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屆:普茶發言選摘

  【二屆】普茶發言選摘

   淨慧法師:

   普茶,本來是禅門的一個傳統活動。方丈和尚一個人講話,其他人則不語品茶,這是寺院裏方丈和尚開示佛法的一種方式。今天,我們只運用普茶這個名稱,但是改變了它的內涵:既是普茶,也是“普話”,——大家喝茶,大家說話(大家舉杯一同喝茶)!

  七天的活動,我已經講了不少話,各位法師、各位老師也給大家作了多次的開示與講座。今天的普茶呢,要多聽各位營員的發言,——請大家談談這次活動,有什麼想法,有什麼建議,有什麼意見。談這方面的事有什麼好處呢,我想有兩點:一是有利于柏林寺今後這類活動的開展,二是有利于臺灣的法師對我們大陸學佛青年的要求和希望的了解,有利于今後海峽兩岸佛教徒、佛教青年在思想認識上溝通,有利于共同來推廣佛法,淨化社會,淨化人心。

   希望各位叁言兩語,希望更多的人能有機會在普茶會上發言。

   甘泊江:

   我來自四川,今天面對這樣的場面發表講話,我很激動,以至于語無倫次,請大家諒解。

   昨天,我們乘車參觀歸來時,我和一個胖胖的營員談起來,他很感慨地說:“我們的福報太大了!能夠參加這次活動,能夠聽到這麼多法師學者的開導,福報太大了!”他告訴我,按照傳統規矩,是在家人供養出家人,這回夏令營是倒過來了,師父們不僅給我們法布施,亦給我們各方面的布施,這樣的深恩不知怎樣報答!

   我也有這樣的體會,就拿昨天來說吧,我們在隆興寺,進寺之後,上淨下慧大和尚一邊走一邊給我們講解,給我們大家當起導遊來。天熱,大家又圍著他,我看見他的衣背已經濕了。他一手拿話筒,一手扇扇子。出來時,我伸出手說:“師父,我給您扇吧!”他把我的手放下來。用我們世俗的眼光看,師父的身份地位已經很高了,但他卻是這樣平易近人。他的法務繁忙,在中國佛協、河北佛協都任重要職務並主編《法音》、《禅》兩份雜志。而爲了舉辦這次夏令營,十余天來他全身心地投入進來,可以看出,他對我們年輕人寄予多大的希望!這次夏令營,我們得到了常住師父們、居士們的極大幫助,他們的奉獻精神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但是反思我們營員呢,有許多做得不夠的地方。例如後面幾天有些營員比較懈怠,上殿不夠整齊,吃飯時甚至落下許多米粒、飯菜在桌上。佛家有句話:“十方一粒米,重如須彌山”。如此來說,我們該多麼慚愧啊!

   郭 益:

   我來自湖北天門,是第一次到河北省柏林禅寺來。這次來之前,我抱著一個願望。希望自己在修持上有所進步。事實上,到此時夏令營結束,我的願望是達到了。

   來到柏林寺我感受最深的,是這裏常住師父們的威儀。在這裏請允許我用一個比喻說:當你見到一個廣闊的大海,你的心也同此一樣廣闊起來;當你見到巍巍的高山,你的心也變得崇高。我在這裏感受到的也是如此。這裏的常住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以一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情來對待我們營員,這一點,我的感受最深。我是一名教師,如果學生不聽話,那股無明火“騰”地就上來了,通過這次夏令營,相信自己的心會變得柔和,也能時時處處覺照自己,這是我的深刻反思之一。

   下面,我想講一講我對淨慧大和尚開示的感受,有幾句話我體會特別深刻。第一句話是,在我們坐禅開示時,師父說: 在這麼炎熱的天氣,你們懷著一種求道的精神來到我們柏林禅寺,但是條件簡陋而天氣又十分炎熱,我感到十分慚愧。聽到這句話,我幾乎哭出來了。在柏林寺,我們接受了師父們的供養,如此美好的法乳,如此美好的精神食糧,物質食糧,他還這樣講。第二句話是,師父說:“佛法是一種體驗,一種生活,一種思想境界。”這句話我體會非常深。我學習了兩年佛法,體會也便是這一點,聽到師父的開示,我的心裏非常慰藉。師父的話給我以印證,增強了我努力向道的信心決心。第叁句話,亦是師父一再提起來的,他說:希望你們時時處處往道上會。這句話,我覺得對我啓示極大。我感到如果你是真正佛子的話,就應努力地在修持上要求自己,培養自己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如果真能這樣,做到時時覺照自己,便會得到實在的受用。

   上次柏林夜話,臺灣來的真一法師看到我們這裏的營員感到非常欣慰。她講,現在的臺灣,佛教非常盛行,但是來參加這些活動的人都是抱著一種新奇好玩的態度,而不是真正地去修持。相比而言,她感覺來參加這次夏令營的營員前途遠大。面對法師的鼓勵,我忍不住對大家說:“大家聽到了,法師在鼓勵我們呢!”是啊,佛教的振興希望或許就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在此,我衷心地希望這次所有出席夏令營的營員們,珍惜這次的收獲,並帶著收獲回到祖國各地。

   程長川:

   我是北京來的,柏林七日很快便過去了,我覺得在柏林寺裏過得就像在家裏一樣,非常非常地舒服。淨慧法師呢,就像我的慈祥的爺爺那樣。就是在他博大的祥和之光中,我們每個營員在這裏都非常的安祥。給我印象最深感觸最深的是傳燈法座活動——在忏悔與發願中,我想到,我應把過去、未來都放下,立足于現在,著眼于現在,把全部的精神都集中于現在。當我拿著蓮花燈走出大殿門口的時候,風一吹,那燈便要滅。我試著把蠟油倒空些,蠟芯便無礙地燃著而不熄滅了。由此我想到了我們也應該倒空一些,再空一些,放下,再放下,這樣我們的心燈就不會滅了。傳燈法座給我的兩點感悟使我認爲我不虛此行。我沒有給柏林寺帶什麼,但是柏林寺卻給我很多很多;這裏的古柏塔影將伴隨我今後的一生,在以後的歲歲月月,它們將難以忘記!

   史燕萍:

   在這裏,我想說七天來給我感受最深的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傳燈法會。那一天,大殿的氣氛非常莊嚴,當大家在“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段唱頌中,把自己的忏悔卡放進香爐中焚燒時,面對這個熊熊的火焰,我的心被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震撼了!諸佛菩薩是多麼的慈悲,火餡之中,仿佛大家無始劫以來的罪業在佛菩薩的慈悲中化爲灰燼……

   當大家點燃蓮花燈時,托著手中的燈往回走,走回自己的位置,我感覺到,大家仿佛受了一次洗禮——這時候每個人的面孔都被燭光照亮了,放出一種純潔真誠的光彩,那麼輕安,那麼祥和。我又一次感到佛菩薩的慈悲,他把大家洗幹淨,然後把他的血脈注入我們每個人的心裏,蓮花燈照亮每個人的臉,就在同時也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心……這時很多人流了淚,我想這淚水裏面有一種對自己往昔以來罪業的忏悔,也有對諸佛菩薩慈悲的感恩,同時有一種深獲輕安的喜悅。這樣的淚水,我想用悲喜交集來形容才是恰當的。

   在傳燈法座之後,我反思了一下,在普光明殿裏,我們能發這種心,受到這種感動,而平時爲什麼不行呢?我想,我們平時是不是活得浮躁了些、麻木了些呢?柏林七日之後,我們都將回到自己各自的工作、生活環境中,應該做的是什麼呢?就是平時多觀照自己一些,多檢查自己一些,多反省自己一些。

   第二件事,就是這裏的每一位師父,他們都給我深刻的印象,首先是方丈大和尚淨慧師父,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讓我們感覺到他慈悲的胸懷,他讓我感覺到,人和諸佛菩薩(還有以前的各位大祖師)的慈悲心是一體的,這種慈悲的胸懷常常喚起我們心中一股強大的心流,激動不已。另外,常住的師父們還有從臺灣來的各位師父,我們都能看到他們的行止都極有威儀。我這幾天一直在小齋堂幫忙做一些小事情,和明性師接觸得比較多,他給我的印象非常深。我發現他是很少說話。而且大家也可以看到,他幾乎是忙得腳不沾地,幾乎是沒有看見他有喘息時候。但他從來沒有讓任何人感覺到他有任何負擔,我想,修行到底是什麼呢?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啊!我想,我應該認真地檢點自己的行爲。是否說得太多,太浮躁了,自己到底做了多少?我真誠地希望大家能夠共勉——少說一點,多做一點。

   王 兵:

   我覺得,修行並不神秘,只在平常生活中的一動念、一舉手、一投足之間。是不是個修行人,是否在修行,是凡夫還是菩薩,只在于這“點滴”中的展現,只在一念之間的轉變。——這就是我的一點感受,謝謝大家!

   郭瑞(美國留學生):

   有了這個機緣來柏林寺參加這樣一個活動,我覺得很榮幸,在七天裏我深深感到了法師們的慈悲。淨慧師父慈悲心是無量的。在我的心裏,升起了一種報恩的心。我們將告別這裏各自回去,如何報恩呢?只有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盡力體現禅的作風——盡管難,但也是一個報恩的方法。

   孫

   鄉 (法籍華人):

   這次我從法國來,我覺得從那麼遠趕來參加這次活動真是很值得的;無論是對佛法的理論認識,還是在修行中的具體方法,我都有很大的收獲。最重要的,無論是僧人還是居士,大家的表現都讓我感動。七天馬上結束了,我的享受卻比奉獻多,真不好意思,讓我衷心地感謝各位。阿彌陀佛!

   宗麟法師(臺灣):

   在這裏呢,我提出一個期望,期望我們都成爲佛法共同體的一員,不管我們是僧是俗,大家站在佛教的共同體上面,站在同一個立足點,讓我們共同來培養兩種意識:一是憂患意識,一是使命意識。憂患意識是面對衆生強大的業力的推移,業感的推移的這種苦;面臨著佛教的表面上的興隆,內裏存在有一種隱憂。使命意識是面對我們各人的修道的本懷,不論在家出家,面對佛教前途的光明發展,大家一起來努力。從憂患與使命意識中培養我們心性中的敏銳度、光潔度以及生命的韌度。

   最後,我用簡單的一句話給大家,更是說給我自己的:從生活細節中,調整心性,從隨緣盡份中,累積福慧。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阿彌陀佛!

   木村禮遭法師(日本留學僧):

   從隋代開始,到中國寺院來修行是日本和尚的傳統習慣。我也受這種傳統的影響,從日本來到中國,跟中國和尚一起修行,特別是能在淨慧方丈的柏林寺裏修行,我感到很榮幸。

   這次,能在這裏跟大家一起參加生活禅夏令營的活動,我非常高興。

   以前,佛教被人說是一種宗教。現在還被認爲是一種文化。特別是禅,現在又有了生活禅一說,形成了牢牢地紮根在生活中的一種文化。

   佛教,特別是禅,從“禅是什麼”的時代到了實踐的時代。有的人用禅搞活工作,有的人用禅發展經濟,還有的人用禅搞好人際關系。禅已經在個人、學校、公司、國家、世界中得到實踐、成了一種人類的文化。

   我覺得,淨慧方丈提倡的生活禅,正是禅的出發點,除了和尚以外,普通人也在生活中實踐和實現禅。願我們大家都能用“生活禅”的精神去生活。

   淨慧法師:

   今天各位講了許多很好的意見,特別是對柏林寺這次活動,提出了一些建議和不足之處。對此,我們非常感謝!也有好多營員對我們的活動以及于我個人的一些過譽之詞,我感到非常慚愧,確實是愧不敢當。作爲一名佛教徒,我們同是在一條菩提路上,大家互相提攜,互相勉力,共同前進。不要說我個人做了多少多少,假如沒有大衆的認同,我也可以說是一點事也做不出來,要感謝,首先是感謝叁寶,感謝大衆。

   今天的時間已經不早了,明天活動就要結束,大家各自回去了,我非常希望各位經常回到祖庭,跟我們共同在佛法的修行路上攜手共進。我多次講過,修廟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個培養僧才、讓四衆弟子能共同修行的場所,希望各位不要嫌這裏的環境條件差,能夠多來幾次……最後,我祝各位法師行程順利,祝各位營員行程順利,祝大家六時吉祥,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二屆:普茶發言選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