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六度爲行持。
在生活中怎麼有般若呢?禅宗中有個公案:龍潭崇信說天皇道悟禅師從來沒有向他開示過佛法,他要離開。天皇道悟說,你拿茶來我喝了,你拿飯來我吃了,你向我問訊合掌時我也回禮了。這怎麼不是佛法呢?龍潭崇信不相信,他要想一下。天皇道悟禅師說,你不要想。龍潭禅師言下大悟。在生活中,需要我們從一點一滴去悟,那麼我們在生活中實踐佛法才會有般若智慧。
2、空有不二的中道生活
剛才講的是佛陀的般若生活,我們如何實踐這種生活?
(1)從進到退的人生
生活需要我們去積極進取,碰到挫折、煩惱,你還是要前進,碰得鼻青臉腫,還要前進,最後碰得粉身碎骨。有些人,碰到煩惱、挫折,他會回頭想一想。佛告訴我們,人生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前進的世界,一個是後退的世界。有時你需要前進,有時你需要後退。有時往往是回頭的世界、後退的世界比前進的世界更廣闊,回頭的天地比前進的天地更曠遠。如果你能抓住這兩個方向的人生,就會順遂自如,會顯得很知足。有一首詩是描寫退步求前的:“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農民插秧要後退、要低頭。有時退步並不是懦弱,反而是向前。像水一樣,水從高處流下很有氣魄,在平地上是緩緩而流,遇到石頭會繞彎而過。從這種現象裏面,我們要知道做人應該怎樣做。其實你的世界是很寬廣的,不要一意固執,我們需用不同的手段方法來對待世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要自己太固執,該前進的時候前進,該後退的時候後退。不是不要前進,該前進的時候就是要前進,該後退的時候就是要後退。
有一個居士問我,佛教講忍辱,我坐公共汽車,到底是該擠還是不該擠啊?我說:“該輪到你就是你。”輪到你上的時候你一定要上。忍辱並不代表懦弱,不是說一切都讓給別人,輪到的時候你還是要去的。忍辱的“忍”在佛教中講是認可的意思,要有智慧才可以忍辱。爲什麼說“慈悲”不是“玻璃杯”啊?因爲慈悲有智慧在駕馭。慈悲不是亂慈悲,有智慧的慈悲才是慈悲。一個沒慈悲心、很有智慧的人,是很僵硬的,很冷冰冰的,很冷酷無情的,那人是高山仰止、不可親近的。佛教講的是,慈悲與智慧要兩者俱足。
(2)從有到無的人生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有的世界,是五彩缤紛的。我們這個世界如同萬花筒,什麼東西都有,形形色色。這些都是有相。《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現象都是假有存在,不是真有存在,雖然你生活在其中,但是不能被這些所迷惑。陶淵明有一句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他能體悟到無的境界。雖然我們生活的世界五彩缤紛,但如果我們能把握這種生活,體悟到生活本身存在的真實面貌,那麼你就能夠從有相中超脫出來,進入佛陀所說的“無住生活”。無住生活並不是說不要生活,而從生活中超脫出來,雖然我們在生活之中,但是不被生活中的事事物物所迷惑。
(3)從個人到大衆
世界的存在都是和合,是因緣存在。爲什麼我們會感到很苦惱?因爲我們感覺到“我”的世界、“我”的天地不能受侵犯。爲什麼有人感到很苦惱?這是因爲他不能跟別人協調。從個人到大衆,這一點很重要。“獨樂樂不如衆樂樂”,個人的快樂要與大衆的快樂結合在一起。把自己的快樂分給別人,不會減少自己的快樂,還會增加別人的快樂,從別人的快樂裏增加自己的快樂。如果大家生活在一起,能夠互相幫助、互相了解,大家會很快樂。我們總是想“我很對”,這沒有考慮到別人。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來考慮別人,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考慮別人。這樣人際關系會很好。公私爲公,才是心安理得;化我爲衆,才有意義。
(4)從相對到絕對的人生
空有不二的人生是要超越虛妄對待,泯除人爲的生死,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境界。事物都在相對中存在,最真正的中道生活是絕對的。禅宗中的有個公案:四祖道信禅師到牛頭山拜訪法融禅師。他見法融端坐自若,曾無所顧。四祖問:“你在這兒幹什麼?”法融說:“觀心。”
四祖問:“觀是何人?心是何物?”法融回答不上來,便說:“您是四祖大師吧?”四祖說:“不錯。”“爲什麼來我這兒?”四祖說:“特來拜訪,請問還有別的住地嗎?”法融便帶他來到山傍小庵。四祖庵周圍有虎狼,舉手掩目,好像害怕似的。法融說:“你還有這個在?”四祖說:“這個是什麼?”法融無言以對。四祖便在法融的座處寫了一個佛字,法融臉色馬上嚴肅起來,四祖說:“你還有這個在?”空絕對是超越生活而存在。空有不二的生活就是要超越這些東西。
今天我說講這些,有問題的同學可以提問。
答問:
1、空有不二的中道人生是否只有親證才有意義,而辯論並無意義。
答:對。一個年輕禅師見到老禅師也不站起來迎接,老禅師問他爲何不站起?他回答說:“我坐著就是站著。”老禅師于是打了他一巴掌,說道:“我打你就是不打你!”我們要從生活中慢慢體會這一點。
2、南泉殺貓的公案。
殺貓是殺煩惱貓。他是借殺貓來破除你的執著,殺的是執著。看起來好像是破戒,實際上他是舍小利,得大利。如果能讓這麼多衆生在當時破除煩惱、執著,那麼讓貓作爲一種讓大家體悟的方便,應該說值得去做。
3、一位證得阿羅漢果位的和尚他的習氣還在,在證得果位之後,這種習氣是否會造業?
答:阿羅漢是斷我執,但還是有習氣種子存在。佛是斷一切現行和種子,阿羅漢僅是斷現行,種子和習氣沒斷。他得了身解脫,但解脫的果位與佛證得的不同,他的種子習氣沒斷。
《五屆:從《金剛經》到現代人生(聖凱法師)》全文閱讀結束。