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屆:超克自卑與我慢——六即成佛的實踐意義(王雷泉)

  【二屆】超克自卑與我慢——六即成佛的實踐意義

  王雷泉

   一、憂患時世中的如來使者

   隋開皇十七年(五九七)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智者大師(五叁八——五九七),在禅定中安然入寂。臨終前,弟子智朗問他的修行果位達到何種層次,智者說了一番令人感慨不已的話:“汝等懶種善根,問他功德,如盲問乳、蹶者訪路雲雲。吾不領衆,必淨六根;爲他損已,只是五品內位耳。吾諸師友,從觀音、勢至皆來迎我。波羅提木叉是汝宗仰,四種叁昧是汝明導”(《續高僧傳·智領傳》,《大正藏》第五十冊,第五六七頁)。

   在這段話中,表達了四層意思:第一、斥責弟子不精勤修道而好高鹜遠,由此亦可理解他的《摩诃止觀》爲什麼不講最後叁境;第二、表明爲了創宗說法的菩薩利他行而犧牲了自己的修證實踐;第叁、明確了自己的歸宿是阿彌陀佛淨土;第四、囑咐弟子以戒爲師、以四種叁昧的止觀實踐爲修道的根本。這段話可視爲智者大師留給後人的遺囑。

   五品內位,即五品弟子位,出自《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所謂五品,即(1)隨喜品,由聽聞佛法而生起信解佛法的隨喜心,從而發起修習佛法的意願;(2)讀誦品,由隨喜之念深而努力受持實踐,並爲進入更深之信解而向上發起讀誦研究妙法之經的志願;(3)說法品,將自己體驗的佛法世界說與他人,引導他人與自己同享法悅;(4)兼行六度品,在觀心自修中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行;(5)正行六度品,自行化他,事理具足。對上述五品位,智者大師判爲“六即”位之第叁“觀行即”,屬于內凡位外品。灌頂在《摩诃止觀》序言中,引證了《法華經》的二段經文,對此果位給予高度評價。第一段是《隨喜功華經》, 佛對彌勒菩薩說,如果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衆生,布施七寶所成宮殿,又度化他們都獲得六種神通,如此功德,不如聞《法華經》一偈而獲得五品位之初品隨喜位者百千萬倍,更何況已經獲得圓滿具足的五品位。第二段是《法師品》,說獲得此果位者,“即如來使,如來所使,行如來事。”意思就是說,雖然還未脫凡夫位,但已足爲世人所依怙,成爲頒行如來佛旨的使者,爲如來所派遣,宣揚佛的因果。從灌頂對智者大師發乎衷心的贊譽來看,要達到這個果位,也是極難極難的。

   《法華經》提出了爲其他經典所不見的“如來使”這一概念,由“叁界如火宅”等譬喻,可知在《法華經》中充滿了危機時代的警世之言。所謂“如來使”,就是指在現實的苦難中實踐真理的精進者,是在世風日下的危機時代高揚理想主義大旗的殉道者,智者大師將此內蘊憂患意識和殉道精神的五品弟子位,配置于《華嚴經》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之四十一位,以及《璎珞經》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之五十二位之前,並謙虛地把自己定位在菩薩行位的預備級這一層次。對自己因領衆而未進臻六根清淨位這一事實無怨無悔,對徒衆中習禅者衆而成就者少的現實感歎不已。在一千四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可以感受到智者大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孤寂,以及“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的悲鳴,在心靈中引起巨大的震撼。

   二、“六即”說的提出

   “六即”說出自《摩诃止觀》論述“發菩提心”的部分,智者大師以燈的前後光焰燃燒燭芯作譬喻,指出終極真理並不限于最初發心,但它以最初的發心爲本始,終極真理也不僅限于最後的圓覺,但它以最後的證悟爲期翼。如果智慧與信心具足,聞一念佛法,當下就圓滿覺悟終極真理。具足信心,故對佛法不起毀謗;具足智慧,故對修行不生自卑。因此,這一思想的提出,對初發心學佛者,起著根本的導向作用。

   《摩诃止觀》把全書分作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方便、正觀、果報、起教、旨歸十章,稱作“十廣”。其中(大意)一章,是十章的大要,爲全書內容的概述,即“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全書的結構合稱“五略十廣”。“發大心”由“簡非”、“顯是”二大部分構成。所謂“簡非”,即辨別並剔除似是而非的虛假菩提心,共有地獄、畜生、鬼、阿修羅、人、天、魔羅、尼楗(即出家的外道)、色無色、二乘等十種非心。

   “顯是”由“四谛”、“四弘誓願”和“六即”叁部分構成。要發起真正的菩提心,必須依據對真正圓滿的佛教教理的理解。所以首先區分了生滅、無生滅、無量、無作四種四谛,分別對應藏、通、別、圓四教,說明在教理上要依據圓教的無作四谛,體達法性和一切法無二無別,才是發真正菩提心。在對圓理的認識基礎上,進而闡明修菩薩道的行者,必須樹立上求下化的四弘誓願:由對苦谛的理解,發起衆生無邊誓願度的信念;由對集谛的理解,發起煩惱無盡誓願斷的信念;由對道谛的理解,發起法門無量誓願學的信念;由對滅谛的理解,發起無上佛道誓願成的信念。發菩提心的目的是修證成佛,故在闡明了見地、行願之後,最後則提示修證的階位——“六即”。即,指此生與佛一體不二之義,由此在理上確立了發心學佛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但爲防止人們循名違實,以凡濫聖,故在修證的進程上,故方便分爲六段,于事上而見差異,明確了發心學佛的階梯果位。

   (一)理即

   理即,衆生與真理本來一體,衆生一念心中即內蘊著成佛根據的如來藏理,按照天臺宗“圓融叁谛”的真理觀,“如”對應著空谛,“藏”對應著假谛,“理”對應著中谛。空、假、中叁谛,作爲真理的不同表現,本來圓融具足:而作爲認識真理的空、假、中叁智,亦在一心中圓滿具足,這關系不可以思辨之心加以推度。世界上每一種目觀之色、鼻聞之香,一切物質現象,一切心理活動,都體現著真理實相,皆爲如來藏之顯現。這就是說,在理體上,衆生本具的真理與佛絲毫沒有差別。這也稱作理即佛,譬如貧人,家中本有寶藏,本來就沒有一絲欠缺。

   (二)名字即

   名字即,通過語言文字而知道真理。衆生在理體上雖與佛不離,但在日常生活中卻蒙昧無知,故在事上與佛菩薩等聖賢呈現差別。這是因爲衆生在未聽聞佛法真理之前,全然不認識凡夫本具佛性之法。通過善知識的開導,或者通過閱讀經典,從而了解上述唯一真實的中道實相之理。但這僅僅是在言語名相中,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這稱作名字即菩提心。這也稱作名字即佛,譬如貧人以前不知道家有寶藏,現在通過善知識開導而得知。

   (叁)觀行即

   觀行即,將理論運用于觀心的修行實踐。聽聞佛法的目的是爲了修行,如果僅僅停留在語言文字的耳聞口說上,不去依法修行,即便聽說的是如理的佛法,也不過如蟲子蛀木,偶然蛀成文字形狀,卻根本不懂這字是什麼意思。理論與實踐不一致,豈能通達佛法,豈能發真正菩提心?因此,必須依理而修觀心法門,使心所觀的真理與心所開發的智慧相應,所行是依理起觀,所言是依行而說。這心口相應的修行,就是觀行即。這也稱作觀行即佛,臀如知道家有寶藏後,除草挖土而發掘原屬于自己的寶藏。

   (四)相似即

   相似即,由觀行而使迷惑消退、悟境接近。通過止觀修習,心愈來愈明靜,也愈來愈寂止,就如勤練射箭,中靶心的准確率愈來愈高,這稱作接近于中道智慧的“相似觀慧分”。到這個階段,從事世間一切與國計民生有關的事務,都不會與佛法相違背,心中所有的思維活動,都仿佛是早先佛經中曾經說過。到這個階段,就是大乘菩薩行位的“十信位”,也稱作“六根清淨位”。這也稱相似即佛,譬如經過發掘,漸漸接近寶藏。

   (五)分真即

   分真即,進一步除去根本迷惑而體悟部分真理。因爲根似觀慧的力量,使修行功夫增進,入于菩薩十住位中的“銅輪位”,斷去一部分無明,即證見一部分佛性,如雲開霧散,顯示出自身本具的寶藏而呈顯真如,這稱作“發心住”。如此修行,乃至進入“等覺位”,此時內心的無明已經非常微薄,心地智慧朗朗開發,猶如從初一至十四日,月光接近圓滿,黑暗漸漸退盡,如修行者此時應以佛身而得解脫,即呈八相而成道作佛。如修行者此時應以菩薩以下九法界身而得解脫,則呈現九界中種種形象說法,以無量法門從事利他濟度的事業。這也稱作分真即佛,譬如寶藏已經逐層打開。

   (六)究竟即

   究竟即,最後完全體悟真理而圓滿成佛。菩薩修行者覺行圓滿,此時從“等覺位”轉出,入于最後成佛的“妙覺位”,菩提智慧圓滿,成就智德而無以複加,稱作菩提之果。在大涅槃位上永斷無明煩惱,更無煩惱可斷,涅槃爲菩提之果,故稱作果中之果。等覺位菩薩尚未通達此位,唯佛能通達此妙覺位。在此階段,再無其他修行道可說,故究竟即菩提心。這也稱作究竟即佛,譬如將寶藏全部取出而已所用。

   上述六即說,闡明了從最始的凡夫到終極成佛的體用不二關系,在哲學上,這就是真理從抽象到具體的展開過程。在根本理體的性德上,一切衆生與佛本來一體,故排除疑懼自卑的心理,使凡夫衆生不致于自暴自棄而退失修道之心。在具體實踐的修德上,則明確雖然衆生與佛平等,然即而常六,絕對真理在每一個衆生心中有一個具體展開的過程。終極的圓滿佛果是曆劫修行的結果,衆生因爲業障有輕重、福慧有厚薄,故在凡聖之間有著情智功能上的差別,從凡入聖的位次不容混濫籠統,如此以免增上慢者的愚妄驕狂,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把握這“六”與“即”的辯證關系,始能進行健全的修道。

   叁、身體力行的修道實踐

   六即說的提出和“暗證禅師”,具有非…

《二屆:超克自卑與我慢——六即成佛的實踐意義(王雷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