)

  3 《辯中邊論》亦有頌雲(依玄奘譯,大正·叁十一,465。):

  略說空異門 謂真如實際

  無相勝義性 法界等應知

  此謂真如(tathata)、實際(bhutakoti)、無相(animitta)、勝義性 (paramarthata)及法界(dharmadhatu)等,皆爲“空”(sunya)之“異門”(paryaya)。世親的釋論,複解釋如何由不同的觀點,來建立此等“空異門”,此如“由無變義說爲真如”、“由無倒義說爲實際”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